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奇案:嫌犯诡辩不绝,尸体不翼而飞,城隍庙传出“休”字破案

明代奇案:嫌犯诡辩不绝,尸体不翼而飞,城隍庙传出“休”字破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80 更新时间:2024/2/15 3:19:10

城隍在中国宗教化中,是作为守护城池之神而存在,也是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神祇之一。在古代,几乎每个城池的郊外,都会有一座城隍庙,这也使得城隍可以称得上是老百姓容易接触到的神祇。

除了作为人们祈福的对象,城隍还不时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明朝中叶的大名府资福寺,发生了一起杀人偷尸案,而在这起案件中,城隍可谓是"居功甚伟"。

公堂之上纠缠不清,为辨是非开棺验尸

"你这人怎能凭空污人清白!""你这恶僧,杀了人竟然还敢堂而皇之地来告官?"一大早,清静的大名府衙就被一阵阵激烈的吵闹声打破了,大门前有一个尚和人在互相叫骂,口中"金句迭出",要不是这儿是县府衙门,这俩人还不得把房顶瓦都给掀喽。

知府舒润昨个儿夜里熬夜查案,这会儿刚刚睡下,就被这阵极度违和的声音给揪起来了,气的这舒润上牙直打嘴唇,但也没法儿,谁让他是这青天大老爷呢?只能硬着头皮上堂去了,就差拿根牙签给掰折了,再把眼皮给支起来。

公堂之上,面对这位顶着熊猫眼的知府大人,那吵闹的两人顾不上好奇,便争先恐后地想陈诉冤情,这不,俩人又较上劲了。"啪"!惊堂木忽地这么一响,把这俩人给分开,舒知府对着两人呵斥到:公堂之上大声喧哗,成体统?那个光头和尚,你先说!"

"小僧名叫海昙,这个人叫存中,小的从乡下取来一批禾苗儿,租给他弟弟潘存正。那日我去他家去租,不料那存正卧病在床,我却被这存中恶语相,撵出家门。"那和尚如是说到。

"几日后,那存正病死,谁成想这存过来诬陷我,竟然说是我因收租不成而将其弟打死?还有法吗?还有公理吗?"说着说着竟潸然泪下,让人看了不由心生怜悯。

那潘存中则是完全另一番说辞,他称这海昙和尚就是因为没有收到苗租,才恼羞成怒,和存正扭打在一起。但存正身患重病,又怎是那和尚对手?没几下便被打趴在地上,吐血昏过去了,又过了几天便一命呜呼。

听到这,这舒知府心里也有了个眉目,他想到:这还不简单?验个尸不就能看出到底是谁在说谎。于是领着作和这两人,一同前往那存正的坟墓去了。

一波未平另起波澜,棺中尸体不翼而飞

几人到了潘存正的墓边,将棺木挖出,待作开棺验尸一辩真假。但令谁都没想到的是,那棺木里竟然空无一物,压根没有尸体的影子。这下可将舒润气的不轻,本来就睡眼朦胧,这下还又扑了个空,不禁气不打一处来,对那和尚和潘存中一顿数落。

尸体不翼而飞,肯定是不可能的,必然是有人怕行径暴露,偷走尸体掩埋。面对此情此景,那秃头和尚开口了:"好你个潘存中,必定是你怕诬陷暴露,才用偷走尸体这般下策,想必是做贼心虚!""你这秃驴,休要血口喷人!分明是你怕尸体上有被你打伤的痕迹,才偷尸灭迹!"不一会儿,这俩人又在那骂上了。

舒润见此般场面,意识到一时半会是绝对查不出什么门路的,便先将两人作为嫌疑人关押,自己先回去补觉去了。

到了傍晚时分,舒润才醒来,便着手调查此事。他先到潘家附近转悠了几圈,在周围的土地上,没发现有任何挖掘痕迹,不由心想:难道这潘存中是被冤枉的不成?遂叫来街坊邻里,询问一二。

从邻里的口中得知,这潘氏兄弟感情极好,两人的父母死的早,从小这兄弟俩便相依为命,感情甚笃。这么看来,这潘存中确实没有撒谎的必要,于是,舒润又问了那秃头海昙的情况,但众人皆称此前并未见到过这个海昙和尚。

这么说来,这个海昙是个外地人,收租不成杀人行凶的可能性便又大了一分,但是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舒润也不能妄下结论。这一番询问下来,已经是晚上时分,舒润便告辞了诸位,回衙门去了。

城隍"显灵",传出关键线索

也不知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还是什么原因,在舒润回去的路上,有一坐落在路边的城隍庙,庙中黑灯瞎火,只有零星几点香火在跳动。待舒润经过时,不知从何处刮来一股妖风,吹得舒润直打颤,他一抬头,瞅见了路边这座城隍庙,便寻思着:难道是城隍显灵?助我破获此案?

于是,他便踏进庙中,只见这城隍庙中已破败不堪,房梁上到处可见蛛丝结网,神像前的草庵也已镀上了一层灰尘,伴随着阵阵妖风,显得格外的诡异。

舒润上前,用宽大的袖袍扫了扫那副草庵,然后面对神相跪下:"城隍大人在上,还望显灵指使下官找出真凶。"刚说完,那阵妖风变得更加凌厉,不知从哪飘来了一小纸条,正巧落在舒润的面前,只见那上面除了一个"休"字,别无他物。

这不仅让舒润纳了闷,这是何意?要说是城隍显灵,那为何不直接告诉自己真相,反而要以这种方式来告知?在舒润捡起纸条后,也不知道是城隍见目的已达到,还是怎么回事,那股妖风顷刻间便停息了。舒润见状,便意识到城隍已走,是时候回去了。

道破玄机验尸为证,铁证如山水落石出

回到衙门后,舒润拿着纸条,翻来覆去地看了不下一百遍,也没有看出什么门道来,便随手将纸条放在一边。正巧这时一个小吏端来一杯茶水,看见了这张显眼的纸条,便问道:"大人为何盯着这"休"看这么久?"

舒润接过茶杯,嘴里抿着茶,嘟囔着将城隍显灵之事说了一二。那小吏听估计是脑袋转的快,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大人,这是城隍给您的关键线索啊,大人您看,休,左人右木,说明此案的尸体必然是被那人偷去埋在了树边呐!"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将舒润猛地从品茶中拽回来。当即一拍桌子激动地说道:"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城隍大人必然是想借此考验我,若是没有你这句话,我还真就被这事给难住了!待查明案情后,本官定会给你犒赏!"

第二日天一亮,舒润便带着人,在城里各处种有树的地方仔细查验。果然,在快要出城的一个地方,在一棵树下发现了明显的挖掘痕迹,舒润便火速下令就地挖掘,不出所料发现了一具尸体。

待那潘存中来到后,一眼便认出这正是自己的弟弟潘存正,舒润遂让人把尸体运回衙门,交给仵作查验是否有打伤的痕迹,同时派人去"请"那海昙和尚。没多久,作便来报,在尸体上发现了大量的淤青,经过核查,确认是人为打伤所致。

这就说明那海昙实在说谎,舒润当即下令将海昙拖出去打一百板子。结果还没到三十下,这和尚便遭不住了,便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如何行凶给交代了。

收租未果恼羞成怒,凶僧愤然杀人行凶

原来,这和尚不是本地人,来自外城的乡下。他与那潘存正是租借关系,潘存正从他这租了一批禾苗,自然是要交苗租的,但是存正身上没有足够的现金,便和和尚约了个日子,待他上门收租。

那日,海昙去潘家收租,但存正拿不出来这笔钱,海昙见状便指责存正不守信用,破口大骂,两人便争执了起来。其实要说这也不是啥大事儿,大不了换个日子继续来收租呗,可这越骂越上瘾,到最后都开始问候人家祖宗十八代,这可让潘存正忍无可忍。

于是两人扭打在一起,这和尚仗着自己身强体壮,很快便将潘存正打倒在地,趴在地上呻吟着,口中直吐鲜血。那和尚见此,便吓得赶紧跑路,也不管什么收租的事了。

没过几日,那潘存正便一命呜呼,兄长存中为他办理了后事。海昙听说后,便担心会留下把柄,于是在存正下葬当天晚上,趁着夜色摸着黑,将尸体偷出,埋在了郊外的树下,想借此逃避制裁。

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罪恶迟早是要接受审判的。海昙杀人偷尸已经坐实,舒润便根据律法,判处其死罪,押入大牢,等待秋后处决。

建设全面的法律体系是大势所趋

从此案来看,导火索是潘存正没有遵守信用,出尔反尔,那海昙因为收租不成而恼羞成怒,进而将潘存正打死。初期海昙破口大骂,是一种主观上的情绪释放,但是他没有把握好尺度,或者说是没有及时控制住内心的愤怒,进而造成了严重后果。

潘存正不交租,作为东家的海昙自然有着催收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从他理不饶人的行径来看,这海昙绝对不是什么品行优良之辈。此外,那海昙身为一个和尚,却犯下了杀戒,这应该不是一时的过激之举,而是他内心深处的邪念在作祟。

反观那潘存正,既然已经约好了交租的日子,为何出尔反尔?这足以反映出这人也不是什么好人,都说农民是最纯朴的,但是这一点在这潘存正身上,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体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对于这种"老赖",自会有法律去制裁他们。虽然这种老赖确实挺招人厌恶的,但是作为债主,即使对这种老赖行径再厌恶、忍无可忍,也不能像海昙这样,做出这般不计后果的举动。所以,建议一些债主在"行动"前,仔细阅读一下我国的刑法,必定会使你彻底打消这个念头。

但与此同时,老赖的层出不穷,彰显出我国现行的法律对这类人的惩治过于轻薄,仅仅是限制大消费和出境、乘坐飞机高铁等。说白了,这些对于那些身家颇丰、动辄欠上个数千万的人来说,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极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所谓的"限制"都成了一纸空谈。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完全用不着去考虑出境的问题,因为根本就无从而谈。至于乘坐飞机高铁,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效果,但也是捉襟见肘,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制裁"压根没有起到所谓的"限制"效果,以至于一些人在明知道成为老赖的后果,但仍然"昂首前行"。

在他们的心中,必定是这样认为的:我一不出国,二不坐飞机搭高铁,就守着我那一亩三分地过我的日子,也没啥后果可言。退一万步而言,我就是不还钱,你能怎么样?还能像海昙一样把我打死不成?你不还得老老实实去法院上诉,然后等上个仨月半年的。

其实这一切追跟到底,还是因为法律的不健全。在我国,一起民事诉状从立案到宣判,往往要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还会占用个人很多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很多人打消了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的念头,进而使一些人心存侥幸,最后破罐破摔。

所以,建立一个全面、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而要想达到这一步,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道阻且长,任重而道远。

更多文章

  • 陈友谅是朱元璋最敌人,实力比朱元璋强,为何却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陈友谅为啥败给朱元璋,朱元璋陈友谅老婆视频,朱元璋陈友谅家龙脉传说

    第一,陈友谅对待徐寿辉的态度导致失去了人心,而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与郭子兴的关系很好。陈友谅和朱元璋起先都是义军里的小兵一个,早年间陈友谅跟着倪文俊,得到倪的重用,很快便升为领军元帅。后来倪文俊和徐寿辉闹掰了,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开始跟着徐寿辉混,结果又把徐寿辉给杀了,可以说他是踩着恩人的身体壮大自己的

  • 故事:北宋奇闻异事,秀才岩洞有何奇遇?身患奇病竟是应声虫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应声虫故事,古代的奇人异事,北宋奇闻异事大全

    徽宗皇帝北宋徽宗政和年间,资州城有一个秀才姓香。他自小得了一种怪病,每天睁开眼睛就会时不时地打嗝,为了治疗这种怪病,香秀才家消耗了一半的家财来请医问药,结果却是毫无效果。这种怪病折磨得香秀才痛苦万分:正是因为这种病,他考中了秀才之后,在功名上再也无望;也正是由于这种病,使得仪表堂堂的秀才,连个称心如

  •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就在在哪里?朱棣有没有找到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棣 建文,朱棣用孙子脑袋见建文,历史上的朱允炆和朱棣

    扯个玩笑,进入正题。历来对于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充满了各类猜测,一说出家为僧;二说远渡重洋;还有一说早已死于非命,诸如此类的各种猜测,比比皆是。但没有一个能够证据确凿的说明建文帝的准确下落。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定论,使之成为一个悬案。事实上,从明成祖朱棣夺位之后,就没有放弃寻

  • 铁打的文治,“纸糊”的城墙,北宋定都开封为什么不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开封北宋城墙,开封城墙九期修哪段,开封鼓楼中间的城墙

    宋朝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朝代。它终结了唐末形成的四分五裂局面,将中国再度统一。它文治的政策使当时中国的理学、文学、史学、艺术和科学都达到了空前的成就。不论是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还是司马光,都是我们熟知的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宋朝不缺贤臣,为什么这样一个繁荣发达的国家军事上总是

  • 同是内忧外患,咸丰在处置才能上略高崇祯么,情况远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提及崇祯,除了煤山那棵老树外,便是崇祯的生性多疑,这也使得这位殚精竭虑的帝王有了颇多的争议,更是为王朝的崩塌背上了不少的骂名。然而,事实上崇祯应当来说是明朝难得的实干家,但纲纪早已败坏,而崇祯与底下的百官互不信任,这就使得明廷本就破败不堪的马车难以为继了。在崇祯朝,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乘机作乱,外有八

  • 吃个桃桃就凉凉,比宋代男人簪花何如?皇帝与好汉的选择泾渭分明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宋代男人爱簪花,其实与上层统治阶层不遗余力地推崇有着莫大关系。宋人本就有有好古之癖,当宋帝看到唐懿宗时有朝廷宴饮、命群臣戴花饮酒的习俗,便也想将其发扬光大,可谁知,一开始似乎就受到了来自群臣的暴击。庆历七年,御史言:“凡预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很多官吏在拿

  • 做朱元璋的妃子,生前吃苦,死后殉葬,这是真的吗?情景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给朱元璋殉葬的46位妃子,朱元璋没有被殉葬的妃子,朱元璋妃子殉葬电视剧

    早年过的是衣食不足的穷苦生活,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紧张生活中,抓住了权力,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放在处理国家事务,防备假想敌人上。精神永远集中在怎样保持那份大家当的问题上。时刻警戒着,提心吊胆,不让别人暗算。想想朱元璋的前半生颠沛流离,穷苦紧张,过惯了苦日子,他会对谁有温情?除了与他

  • 很多人说崇祯帝不杀魏忠贤,明朝就不会灭亡,这种说法对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崇祯不杀魏忠贤,崇祯怎么干掉魏忠贤,崇祯杀了魏忠贤的后果

    明朝的饿灭亡背后因素有很多,制度的腐朽、激烈的党争以及政府、官僚与百姓之间的离心离德等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正所谓千里大堤,始于蚁穴,明朝灭亡是许多问题的积累造成的。这其中,东林党是影响较大的一股力量,但魏忠贤也是另一股破坏的力量。因此,不杀魏忠贤,只能说是暂时稳定朝堂局势,而从根本上改变不了

  • 一代明君宋仁宗,嫔妃众多,为什么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仁宗是哪位明君,历史宋仁宗的嫔妃,一代明君宋仁宗52集

    皇帝从不缺女人,按道理,他的妃子也非常多。怎么没有子嗣呢?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存活下来。《宋史》记载,仁宗一生共生了16个孩子,有3个是儿子,全夭折了,最大的仅活到4岁。第一个名叫赵昉,母亲是俞德妃;第二个名叫赵昕,母亲是苗贵妃(就是剧里苗心禾);第三个是赵曦,母亲是朱才人。剩下的13个全是女儿,但活

  • 谄势要而蔑礼法:明朝后期朝班礼制的紊乱是权力跳出品级的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的考核制度,僭越礼制,明代加强皇权措施的评价

    隆庆六年,左都御史葛守礼上疏言:“我朝设官分职,品制虽在,却人情务于好上,法制废于因循,官名九品,混若一途,纲纪絮矣”,呼吁申明礼制,重拾旧规。但是此奏疏如石如大海,没有形成任何影响,明朝中后期,除了四、五品官员尚能依序立班,五品以下皆已“杂立”。这与洪武时代的九品十八班井然有序相比,此时的朝班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