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铁打的文治,“纸糊”的城墙,北宋定都开封为什么不合适?

铁打的文治,“纸糊”的城墙,北宋定都开封为什么不合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98 更新时间:2024/1/16 1:45:11

宋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它终结了唐末形成的四分五裂局面,将中国再度统一。它文治的政策使当时中国的理学、文学、史学、艺术和科学都达到了空前的成就。

不论是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还是司马光,都是我们熟知的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宋朝不缺贤臣,为什么这样一个繁荣发达的国家军事上总是败北呢?咱们就北宋期间“东京”的地理和城墙防御系统来说一说北宋军事弱的客观原因。

宋代的四个“京府”中为何开封是首都?

宋朝的政治制度设立了四个“京府”,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开封府”,也就是北宋的首都东京,设立在河南开封。西京“洛阳府”设立在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设立在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设立在河南商丘。

宋代地方制度中,京府不属于地方管辖,就像今天的直辖市,属于中央直辖单位。为什么选择定都开封,而不是其他三个“京府”之一呢?

定都开封并不是从宋朝开始的,而是从后梁开始。除了后唐定都在洛阳,五代的四个朝代都选择定都开封。所以宋朝选择开封作为首都是沿袭它在这种基础之上。

后梁在建都时颁布的诏书中说开封是“兴王之地”。梁太祖朱全忠在建国之前,在开封时任宣武节度使,这里是他的“老巢”,定都开封是必选之地。

后晋定都开封是因为这里“舟车所会,便于漕运”。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开封的交通发达,几个朝代愿意在这里定都,大多都出于对经济问题的考虑。宋朝沿袭开封作为首都,同样也是因为开封“处四达之会”的好条件。但开封的地理形势并不是完美的建都之地。

不利于建都的地理形式

在古代,建都通常比较注重地势的险要,最好的定都地势应该是那种易守难攻,有险要的山川和丘陵作为保护屏障的。大部分国家都会以安全作为优先考虑。

开封是一个暴露在黄河边的平原,除了黄河什么屏障都没有,比起洛阳和长安都差。北方长城一线在后晋建国时就已经被辽国攻下,再加上太行山以东这块平原没有天然的地势作为屏障,辽军要是南下越过边界抵达黄河,一过河就能长驱直入到达开封。

如果是洛阳,左边有成皋、右边有函谷、前面有伊阙、后面还有孟津,这四个险要都可以作为保护。要比起长安就更不行说了,长安自古就是形式最为险要的都邑。

虽然说地势并不能绝对的保证安全,但可以减少敌人的威胁。所以选择开封作为首都不是一个好选择,不仅在国防上需要大量的士兵驻守边防,还会耗费巨大的粮草物资维持军队。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他之所以还是选择定都开封,也是无奈之举。

从安史之乱开始,北方就面临着长期的动荡,各方势力之间的战争对长安和洛阳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北方的生产已经无法维持,必须要依靠南方的供应。运输物资要靠运河,如果运河出现了淤坏就要走陆路。这样又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这样庞大的供应数量在战乱时期根本没有能力运转,但开封有河渠直通黄河,运输物资并没有受阻,出于现实考虑,只能选择定都开封。

迁都未果后患无穷

虽然开封漕运的便利性为宋朝经济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长,但数十万驻守北方的军队都要看开封供养,所以对国库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赵匡胤认为不出百年,国库就会被这样庞大的军事消耗殆尽,所以晚年也打算迁都洛阳。但是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由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此时在朝中的势力过大,赵光义更看重现实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赵匡胤提出迁都一事并不认同,不久后就发生了“斧声烛影”,赵匡胤驾鹤西去了。

宋仁宗期间,范仲淹也曾提出迁都洛阳,还提议在洛阳先设立储仓,规划建都的一些设施。然而权重者吕相等人却说他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想法,依然着重当下开封便利的漕运所带来的利益。

宋真宗时期辽军南下,形势开始紧张,大臣们也有主张过迁都,但都由于许多客观因素最终未能实现。

宋太祖赵匡胤所预测的一样,百年之后北宋果真遇上了财政困难。养兵不但没能阻挡住辽军的南下,还给北宋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最终激发了变法改革。又由于改革变法的不完善,反而加重了北宋的社会矛盾。

铁打的文治,“纸糊”的城墙

开封地理形势只是北宋军事孱弱连连败北的原因之一,与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文治”政策有着莫大的关系。

由于长期的战乱,百姓一直不能过上安定繁荣的生活,直到北宋建立才开始过上富足安稳的日子。所以北宋社会一直有一种厌战心理,更崇尚及时行乐的精神。再加上北宋统治者一直重文轻武的治理国策,奉行“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准则。这种崇尚文弱书生的社会风气,也使整个北宋乃至南宋在军事势气方面,都失去了英勇、果敢和拼搏的精神。

在本就不利于防御外敌的地理条件下,文官又压制武官,社会过于崇尚文弱。面对强悍的外患势力,北宋军事就显得尤为孱弱,几次大战连连败北。

如果说开封不利于防御的地理位置是不可改变的,但开封府防御外敌的城墙却是可以通过人为加强的。

古代的城市多有城墙围绕,开封就属于三重城。最内部的是皇城,中间的叫内城,最外面就叫外城。开封的外城方圆40多里,被护城河环绕,设防相当周密。每隔几百步就有战棚,平时有士兵把守。每隔两百多步又设有存储武器的防城库。

宋代对于京城城墙的修筑是非常重视的,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就提出过因为开封地势太平坦,必须要巩固城池,否则就要遭遇亡国之祸。

北宋对加固修筑城墙都非常重视,为什么依然没有抵挡住外族的铁骑呢?

岳飞的后人岳珂写的《桯史》中记录了一段关于北宋修筑城墙的故事。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修筑的城墙形状弯曲,并不是正方形的规格。这种修筑形状非常不美观,大家都不明白他这样修筑的用意。

宋徽宗时,宦官蔡京负责修筑城墙,对城墙作了很大的改变,把原先弯曲的地方拉直成为了方矩形。还把城墙装饰得异常华丽。蔡京对自己修筑的城墙非常满意,还题诗留念举行了庆典。

后来金兵南下攻城的时候,他们的统帅考察了这种城墙之后非常开心,认为这种城池非常容易被攻下。于是就让人在四周架炮轰炸,因为城墙被拉直,只要被击中就整片倒塌,露出了大片的空缺。开封就此沦陷,北宋就此灭国。

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为了避免武将们历史重演,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也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这种国策贯穿了整个宋朝,没想就是因为历代皇帝对武将的忌惮,压制武将,使得宋朝武将无用武之地,最终导致了被灭国的悲剧。

结语:

重文轻武的国策必定是导致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对于宋朝的灭亡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我们也能从客观条件上看到,北宋本身一开始就处于多重矛盾之中。宋朝迫于无奈定都开封,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同样也导致外患对自己一直虎视眈眈。

立国之本始于武将,但又担心历史重演实行重文轻武,使自己在军事上处于弱势。即便在这些重重矛盾之中,宋朝所达到的繁荣和鼎盛的经济也是令人瞩目的。从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多文章

  • 同是内忧外患,咸丰在处置才能上略高崇祯么,情况远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提及崇祯,除了煤山那棵老树外,便是崇祯的生性多疑,这也使得这位殚精竭虑的帝王有了颇多的争议,更是为王朝的崩塌背上了不少的骂名。然而,事实上崇祯应当来说是明朝难得的实干家,但纲纪早已败坏,而崇祯与底下的百官互不信任,这就使得明廷本就破败不堪的马车难以为继了。在崇祯朝,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乘机作乱,外有八

  • 吃个桃桃就凉凉,比宋代男人簪花何如?皇帝与好汉的选择泾渭分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男人爱簪花,其实与上层统治阶层不遗余力地推崇有着莫大关系。宋人本就有有好古之癖,当宋帝看到唐懿宗时有朝廷宴饮、命群臣戴花饮酒的习俗,便也想将其发扬光大,可谁知,一开始似乎就受到了来自群臣的暴击。庆历七年,御史言:“凡预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很多官吏在拿

  • 做朱元璋的妃子,生前吃苦,死后殉葬,这是真的吗?情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给朱元璋殉葬的46位妃子,朱元璋没有被殉葬的妃子,朱元璋妃子殉葬电视剧

    早年过的是衣食不足的穷苦生活,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紧张生活中,抓住了权力,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放在处理国家事务,防备假想敌人上。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持那份大家当的问题上。时刻警戒着,提心吊胆,不让别人暗算。想想朱元璋的前半生颠沛流离,穷苦紧张,过惯了苦日子,他会对谁有温情?除了与他

  • 很多人说崇祯帝不杀魏忠贤,明朝就不会灭亡,这种说法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崇祯不杀魏忠贤,崇祯怎么干掉魏忠贤,崇祯杀了魏忠贤的后果

    明朝的饿灭亡背后因素有很多,制度的腐朽、激烈的党争以及政府、官僚与百姓之间的离心离德等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正所谓千里大堤,始于蚁穴,明朝灭亡是许多问题的积累造成的。这其中,东林党是影响较大的一股力量,但魏忠贤也是另一股破坏的力量。因此,不杀魏忠贤,只能说是暂时稳定朝堂局势,而从根本上改变不了

  • 一代明君宋仁宗,嫔妃众多,为什么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仁宗是哪位明君,历史宋仁宗的嫔妃,一代明君宋仁宗52集

    皇帝从不缺女人,按道理,他的妃子也非常多。怎么没有子嗣呢?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存活下来。《宋史》记载,仁宗一生共生了16个孩子,有3个是儿子,全夭折了,最大的仅活到4岁。第一个名叫赵昉,母亲是俞德妃;第二个名叫赵昕,母亲是苗贵妃(就是剧里苗心禾);第三个是赵曦,母亲是朱才人。剩下的13个全是女儿,但活

  • 谄势要而蔑礼法:明朝后期朝班礼制的紊乱是权力跳出品级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的考核制度,僭越礼制,明代加强皇权措施的评价

    隆庆六年,左都御史葛守礼上疏言:“我朝设官分职,品制虽在,却人情务于好上,法制废于因循,官名九品,混若一途,纲纪絮矣”,呼吁申明礼制,重拾旧规。但是此奏疏如石如大海,没有形成任何影响,明朝中后期,除了四、五品官员尚能依序立班,五品以下皆已“杂立”。这与洪武时代的九品十八班井然有序相比,此时的朝班已经

  • “海东青”——大金朝的崛起挑战,终结了辽、西夏、北宋三方鼎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阿城,它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处,阿什河流经这里,女真族就生活在阿什河领域。女真族中有一个完颜部落,在酋长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在公元11世纪末逐渐强大。这个族群壮大的巅峰,就是历史上的金帝国,它不仅成了西夏的威胁,也灭掉了北宋。我们来说说海东青。它是女真人尊奉的一种吉祥物,是一种小鸟的名字。这

  • 宋代的长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说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代官帽双翅为何折叠,宋代官帽特征,宋代官帽为什么那么长

    宋代官帽并不是皇帝发明而是历史演变而成其实在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脚罗幞头。幞头起初由一块中国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

  • 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兵,为什么不去救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上吊的历史资料,明亡后左良玉的80万大军哪去了,有八十万军队为何不救崇祯

    他即位后有六年西北一带发生旱灾,出现了大量的灾民,按道理朝廷应该赈灾,可国库空虚,又没钱赈灾,那么老百姓只有起义,陕西、甘肃、山西都发生了大面积的农民起义。崇祯帝没办法,只有派兵镇压,在这镇压西北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批猛人,比如洪承畴,曹文昭,孙传庭等,左良玉也是其中一位。就在剿灭农民军的当中

  • 清兵尚未南下,明朝还有力量,为啥孔衍植就投靠清朝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孔衍植后人,孔衍植是谁的后代,清兵入关明朝时有多少军队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英豪气节,在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中都是灵魂与脊梁的支撑,先秦左丘明认为是“临患不忘国,忠也”,孔圣也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一人,于天启元年(1621年)承袭了祖上的爵位,天启七年(1627年)得了太子少保的加爵,而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再一次晋升为太子太傅,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