(北宋与北方民族之间正是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本来一直是中原国家的,但五代时期,石敬瑭为了有足够的力量抢夺李从珂的皇位,向契丹人借兵,作为交换条件,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石敬瑭最后如愿以偿做了中原皇帝,但从此后,中原国家北面的国门再也关不上了。辽夏金蒙等少数民族军队想来就来,中原人简直防不胜防。
收复燕云十六州,垒高城墙,关上国门,当宋太祖在统一国家的时候,就在考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考虑的:就是建一个封桩库。封桩库是一个特珠基金,专门用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封桩库的钱从哪里来?一是消灭各割据势力所得金帛,除了赏赐外,都藏在封桩库里。二是他提倡节俭,每年财政的盈余,也全部积存在封桩库里。
封桩库里的钱怎么用?有两个办法:一是等到库里蓄满五百万后,就用这些钱去和辽国交涉,购买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和土地,也就是和平交易。二是如果契丹人不同意,就散尽封桩库的钱,招募勇士,武力攻取。
太祖终其一生,和契丹之间都是保持着一种互不侵犯的状态。宋太祖之前的后周柴荣,曾经发动过对辽国的战争,三个月时间就打下燕云十六州的三州。不过后来遇上柴荣去世,所以攻打辽国的战争,只得草草收场。说到这里的时候,当时宋朝很多的人都以为燕云十六州攻起来很容易,只有宋太祖很冷静,他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突然袭击,拿下燕云十六州远没有这么简单。他需要等待封桩库的钱满,并且作出充分的准备。
可惜封桩库还没有满,宋太祖就被他兄弟宋太宗赵光义害死。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最终没来得及实现。
太宗上位后,却冒然和辽军打起来了。那是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拿下北汉后,有人向他建议,挟攻灭北汉的余威,一举拿下燕云故地。殿前都虞候崔翰甚至怂恿太宗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太宗最终抵挡不住诱惑,草率仓促地把马蹄踩进了辽国燕云十六州的地盘。
其实,说攻打燕云十六州是太宗被奸臣所惑纯属误解,就算是没人怂恿他,相信他也会很快把战刀挥向辽国的。不自信的太宗,他一直在试图证明自己。太祖终其一生都不敢碰燕云,如果自己把它拿下来了,自己和太祖孰优孰劣,孰高孰低,还用解释?
(高粱河之战)
所以他几乎立刻就做出了决定,攻灭北汉没几天,他就命令诸路大军从太原出发,越过太行山向河北平原集结。
辽军在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两员大将的率领下,以退为进,迂回包抄,和宋军在幽州城外高梁河展开决战。最后以宋军全线溃败告终。太宗身中两箭,往南狂奔。耶律休哥狂追三十余里,到涿州没抓到太宗才撤军。
这场战争,太宗不但没收复燕云十六州,建立比他哥哥更了不起的功业,还因为自己慌张逃命生死不明,差点被一些大臣拥立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帝。
这场匆忙挑起的战争,注定是失败的。
首先,当初太祖已经充分估计到燕云收复的难度,不敢轻易启动。即便启动,也是先考虑是用和平的策略解决。如果和平解决不了,才使用武力。在使用武力前,必须组建强大的军队。“散尽钱库,招募勇士”,这意思就是要让整个军队都要成为敢死队,有这么一股子猛劲儿,才敢去和契丹人交锋。可太宗用来和契丹作战的军队是什么样的呢?虽然打败了北汉,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再厉害的部队也已经是势弱兵疲,师劳饷乏,哪里还有什么余威!
(宋辽对峙)
其次,契丹在辽景宗统治下,经过了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形势大为好转,政治也比较清明。边关守将,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这两位华夏历史上著名的将领挑大梁,兵多将广,气势正盛。投机取巧的太宗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