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灭亡实属活该,万历蓟镇兵变的悲剧,不过是自毁长城的开端

明朝灭亡实属活该,万历蓟镇兵变的悲剧,不过是自毁长城的开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411 更新时间:2024/1/16 3:33:00

李自成的农民军,有内斗成瘾的文臣集团,有拥兵自重、格局浅小的武将集团,甚至还有明朝末期几位任性的皇帝。

对于大明王朝的灭亡原因,这一直是史学家热议的话题,不管怎么样,女真人再是过万则无敌,单靠他自己的力量,他也不可能捅死大明这个巨人。

不少历史学家都提到,明朝灭亡其实从万历时期就已经开始“病变”,万历几十年不上朝的任性荒唐,万历时期史无前例的“文臣演义”,乃至一些在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都在为大明王朝灭亡“做贡献”。

比如说发生在万历年间屠杀戚家军,继而引发历史上著名蓟州兵变的事件,在当时看似是一件因讨薪引发的叛乱。

实际上这次兵变根本不是表象中的那么简单,它背后隐藏的真相同样是引发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

戚家军

戚家军是由一代名将戚继光亲手组建的野战军团。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里,戚家军的人数一直保持在3000-5000之间。

面对倭寇灵活多变的登陆作战模式,再加上戚家军本身的装备就非常精良费钱,军队士兵军饷普遍比内地和边军士兵还要高,因此戚家军只能走精兵路线。

戚家军强悍的水陆战斗力,再加上主帅戚继光的出色军事指挥,短短十余年时间,戚家军就消灭了近十万倭寇。

东南沿海倭寇主力被消灭,朝廷觉得是时候将戚家军这样的百战之师调到北线战场了,毕竟在朝廷眼中,北方的蒙古人才是大明真正的劲敌。

戚家军调到北方蓟镇以后,同样干得非常出色,在主帅的带领下,他们修建抗击蒙古人的堡垒,修缮长城,在北方防线,戚家军同样立下赫赫战功。

但古代的名将似乎背部被种下一个诅咒印一般,民族英雄戚继光因为张居正问题,最终被牵连弹劾,不久病死。

蓟州兵变

尽管戚家军在后来的抗倭援朝中也打出了傲人的战绩,但戚继光一死,戚家军就如失去了主心骨,就如成了朝廷不爱的后娘养的“野孩子”一般。

在戚家军从抗倭援朝战场上撤退回国后不久,就被蓟镇新任指挥官王保以戚家军讨薪叛乱的名义,下令围杀,后造成戚家军无数官兵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蓟州兵变”。

历史有时候就像是一个不敢说真话的“孩子”,在大明官方宣发的文件中,他们的解释简单的让人苦笑。

蓟州兵变的原因就是戚家军骜不驯,不体恤朝廷难处,恶意讨薪。朝廷为了以正效尤,不得不惩罚戚家军。

然而深挖历史,将封住这个“孩子”嘴巴的层层缠绕物撕开以后,我们发现,几百年前的这场兵变真相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

蓟州兵变的真相

真相一:蓟州兵变的发生,实际上是北方边军和以戚家军为代表的南军之争斗。

一直以来,大明都有着喜欢内斗的“优良传统”。在戚家军组建时期,因为这支军队并不是明朝传统的由军户子弟组成的军队,而是由朝廷招募的军队。

再加上当时抗击倭寇特殊的历史环境,这就导致了当时的戚家军不但武器装备是大明首屈一指的,甚至连军饷等福利都是北方西北边军的几倍。

试问,北方边军心里怎么舒服。本来北军和南军也是相安无事,可是后来戚家军调到蓟州来了,这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我们北军共享的蛋糕本身就不大,现在你们还来分享,这北军心里的不满自然就越发大了。

真相二:蓟州兵变是明朝朝廷中枢内斗的产物。

戚家军被屠杀,背后映射的何尝不是明朝高层的一场博弈内斗呢?

戚继光当年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中枢的全力支持,这得益于张居正这个内阁首辅。所谓朝廷有人好办事,没有张居正,戚家军再能打,他也很难平定倭寇。

毕竟戚家军的火器大炮,戚家军高标准的军饷,及时的情报支持,这些都需要朝廷的全力支持。

众所周知,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如没人管的顽皮孩子一样,他开始肆意妄为地清算曾经的老师,几年后,张居正整个家族被清算。

哪怕戚继光光明磊落,但政治这个东西是不讲理的,从张居正和戚继光两人在“抗倭战争”配合默契开始,大明朝的文臣集团,就已经将戚继光和戚家军贴上张居正的标签,于是,戚继光被弹劾。

作为张居正的“人”,那些文臣集团,乃至万历皇帝怎么可能放过戚家军呢?可以说,蓟州兵变的幕后主使者是文臣集团,甚至是万历皇帝默认的。

真相三:蓟州兵变,还是因为万历皇帝对这支军队的猜忌和不信任。

提到戚家军,就不由得会想起岳飞的岳家军,历史几乎在大明朝重演了一番。对于万历皇帝来说,他心里应该清楚,戚家军人数只有区区几千人。

而且他们对大明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向上司讨薪也是合情合法的,为什么兵变发生后,万历皇帝的态度是默认,并没有对屠杀同僚的王保进行什么严格的处罚。

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万历皇帝对戚家军的不信任。从戚家军组建开始,这就是一支只知戚继光不知朝廷的军队,某种意义上说,戚家军更像一支私人武装。

这从戚家军一直掌握在戚继光手中就看得出来,任何一个帝王都忌讳军队家军化,万历皇帝的默许何尝不是一种“杀鸡儆猴”呢?

他何尝不是在借着戚家军将士们的血,告诉大明的武将们,任何一支不听朝廷指挥的军队,下场必定是凄惨的,军队的忠诚是朝廷的底线。

“蓟州兵变”是戚家军的悲剧,何尝不是大明朝的悲剧。分析这场兵变得真相,后人始终是站在上帝视角来进行的。

而对于当时的大明普通官兵们来说,他们只知道,戚家军是因为讨薪从而被朝廷悍然下令屠杀的。

试想一下,这样的屠杀会对整个大明军队底层官兵造成怎样的“余震”呢?他们会不会心里在嘀咕一下:这样无情、冷血、庸碌的大明,还值得我们去效忠拼命吗?

更多文章

  • 明朝最奇葩的皇帝,一生养了一百多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是亲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21位皇帝关系图,明朝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经典传奇明朝皇帝系列

    这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武宗朱厚照。作为明朝的第十个皇帝,朱厚照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明孝宗一共就生了两个儿子,还有一个英年早逝,自然格外地看重这个唯一的孩子,对他那可谓是百般的溺爱。也许正因为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所以才造就了他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自从他当了皇帝之后,群臣百官们的噩梦

  • 明朝宫廷医生的地位如何?以《明史》记载为例,揭晓古代御医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的御医有哪些,明朝万历皇帝的宫廷御医都有谁,京城御医

    明朝时期,宫廷医官隶属于太医院管辖,一般情况下,有1名院使、2名院判、1名吏目和10名御医。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障皇帝等皇室成员的身体健康。而对于医官的选择,最看重的自然是医术是否高超。所以,御医的数量很少,要求也极为严格,“天顺初,征天下名医近百人萃京师,拔其尤者止七人”。这还只是普通的御医,而要

  • 明朝军队里一支鲜为人知的葡萄牙雇佣军,打的后金死伤遍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16---18世纪,是欧洲雇佣兵们的“黄金时代”。那时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战争,都少不了他们参与其中。而在这些雇佣兵里,尤其以“两颗牙”——西班牙与葡萄牙雇佣兵最为吃香。他们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了除南极洲外的各个大陆上,连堂堂大明朝也不例外。明朝时期,曾利用葡萄牙雇佣军取得了对后金作战的辉煌胜利。然而伴随着

  • 《水浒传》三届头把交椅人物的内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水浒传三把交椅之争,水浒传十位人物的资料,水浒传的10个典型人物及资料

    梁山泊的第一任头把交椅王伦,在晁盖等人一众上梁山之后,惨死在林冲的手下。王伦看是林冲杀的,但实际上林冲只是晁盖取代王伦的棋子,王伦真正意义上是晁盖杀的。王伦一个落魄秀才,占山为王,晁盖只是做了个局,让林冲杀了王伦而让自己坐上了头把金椅。这一笔笔书写的是水伯梁山的鲜血史。晁盖做了局,杀了王伦取而代之。

  • 两次科举落榜,王阳明为何丝毫不懊恼?圣人的思维方式真是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王阳明是东晋琅琊王氏旁支的后裔,为此他的血液里有着与生俱来的荣光,他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显示了自己的不凡。据说王阳明的母亲郑氏怀胎十四个月之久,王家人见胎儿迟迟不肯降世,以为这是一个如同哪吒般的妖孽。而就在王阳明呱呱坠地的当天,他的祖母梦见仙人从云端降下,在香花、喜乐、歌舞当中将一个婴儿交到她的手中,

  • 明代大儒王阳明命理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10月31日)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心学大儒王阳明的生日,谨以此纪念。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亥时-1529年1月9日),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关于王阳明的出生,《明史丶卷一百九十五丶列传第八十三丶王守仁传》载:“

  • 清军入寇,崇祯问首辅如何击退敌人,答:找100个僧人,念经退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崇祯年间清兵入寇几次,崇祯时期清兵入关路线,崇祯二年清兵入关分析

    为了保卫北京,崇祯加强了辽沈方向的防御,建立了密集的堡垒群。皇太极发现,再想从明朝那里捞到好处,已经变得越来越难。当时正值小冰河时期,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偏居于东北的满清也概莫能外。为了度过经济危机,皇太极决定绕过山海关,穿过察哈尔蒙古的驻地,从张家口插入华北,进行大规模的杀掠。这种行动

  • 刘伯温被杀后,王阳明的祖先立下一条祖训,对心学产生深厚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王阳明的出身是相当好的,他的父亲王华是当时为人称道的状元郎,官拜南京吏部尚书,后面又被封为了“新建伯”,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王阳明父亲王华是王家近百年来首次为官的后裔,王华的为官实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而王阳明的家族也有着相当奇特的祖训,这条祖训不仅影响了王阳明家族近十代人,也深深地影响了王阳明后

  • 朱允炆下旨:勿使朕背杀叔之名!表面看着仁慈,其实藏着必杀之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允炆的真实下场,朱允炆抢皇位,朱允炆下落揭秘

    相比于能力卓越的朱棣,朱允炆的能力差之甚远,更何况当时嫡长子已死,便是改为立贤也不会有太大的非议。这个谜团困扰了很多人,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却很简单,他想要立一个仁孝之人为帝,这从朱标这个人便可看出来。作为朱元璋的继承人,朱标一直在接受朱元璋的教育,他也在从小的教育之中学会了仁慈宽厚,这些品质正是朱元

  • 明朝历史上很精彩“心理战”:大臣骂皇帝,为何还能保住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大臣怼皇帝,明朝历史上的悲惨事件,明朝大臣打架事件

    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王朝的一个主旋律。但在大臣眼里“伴君如伴虎”,遇到暴虐的皇帝或者猜疑心较重的皇帝,大臣日子不好过,他们胆战心惊,随时怕脑袋搬家。而儒学几千年教诲,在历代王朝的大多数臣子眼里,皇帝永远都是天,作为臣子永远都要“尊天”。但在明朝时,有一个大臣因为痛骂皇帝,最后“刀架在脖子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