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夺得天下后,就用“杯酒释兵权”的戏码,把与他一起打下江山的人解了兵权,这实际上就是宋代“重文轻武”的开始。
或许他这一行为受到了后世的诟病,好像从此之后,大宋朝就开始了重文的国策,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但是仅仅靠赵匡胤好像也完不成这样重大的事情,后面也有策划的过程,那么这个策划过程又是怎么进行的呢?
一、
赵匡胤其实是有野心的,只是他要登基,总要找个好点的理由吧,就像很多人被推举为领导总是会推迟一番,赵匡胤也是如此。
他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坐在陈桥驿的军帐之中,而他的弟弟赵光义与赵普指使将士们,把早已经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
随后众人高呼“万岁”,赵匡胤肯定是要推辞一番的,说点客气话,但是手底下的将士无比倔强,非要让他登基做皇帝,于是赵匡胤很勉为其难的做了皇帝。赵匡胤被周恭帝授予节度使的地方,正好在宋州,于是就有了国号“宋”。
想必这一事件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以及“黄袍加身”。
赵匡胤虽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她心里是不安稳的,他日夜担心自己的皇位收到挑战,他害怕武将集团学自己的样子,也来个黄袍加身,毕竟和自己一起浴血奋战过,他是清楚这些人的实力的,于是在昼夜不安之时,他还忍不住找了一个人商量此事。
赵匡胤召来赵普,这个人精明强干,精通治国之道,赵匡胤问赵普,我怎么能做一个安稳的皇帝呢?我想制止这无休止的战争。
赵普是个聪明人,他看出了赵匡胤话里的意思,于是他说,从唐末以来,这些事情的症结在于藩镇太重,只要削减这些力量,天下就可以安定。
赵普说了这些后,赵匡胤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开始了重视文官,削弱武将权利的国策,其实这个还是算赵匡胤自己的意思,赵普不过是顺着他的话说下去了而已。
赵匡胤为了让武将集团的实力弱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不得不说,这样虽然少了对于皇位的威胁,但是却给宋代的军事力量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以至于后来在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屡次败北。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他组建大量的中央禁军,“以守京师,备征戍”。而这些禁军以赵匡胤统领的后周禁军为班底,同时又在地方军队中挑选身体强壮、骁勇善战者进入中央当禁军,以加强中央禁军的战斗力。
虽然,当时也在外地部署了一定数量的禁军,以牵制中央禁军,但战力强的将士都调到了中央禁军中任职,无疑直接削弱了戍守军队的战力。例如:赵匡胤时期,50%的禁军屯驻在京城,另50%的禁军戍守各地。
一切都好像在他的掌握之中,可是这样的策略却是真正打击了宋朝的军事力量。
他给予将门子弟清闲的职务,可是这要是遇到大的战争,还怎么进行战斗,这也是他所忽视的结果。
宋朝军事力量的羸弱,追根溯源还要从国策开始,所以一个好的开端,才会好的结果,历史从来都是有因果的。
如果没有宋太祖的多疑,没有他担心武将集团对自己的威胁,如果他不和赵普一起商量怎么削减军事力量,哪里有后来的军事羸弱,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步步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