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两位帝王的相似之处还是很多的,不过两位的口碑与名声却相去甚远。
李世民被后世形容为一代明君,甚至盖过了他篡位的事实,可是朱棣却被后世赋予了很多丑陋的形象,这又是为何呢?
朱棣与李世民不同的处境
朱棣与李世民同样不具有合法性,但是朱棣是从北打到南的,一路上都在打,而李世民在自己的地盘上就完成了这件事情。
打到南边的朱棣本就没有什么根基,有很多人是不服的,而且这一路他打了三、四年,只要发生政变,无论理由是什么,一定会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而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就没有出皇城内府,所以在民间口碑上来说,李世民就占据了上峰。
李世民本身就拥有支持者,而朱棣天生就拥有反对者,名不正言不顺的政变,且是一路打到别人的地盘,朱棣又怎么能获得支持呢?
更何况朱棣打到南边去时,南边的政治集团中有很多文人,他们遵奉的是儒家思想,朱棣要方孝孺起草一个诏书,方孝孺直接在纸上大书“燕贼篡逆”。
写完之后,他还把笔狠狠地掷到地上,并且哭骂道:“死就死了,诏书我绝不起草。”朱棣大怒道:”先生不怕被诛灭九族吗?”
方孝孺答道:“便诛我十族又如何?”
方孝孺说了此话后,朱棣真的诛了方孝孺十族。
诛杀了几个文人并不能打消大家对朱棣的愤恨,所以骂他最厉害的也是那批文人。
李世民与朱棣同为发动了政变,但是他们所处的境地不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所处的时代不同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大唐的经济繁荣,甚至达到了万邦来朝的地步,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唐代都是繁荣昌盛的时代。
在李世民所处的时代,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李世民也深知要处理好一个国家的问题,必须从善如流,所以在他那个时代,大臣与皇帝的关系是非常不错的。
安抚了文人与大臣,老百姓也安居乐业,谁还在乎是不是正统得来的天下?
虽然朱棣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帝王,可是比起唐太宗李世民来,他始终欠缺一点运气,他夺得王位费尽了力气,用了三年时间才勉强成功。
也正因为打了三年,战火也蔓延了三年,造成了民怨,同时朱棣与那些旧臣们关系也格外紧张,文人士子们一直都不喜欢这位“篡位”的皇帝。
不仅仅如此,朱棣还注重以典治国,太严厉的政策始终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朱棣也没有逃脱这个规律。
李氏家族有胡人血统,他们经过五代十国的战火洗礼,本就崇尚强者,反而没有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李世民的上位虽然不是名正言顺,但是也没有遭到大家的反对。
朱棣就不同了,他所处的明代,儒家思想还是影响深远的,他发动的政变在那些文人眼里就是篡位,就是大逆不道的。
造反的理由不同
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时,也曾承诺过立李世民,虽然后来还是把太子位给了李建成,但是李世民的心中却一直认为这个位置自己也有份。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李渊一次次的食言,也让李世民与李建成产生了龃龉,正因为有了这些矛盾,才有李氏兄弟的争夺。
从建立国家的贡献上来说,李世民算得上是鞠躬尽瘁,大唐的建立有他的功劳,而朱棣就大不同了,他造反时,明朝已经稳定,有了自己的体系。
在朱棣之前,朱标是朱元璋钦定的太子人选,而朱标不幸去世后,朱元璋依然没有把太子位交给朱棣,证明朱元璋至始至终都没有想过叫朱棣做太子。
朱棣在攻破南京后,对朱允炆的拥立集团进行了清理,也正因为如此,他给人留下了残暴的形象。
非但如此,朱棣还完美的继承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方针,这更加让士大夫、文人们不满了,所以朱棣就一再被他们抹黑,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乱臣贼子”的形象。
李世民与朱棣同为“篡位”,可是李世民的名声就比朱棣好很多,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人心所向才是王道,只有和下属搞好关系,才能成为缓解紧张情绪的软化剂。
无论从治国方略,还是为人处世方面,李世民确实比朱棣做得好很多,所以同为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东西,人们的评价也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