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北,西夏真真实实地在历史存在过190年,我们不能一笔抹杀。它的萌芽到成长包含了祖孙三代人的厉兵秣马。
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在大唐存在的近三个世纪,党项民族始终很忠诚于这个王朝,大唐也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他们守着唐王朝赐予他们的银、夏、绥、静、宥五州,拓跋首领也被赐姓“李”,虽然未称王,但却有王的实权。他们在西北悠然地生活。可是到了宋朝,他们的平静日子被打破了。
981年,宋太宗接到一份奏折,也可以说是一封告密信,其实就是党项贵族之间的争权。这封告密信为宋太宗收回夏州管理权找到了绝佳的借口,他颁布诏书,这份诏书彻底改变了党项人的命运。
诏书内容是:命令节度使李继捧离开夏州,举族迁往汴梁,夏州管理权移交朝廷派遣的知州尹宪。在叔父李克文和朝廷使节的督促下,李继捧最终交出了定难节度使的大印,献出了党项羌百年来在黄土高原上世袭经营的五州之地。这意味着传承了数百年的党项地方政权瞬间终结,
而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叫李继迁。
李继迁孕育帝国的胚胎
李继迁作为李继捧的堂弟,他也在征召之列。他强烈反对离开故土。他带领自己的追随者前往银州,暗地里召集汉族优秀的知识分子到自己麾下,张浦就是一例。尹宪上任后,对包括银州在内的下属各地州增派汉族守军,对党项羌采取高压政策,这引起了党项羌人的不满。李继迁听从了谋士张浦的建议,选择逃往位于夏州东北150公里之外的地斤泽。
到此,李继迁扯起了“恢复故土”的旗帜,他将把党项民族带往何处呢?他能夺回祖祖辈辈的生活过的土地吗?
(1)宣传发动,建立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到达地斤泽以后,他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一幅先祖拓跋思恭画像,向生活在那里的党项人讲述先祖的故事以及唐朝对党项人的优待。而现在的宋朝却对他们处处猜疑与压制。经过他的一番鼓动,出现了“戎人拜泣,从者日众”,由于地斤泽处于沙漠中,越来越多的党项人聚集这里,他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但是宋朝却丝毫没有察觉。
(2)向宋朝打响第一枪,取得胜利
983年3月,李继前派人到麟州向朝廷供奉马和骆驼,还带去了一份奏表,表达自己只想重新得到祖先的封地,绝不想做反叛大宋的罪臣,然而这份奏表并没有赢得宋朝的信任。
失望过后,李继迁开始向宋朝“小试牛刀”。
984年7月,李继迁带领党项军队夺取内蒙古乌审旗西南的王庭镇,俘获宋军一万多人,取得了对宋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年仅二十多岁的李继迁在胜利面前,有了轻敌意识,他的首战告捷给他惹来了宋朝的虎狼之师,他的根据地地斤泽遭到了突袭。李继迁和弟弟率众而逃,而他的妻子和母亲罔氏做了俘虏,宋朝把罔氏作为人质软禁在延州,这一举措,把李继迁彻底推向宋朝敌对一方。
(3)多管齐下,谋取灵州
陷入困境的李继迁兄弟认识到,凭借自己的力量想对抗宋朝很困难。他的重要的谋士张浦这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向李继迁建议:向辽求婚,联辽抗宋,与宋朝打游击战;向宋朝示弱,请求宋朝赐封拓跋部落姓赵;策划袭击宋朝运往灵州的粮草并谋取灵州。李继迁一一采纳。
李继迁攻下灵州后,将这里改为西平府,灵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他在这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连年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加强了军事和政权建设,建立了具有高度自治色彩的西平府。
(4)麻痹大意,痛失凉州,中箭而亡
当然,李继迁的野心不仅仅在此,公元1003年11月,他采纳张浦建议,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要攻打环州和庆州,当宋朝把主力部队布防这两个地方时,李继迁却向西去进攻凉州,这次,他发挥了党项人马上作战、长途奔袭的优势,让守卫凉州城的首领潘罗支猝不及防,弃城而逃。
这次,李继迁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听张浦的再三劝告,相信了潘罗支的“率众投降”的鬼话。他打开城门,亲自检阅潘罗支的部队投降。此时的李继迁沉浸在巨大的胜利感中,放弃了不该放弃的警惕性,丝毫没有发觉死亡的气息就这样在悄然间降临。潘罗支提前安排好的士兵,在最近的射击距离内开始射箭,正中李继迁的左目。潘罗支带领将士趁乱入城。而李继迁在众将拼命保护下,留下匆忙逃命和悔恨的背影。
临死前,李继迁把儿子李德明叫到身边叮嘱,让他尽全力请求归附宋朝,如果一次上表不同意,就再次上表,即使一百次还不同意,也不要停止。并叮嘱张浦尽全力辅佐李德明。
公元1004年,23岁的李德明从父亲手中接过党项羌的大权。
二代李德明肩负重任,登上历史舞台。
党项民族在他的带领下继续成长当时他面临的处境可以说是“四面夹击”。
当时的党项羌周围是回鹘、吐蕃、辽和宋等几大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在到处打听李继迁的消息;李德明请求辽朝册封,也不见回音;宋朝在边境上到处张贴布告,许以官职,赏赐银两收买党项部落。使党项羌中的万山、万遇、妙娥等部落投奔宋朝。处于夹缝状态的党项部落在努力寻找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面对当时局势,李继迁给李德明留下了秘不发丧的密令。
接过大权的李德明很快处理了党项羌内部的一些事务。父亲李继迁去世的消息,还是让党项羌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知晓了。特别是吐蕃大首领潘罗支听到这消息,更是欣喜若狂。当然,李德明也在密切关注他。
(一)为父报仇,攻下凉州
党项人好勇尚武,复仇心理极强,他们的习俗是有仇必报。报仇之前必须吃素食、赤足、蓬头、不洗脸。李德明按照党项羌的习俗,蓬头垢面、跣足蔬食、发誓报仇后,开始着手做攻打凉州的准备。一面派保宁赴辽朝为自己请求册封,一面派人说服潘罗支属下的党项部落首领,让他们作内应,暗中协助自己。做好了准备工作以后,他亲自率兵,发兵河西走廊,攻打凉州并且杀死了潘罗支,终于为父报了仇,并且占领了西凉府。
(二)抓住大好机遇,与宋签订《景德和约》,大力发展经济
公元1004年,是对宋、辽、党项羌三者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这一年,契丹军队发动了大辽建国以来对宋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辽军直接突破宋军几道防线,直逼宋都,宋真宗在求和心态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
对西北的党项,宋真宗也不想武力讨伐,他采用的是和平招抚。这也正合李德明心意。1005年2月,张崇贵代表宋朝向李德明提出七条和谈协议。(1)归还灵州领土;(2)党项羌的领地范围限于夏州一带;(3)党项羌应派遣子弟宿卫京城,即送亲属做人质;(4)送还被俘的宋朝官吏;(5)解散党项羌内的蕃、汉军队;(6)释放被掳的宋朝边民;(7)如果边境发生纠纷,要服从宋朝政府的处理。
关于这七条,李德明只同意了五条,其中归还灵州领土和送子弟到京城做人质两条坚决不同意。事关领土和尊严,他有自己的底线。
一心求和的宋真宗倒也没强求他。不得不说,软弱的宋朝皇帝给李德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1006年10月,宋和党项羌签订了“景德和约”。宋朝任命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爵“西平王”,食邑六千户;赐袭衣、锦带、银鞍勒马,并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准许党项羌人进入内地贸易往来;撤销对夏州青白盐输入内地的禁令。
和约签订后,宋朝和党项羌之间二十多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双方都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给边界的百姓带来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个和约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措施给西夏带来积极影响有哪些呢?
第一,通过和约,获取宋朝银两和西夏所缺的物质。
李德明每年向宋朝进贡,既讨宋朝放心和欢心,又获得自己所缺的钱币、金银器、茶等。
第二,积极开辟市场,进行市场交易。李德明非常注重和宋朝交界的边境地区开设市场。1007年7月,在今陕西志丹县一带设置了专门进行边境贸易的榷场。在这里,宋朝百姓以丝绸等换取牛羊、玉、毡毯、甘草等。1026年,在李德明请求下,宋朝在并州和代州两地“置场和市”。党项人拿自己的土特产来换取他们所需的宋朝境内的货物以及生产技术。
按照我们现在人思维,李德明比较务实,很有市场经济意识,深谙“互利共赢”的内涵。
第三,大力引进与推广宋代农业技术。
将汉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具,通过贸易传入党项人生活的地区。为西夏帝国的诞生,奠定了相对丰厚的物质基础。宁夏平原后来成为富庶的粮仓,李德明功不可没。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曾给李元昊的书信中评价“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的西夏兴旺的农业形势。
(三)东边贸易,西边军事
李德明一边从宋朝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充实国库,一边在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李德明将扩张的视野投向祁连山下的千里绿洲和牧场,占据着这里的吐蕃和回鹘,就成了他攻伐的对象。他这也是在完成父亲时期就制定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战略。
从1008年1月开始一直到1009年初,李德明发动了三次对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的进攻,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20年后,儿子李元昊圆了他的这个梦想。
(四)兴建新城,改名兴州
1020年,李德明采纳大臣的意见,灵州不适合做首都,它处于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容易受到敌方围攻。而在贺兰山下的怀远镇,西有贺兰山作为天然屏障,东、南有黄河可以阻挡敌方进攻,西面可直接打通河西走廊。于是,李德明开始派一个叫贺承珍的汉族设计师,带领大量从内地招募的工匠,开始一座城池的修建,经过半年的修建,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代替了贺兰山下的怀远镇。
这年11月,李德明下令将党项羌的政治文化中心迁往贺兰山下的怀远镇,并改名为兴州。这个塞上小镇变为党项羌政权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直至后来成为西夏帝国的制造中心、经贸中心和佛教文化中心。
小结李德明的成就
李德明实施经济贸易和军事扩张两条腿走路战略,使党项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李德明在稳固灵州政权的同时,开始模仿宋朝的经验改革灵州政权中的官制。其政权建制已经开始由王而帝了:第一,追认自己的父亲李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之至道广德光孝皇帝”;第二,将灵州城中自己的住所按照宫室标准进行修建;第三,迁移党项羌的政治中心。
公元1032年10月李德明去世,年少的元昊接过党项政权。
首先,他延续父亲附宋的策略,请求册封。
宋朝政府封元昊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难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质置押蕃落使、西平王等。但是已有封王之心的元昊对宋朝派来的使者很怠慢,故意拖延他们进兴州城时间,在招待宋使时,很不乐意地让使臣做主位。
其次,颁布秃发令,改革服饰制度。
元昊总以臣服宋朝为耻,认为宋朝封拓跋部落的姓氏“赵”是一大耻辱。他下令将原来拓跋氏的“李”姓改为为“嵬名”还自称为“兀卒”,这个来自党项语的词语,意思是“青天之子”在发音上类同于中原人的“吾的祖先”的“吾祖”。
为了从外在装束上明显区别于汉地乃至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嵬名元昊自己先实行秃发,然后命令“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
同时,元昊还大力改革服饰制度,从衣服装饰上突出党项羌的族群特色。
第三,创制西夏文字,扩建都城。
由于长期和宋朝作战、交往,李德明对宋朝的汉文化很崇敬,他从小就让儿子元昊积极学习汉地文化,元昊自幼就通晓汉蕃的佛典、法律占卜及军事知识。在1032—1036年,元昊命心腹重臣野利仁荣参考汉字创制西夏文字,用了四年时间,创造了西夏文字。
泱泱中华,历经五千年,才形成了约五千汉字,而西夏,用了四年就创造了约六千西夏文字,不得不服元昊的远见卓识,有了自己的文字,不仅可以颁布政令、制定法律、更能传承文化。
如果没有西夏文字的创造,恐怕我们后人对西夏无从了解,也就无法了解在广袤的西北那一段近二百年历史。
元昊秘密派画师前往长安、汴梁,长安是党项人心中圣城,汴梁是当世最繁华的城市,他们任务就是绘制城市建筑。元昊以画师带来的绘图为蓝本,以唐宋都城为基础,同时融合党项人的建筑风格,建立了除长安城以外,在西北最大的一座城市。由于元昊非常欣赏长安城,尤其向往兴庆宫,于是新建的都城,元昊命为兴庆府(今银川)。
第四,四年拿下河西走廊,疆域继续扩大
公元1032年9月元昊带领党项军队攻打凉州。圆了父亲梦想。不到4年时间,党项军队完全夺取了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等整个河西之地。使富庶的河套平原和千里河西走廊,源源不断的给党项羌输送令其强大的物质资源,也使河西走廊成了党项羌控制区域中,仅次于宁夏平原的重要农业区和商业贸易区。
在祖父、父亲两代人的基础上,元昊终于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纷乱了百年的丝绸之路也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结语
李继迁用了20年,完成了党项羌在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崛起,并实现了党项族群向河套西部的宁夏平原过渡。李德明恰好也用了20年,完成了对祁连山东麓至河西走廊的攻取,使党项羌政权拥有了巨大的草场和农耕基地。完成了逐步和大宋王朝抗衡的物质基础和军事技术的积累。
从1032年到1038年,元昊用六年时间,创制文字、扩建都城、兴修水利、攻占河西走廊。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国家工程。经过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党项人在唐末之后,第一次统一了四分五裂的西北地区。
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实现梦想的时刻终于来临。
公元1038年阴历10月11日,元昊在大臣们的簇拥下,前往兴庆府南郊的戒坛寺祭拜天地,野鸡利仁荣为他戴上冕冠,这是帝王的象征,从此刻开始,他不再是夏国王,而是皇帝。从此刻开始,他的地位与大辽皇帝一样,他的身份与大宋皇帝没有什么不同。自秦始皇以来,中国有不少皇帝,党项人嵬名元昊是其中之一,他建立了大白高国,史称西夏。
这是党项族群在漫长流徙发展后,在祖辈积淀的基础上建立的独立政权,在中国历史大视野中,留下了西夏这个独立王国,一个为了争取真正属于自己属地的族群,终于圆了这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