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岳飞的死,后世基本把主要罪责给了当时的奸相秦桧。即使是现代,有了辨证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已经把部分责任归于了当时的皇帝宋高宗,但秦桧依然被牢牢地钉在了耻辱柱上。这在封建王朝来说,对秦桧整个家族的兴衰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元朝时期,蒙古入主中原,本来就把汉族作为低等人种看待,对于奸臣后人更是嗤之以鼻。到了明朝,汉人重掌天下自然要树立良好的汉人榜样,秦家后人只能隐姓埋名以防被祸连。本以为秦桧这一支会就此淹没在人海中,不曾想乾隆年间的秦桧后人居然高中了状元,并且来到了岳飞坟前作诗,他的这一举动究竟是为何?
这位高中状元的秦桧后人名叫秦大士,家族在明末战乱时迁徙到了南京,也就是明朝的应天府,秦大士的父亲也曾经在朝中任职,但品级不高,也就算不得名声显赫。到了秦大士成年之时,已经是青年乾隆执政的时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有志青年皆以入朝为官作为改变命运的方式,饱读诗书的秦大士也不例外。
虽然头顶着秦桧后人的污名,却一点不影响秦大士的才学。较之很多人年逾不惑尚难搏秀才之名,23岁的秦大士就在江南贡院的乡试中中举,可谓不凡。根据清朝的科举制度,中举后可以参加进一步的会试和殿试,且并不是年年都有考试的机会。
乾隆十七年,恰逢皇太后60岁生日,乾隆皇帝为了表达揽天下英豪为母祝寿的孝心,开了一次恩科科举。也就是这一年,38岁的秦大士赴京赶考,一举获得了殿试的资格,殿试的前三名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殿试中论文采,秦大士独占鳌头,可他的身世却引来了乾隆皇帝的猜疑,因为他的籍贯和秦桧一样,姓氏也是秦,大概率就是秦桧的后人。
站在皇帝的角度,重用一位自古就已经定性的奸臣之后是否会引发朝廷和民间非议是他不得不考虑的后果,但基于人才难得的原则,乾隆还是给了秦大士一次机会。他在召见秦大士后,向秦大士直接提问道,你是否是秦桧的后代?
这一问着实让秦大士惊出一身冷汗,简直就是越怕什么就来什么,好在秦大士对此有所准备,于是他回答了经典的七个字,“一朝天子一朝臣”。接着他还补充道宋高宗非明君,所以任用了奸臣当道,而如今陛下您是一位贤明之君,重用的人自然不会是奸佞之人。
这一番经典言论简直说到乾隆皇帝的心坎里去了。随着皇帝的龙心大悦,秦大士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清朝的第四十三位状元。成为了状元的下一步就是入朝为官,秦大士也不例外并且一入官场就是京官,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考虑到秦大士为官清廉,不结党营私,乾隆皇帝还任命他做科举主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
可以说在官场,秦大士一直是官运亨通,而且巧合的是他还担任过和岳飞的少保职务相当的职位“授读师傅”,也就是教导皇子们读书。对于这几份工作,秦大士都完成得不错,为国家选拔了不少的人才,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武状元。
秦大士除了为官颇有成就之外,他在诗、画、书法方面也很有造诣,就在他当上状元的第二年就发生了一件轶事。当时他和好友大才子袁枚等一众文人畅游西湖,正好经过岳飞之墓,发现在岳飞墓前有秦桧夫妇跪地的铜像,而且还有一副秦桧夫妇互相指责对方的侮辱性对联。这时,也不知是谁提议,大家既然是文人,见此情此景也应该有诗文留下。
这个提议显然是对秦大士姓秦又是当朝状元的一种挑衅,于是秦大士也当仁不让地做了两句诗:人与宋后羞名烩,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两句诗既显示了秦大士的才思敏捷,实事求是,也表现了秦大士的光明磊落,不愧为文人典范。
结语:乾隆四十二年,秦大士因病去世,为官数十载,向来以公正、廉洁著称。而且后来经考证也发现秦大士未必是秦桧的后代,但在当时没有基因对比技术的时代,人云亦云往往比事实更容易造成影响,秦大士能够在秦桧的负面影响下成为一代名臣确实值得后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