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有人向曹操敬献了一些酥,曹操尝了之后觉得非常好吃。于是在酥盒上面写了一个合字,将这盒酥给诸位大臣,大臣们不解其义。后面杨修将这个盒中的酥点给大家分了。大家都不知道该不该吃这个点心,也不知道曹操究竟是什么意思。
杨修见大家如此困惑,便给他们解释。把曹操写的这个合字分开,就是一人一口。这盒酥是曹丞相赏给大家吃的。杨修把字拆开,理解了曹操的含义,给大家分了酥点。但有的人可没有这么幸运,就因为写下两个字被斩。这其中到底有何玄机呢?
好学
在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出生了一个孩子,他叫裴炎。这个孩子自幼就十分好学。后来,他就在唐朝的名校弘文馆读书。他读书的时候十分刻苦,基本上是别人游玩他学习,别人睡觉他学习,别人学习的时候他还在学习。要是在现代,裴炎绝对称得上是卷王了。
在裴炎的勤奋好学下,他对于《左转》有了十分深厚的了解。因为裴炎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他的出身,所以他的仕途在前期非常顺利。他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唐朝的宰相。
矛盾
在唐高宗去世之时,嘱咐裴炎让他辅佐唐中宗登基。裴炎辅佐唐中宗登基后,但裴炎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皇帝,他就是一个傀儡一样的存在。他坐上皇位以后,想封自己的岳父为侍中,还想给自己乳母的儿子分个官位。却遭到了裴炎的极力反对。但中宗非常不高兴,并且对培炎说“就算是这天下,我都能让给我岳父,何况只是一个官位呢。”
裴炎意识到这样的人并不能当皇帝,他只会让唐朝走向破灭。于是裴炎决定和武则天一起废除中宗。中宗废除之后,立了李旦为皇帝。虽然表面上看李旦坐着皇位,但实际上的国家大权都把控在武则天的手中。武承嗣像武则天上书请求立武氏七庙,但却遭到了裴炎的反对。
裴炎还以吕后为例来劝诫武则天,不要造成外戚专政的局面。裴炎的举措让武则天非常不满。后来,武承嗣又建议让武则天杀掉鲁王和韩王,认为他们地位崇高,会对武则天的位置有威胁。武则天在询问大成的时候,其他人都不发话,但是裴炎却极力反对。武则天对裴炎的不满越来越重了。
斩杀
裴炎越发不满武则天的统治,他认为再这么下去,李氏的天下便要变为武氏的天下了。他本来打算在武则天外出游玩的时候,劫持武则天并逼迫她还政于李旦。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武则天打算出游的时候下雨了,所以她就没有去。李旦的计划也泡汤了。公元684年,徐敬业在扬州叛乱,他想拉拢裴炎作为他的内应。
裴炎趁这个机会说道:“小人叛乱是因为皇帝成年却没有亲政,要是太后还政于皇帝,那么这个判乱不用管也会停息了。”御史当即反驳裴炎:“如今有叛乱的祸害,你身为大臣不想着怎么去评论,反而想着让太后还政。你一定包藏祸心。”此时刚好有人把裴炎寄给徐敬业的书信截获,上面写着“青鹅”二字。虽然截获了书信,但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裴炎也十分自信自己的心意不会被识破。但裴炎到底是低估了武则天的能力与才华。武则天将“青鵝”二字开解开来。竟然是“十二月我自与”裴炎告诉徐敬业,他12月会在城中作为内应。武则天非常生气,让人将裴炎入牢中。许多大臣认为裴炎是不会造反的,于是力保裴炎。但武则天认定了裴炎有谋反之心,而裴炎不想活着出狱。同年10月,武则天下令在洛阳斩杀裴炎。
总结
裴炎作为顾命大臣,当他看出了中宗没有能力继承皇位之后,选择废除他。从这点来看,裴炎并不是没有脑子的愚忠之臣。但裴炎却认为武则天作为太后不能亲政,需要将政权还给李旦。由此可见,裴炎对政权问题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武则天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有才华的君主。但裴炎却害怕她与吕后一样,造成外戚专政的局面。一代宰相,最终落得自己被斩杀,亲人被流放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