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在在哪里?朱棣有没有找到他?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在在哪里?朱棣有没有找到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17 更新时间:2024/2/7 23:05:09

扯个玩笑,进入正题。历来对于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充满了各类猜测,一说出家为僧;二说远渡重洋;还有一说早已死于非命,诸如此类的各种猜测,比比皆是。但没有一个能够证据确凿的说明建文帝的准确下落。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定论,使之成为一个悬案。

事实上,从明成祖朱棣夺位之后,就没有放弃寻找他这个大侄子的下落,毕竟这是一个隐形炸弹,若是突然在某时某地,出现一个建文帝,那么自己这个皇帝的位置,就有些尴尬和不正当,因此,是死是活,必须找到这个人。

朱允炆是如何失踪的?

众所周知,朱允炆是朱元璋的亲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长子,本来按照顺位继承,这天下也应该是他的,奈何自己的父亲死的太早,自己又根基不稳,最终仅仅在皇位上待了四年,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举兵造反,最终在南京被赶下皇位。

南京城破之时,朱棣没有第一时间进入皇宫,意为自己这个侄子留点时间,主动让位,却没想到自己这个懦弱的额侄子这次也十分刚烈,竟然放火烧了皇宫。待到朱棣慌忙赶过去,只看到两具烧焦的尸体,无奈之下,只得向天下宣布,建文帝与其皇后,自焚而死。

但这两具尸体并不是朱允炆夫妇的,这在《明史》中有相关记载,朱棣自己也知道不是,询问之下,无人回答。牵涉到登基,就将此事暂放一边。朱允炆既不自杀也不退位,但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究竟去哪里了呢?

至此,朱允炆的下落成了谜团,但谜团总归是有答案的。

朱棣寻找朱允炆所做的措施

建文帝真的死了吗?这是朱棣自登基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死了还好,自己无非被上一个逼死君主的罪名,就怕这样不知死活,下落失踪。毕竟朱允炆在名义上是合法的皇帝,万一他哪一天蹦出来,在地方上号召大臣勤王,那么自己就十分尴尬了。

因此,朱棣安排人去寻找朱允炆,但找来找去,却一无所获。为何一无所获呢?首先这个人不能公开寻找,比如登寻人事之类,其次不能上通缉令,更重要的是,还不能公开的寻找,如果这样,就告诉天下人,这朱允炆还活着,那么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蠢蠢欲动。

于是,朱棣安排了两条线去寻找朱允炆,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其路线也不同,一个是内地一个是海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做胡濙,另一个叫做郑和

郑和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数次下西洋,其所形成的明朝外交伟大壮举也是由于这个偶然的额原因形成的。但对于胡濙,很多人不太了解。

胡濙是洪武末年的进士,此人的特征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在政治立场上,既不是建文派,也不是朱棣的靖难派,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人,被朱棣挑中,与永乐五年(1407)出发,对外的名义是寻访仙人,实则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朱允炆下落的追踪和调查。

胡濙这一走,就是十几年,他“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这期间就连自己母亲去世都没有回来,而是继续自己的工作,无数次的风餐露宿和探寻隐秘,最终在十六年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朱允炆的下落

永乐二十一年,正在北征的朱棣在某个深夜接见了多年未见的胡濙,胡濙的归来,自然是带着重要的消息而来,不然他还没有胆子半夜跑回来和朱棣只是简单聊天。在经过直到天亮的汇报后,胡濙退下,对于问题的答案,朱棣显然是已经比较满意。

关于朱棣和胡濙的对话,历史中没有记载,这只是他们两个人的对话。但是从各种资料分析,朱允炆的下落怕是已经得到确认,并且胡濙还见到了朱允炆本人,并进行了对话,因此才能与朱棣沟通如此之久。(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至此之后,朱棣对于朱允炆的追踪,放下了节奏。而藏匿在民间的那个建文帝,也默默的看着这个曾属于他的帝国,悄然老去,化为尘土。

结语:历史留给后人有无限的猜测空间,但对于史料上没有明确表示的事情,作为我们也不能武断的做出结论。但从很多史料分析,朱棣对于他这个大侄子,已经放下,转而投入到帝国的统治中去了。

更多文章

  • 铁打的文治,“纸糊”的城墙,北宋定都开封为什么不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开封北宋城墙,开封城墙九期修哪段,开封鼓楼中间的城墙

    宋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它终结了唐末形成的四分五裂局面,将中国再度统一。它文治的政策使当时中国的理学、文学、史学、艺术和科学都达到了空前的成就。不论是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还是司马光,都是我们熟知的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宋朝不缺贤臣,为什么这样一个繁荣发达的国家军事上总是

  • 同是内忧外患,咸丰在处置才能上略高崇祯么,情况远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提及崇祯,除了煤山那棵老树外,便是崇祯的生性多疑,这也使得这位殚精竭虑的帝王有了颇多的争议,更是为王朝的崩塌背上了不少的骂名。然而,事实上崇祯应当来说是明朝难得的实干家,但纲纪早已败坏,而崇祯与底下的百官互不信任,这就使得明廷本就破败不堪的马车难以为继了。在崇祯朝,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乘机作乱,外有八

  • 吃个桃桃就凉凉,比宋代男人簪花何如?皇帝与好汉的选择泾渭分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男人爱簪花,其实与上层统治阶层不遗余力地推崇有着莫大关系。宋人本就有有好古之癖,当宋帝看到唐懿宗时有朝廷宴饮、命群臣戴花饮酒的习俗,便也想将其发扬光大,可谁知,一开始似乎就受到了来自群臣的暴击。庆历七年,御史言:“凡预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很多官吏在拿

  • 做朱元璋的妃子,生前吃苦,死后殉葬,这是真的吗?情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给朱元璋殉葬的46位妃子,朱元璋没有被殉葬的妃子,朱元璋妃子殉葬电视剧

    早年过的是衣食不足的穷苦生活,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紧张生活中,抓住了权力,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放在处理国家事务,防备假想敌人上。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持那份大家当的问题上。时刻警戒着,提心吊胆,不让别人暗算。想想朱元璋的前半生颠沛流离,穷苦紧张,过惯了苦日子,他会对谁有温情?除了与他

  • 很多人说崇祯帝不杀魏忠贤,明朝就不会灭亡,这种说法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崇祯不杀魏忠贤,崇祯怎么干掉魏忠贤,崇祯杀了魏忠贤的后果

    明朝的饿灭亡背后因素有很多,制度的腐朽、激烈的党争以及政府、官僚与百姓之间的离心离德等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正所谓千里大堤,始于蚁穴,明朝灭亡是许多问题的积累造成的。这其中,东林党是影响较大的一股力量,但魏忠贤也是另一股破坏的力量。因此,不杀魏忠贤,只能说是暂时稳定朝堂局势,而从根本上改变不了

  • 一代明君宋仁宗,嫔妃众多,为什么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仁宗是哪位明君,历史宋仁宗的嫔妃,一代明君宋仁宗52集

    皇帝从不缺女人,按道理,他的妃子也非常多。怎么没有子嗣呢?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存活下来。《宋史》记载,仁宗一生共生了16个孩子,有3个是儿子,全夭折了,最大的仅活到4岁。第一个名叫赵昉,母亲是俞德妃;第二个名叫赵昕,母亲是苗贵妃(就是剧里苗心禾);第三个是赵曦,母亲是朱才人。剩下的13个全是女儿,但活

  • 谄势要而蔑礼法:明朝后期朝班礼制的紊乱是权力跳出品级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的考核制度,僭越礼制,明代加强皇权措施的评价

    隆庆六年,左都御史葛守礼上疏言:“我朝设官分职,品制虽在,却人情务于好上,法制废于因循,官名九品,混若一途,纲纪絮矣”,呼吁申明礼制,重拾旧规。但是此奏疏如石如大海,没有形成任何影响,明朝中后期,除了四、五品官员尚能依序立班,五品以下皆已“杂立”。这与洪武时代的九品十八班井然有序相比,此时的朝班已经

  • “海东青”——大金朝的崛起挑战,终结了辽、西夏、北宋三方鼎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阿城,它位于黑龙江哈尔滨市东南23公里处,阿什河流经这里,女真族就生活在阿什河领域。女真族中有一个完颜部落,在酋长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在公元11世纪末逐渐强大。这个族群壮大的巅峰,就是历史上的金帝国,它不仅成了西夏的威胁,也灭掉了北宋。我们来说说海东青。它是女真人尊奉的一种吉祥物,是一种小鸟的名字。这

  • 宋代的长耳朵官帽,真的如大家所说是为了防止大臣交头接耳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代官帽双翅为何折叠,宋代官帽特征,宋代官帽为什么那么长

    宋代官帽并不是皇帝发明而是历史演变而成其实在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脚罗幞头。幞头起初由一块中国民间的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最后形成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

  • 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兵,为什么不去救驾?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崇祯上吊的历史资料,明亡后左良玉的80万大军哪去了,有八十万军队为何不救崇祯

    他即位后有六年西北一带发生旱灾,出现了大量的灾民,按道理朝廷应该赈灾,可国库空虚,又没钱赈灾,那么老百姓只有起义,陕西、甘肃、山西都发生了大面积的农民起义。崇祯帝没办法,只有派兵镇压,在这镇压西北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批猛人,比如洪承畴,曹文昭,孙传庭等,左良玉也是其中一位。就在剿灭农民军的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