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何却将叔叔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烧死了

一代明君朱瞻基,为何却将叔叔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烧死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72 更新时间:2024/1/21 5:42:35

由于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出身不自信,所以他非常正统的地位,因此在太子去世之后,他选择将皇位传承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建文帝继位之后便听从大臣的意见着手削藩,朱棣其中一个儿子的一些做法,让建文帝更是加快了对他削藩的节奏。

明成祖与皇后共同抚育了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和儿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炽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他体型肥胖,同时身体还有一点残疾,因此明成祖对他并不是很满意,相比较之下,朱高煦更像明成祖,他杀伐决断,所以明成祖更喜欢第二个儿子。

但是朱高煦为人狠绝,品德卑劣,他仗着自己是世子的身份为非作歹,甚至公然嘲笑自己的哥哥朱高炽。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棣带着儿子们一同前去吊唁,由于常年来自由散漫惯了,所以朱高煦在京城做出了许多越矩的事情来,因此遭到了他的舅舅的教育。

而朱高煦怀恨在心,打击报复了自己的舅舅,同时在回到北平的路上,还杀死了许多官民。由于建文帝继位之后,本就有削藩的意思,而朱高煦此时直接给了建文帝一个很好的理由,正是由于他的做法也加快了明成祖起兵造反的步伐。

虽然建文帝软弱,但是朱元璋这些年帮助他铺路以及加强中央集权,所以朱棣的这一仗并不是很容易。在此次叛乱过程中,朱棣有好几次险些丧命,但是由于其长子朱高炽是文弱的书生,不能够带兵打仗所以朱棣便命他看家护院,保护大后方的安稳。

此时的朱棣带着二儿子朱高煦一起上阵杀敌,朱高煦英勇果敢,在战场上的表现数次感动了朱棣。朱棣感动之余也曾向朱高煦许下承诺,未来或许有可能他会成为太子。

但是在明成祖成功了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诺言,朱高煦登顶太子之位的希望破灭了,便心怀怨恨,甚至更加无法无天。明成祖继位之后直接任命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煦被封为了汉王,他的藩地在云南。但是由于他一心想要登顶太子之位,所以迟迟不肯前往藩属国,一直在京城内。

由于内心失衡以及不服太子朱高炽,所以他多次做出辱骂以及嘲笑太子的事情来,太子不愿意与其计较,可是朱瞻基身为太子的长子看不下去了,多次维护自己的父亲。朱棣明白朱高煦迟迟不肯离开的原因,但是为了保证皇权的稳定,所以他强行的将朱高煦赶出京城并且把封地改成了山东。

远离中央的朱高煦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大理想,反而一直窥探着中央的行为,朱棣去世之后朱高炽顺利继位,但是由于朱高煦此时没有准备充分,所以他并没有做出许多越矩的行为。相反朱高炽觉得愧对朱高煦,他进行了大肆的封赏。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他去世之后,直接让朱高煦看到了希望。

此时,朱高煦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甚至带兵截杀即将要继承皇位的太子朱瞻基,但是由于行动仓促,让朱瞻基逃跑了。在朱瞻基继位之后,朱高煦又开始起兵造反,但是胳膊始终拧不过大腿,朱高煦被朱瞻基打败了。

此时的朱瞻基只是将朱高煦囚禁,并没有想要伤害他,有一次朱瞻基前去看望被囚禁的叔叔朱高煦,此时的朱高煦并无悔意,甚至绊倒了朱瞻基,身为一国之君的朱瞻基在大臣面前直接摔倒了,可谓是颜面尽失。

虽然朱瞻基很生气,但是他仍然没有想要杀害朱高煦,相反他派人准备了一口大锅将朱高煦扣押在其中,原本只是希望朱高煦能够认错即可。但是朱高煦仗着自己天生神力,甚至举起了大锅,并且在朱瞻基面前走了一圈,这一行为彻底惹怒了朱瞻基,因此朱瞻基派人在大锅旁边架起了柴火,活活的将朱高煦烧死了。

总结:或许是因为朱棣当年的一句话,让朱高煦满怀希望的打江山,但是朱棣最终食言了,朱高煦将自己所有的怨怼之心对向了阻挡自己继承皇位的一切人选,最终死于了自己的野心之下。

更多文章

  • 宋代官员体系的构成,铨试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如何选拔官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代选官制度,从宋刑统户婚律看宋代婚姻制度,宋代进士周铨

    再到隋唐时期开展的科举制,一直到宋朝再将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之所以如此反复的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可以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在宋朝时期,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对铨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宋代铨试制度1、铨试制度的概念在宋朝时期,对于官员选拔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铨试制度的设置。

  • 明朝覆灭之时,为何崇祯帝不调动锦衣卫对抗外敌,保卫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洪武之治出现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因此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然而自万历皇帝以后,明朝就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更可怕的是当时的皇帝对此一无所知。并没有采取相关有效措施阻止这一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朝刚开始建立时,朱元璋建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叫“拱卫司”直到洪武十五年,更名为锦衣卫。锦衣卫是专门

  • 明朝史上唯一一次朝堂斗殴:他徒手打死锦衣卫头子,名字听着耳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有名的朝堂斗殴事件,锦衣卫陆绎死亡,大明锦衣卫

    明朝到了中期,朝臣结党营私日益严重,皇帝行事处处被官员掣肘,于是不得不利用宦官的权势,最典型的就是锦衣卫和东西两厂,也有少数皇帝近侍乱政,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便是其中一位,并且他还引起了一次明代空前绝后的朝堂斗殴。一、英宗少年即位,王振深受信任。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因为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传位给了他

  • 棉花明朝时被大规模使用,那之前中国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为什么普及种植棉花,古代棉花怎么过冬,明朝棉花如何御寒

    棉花产自于印度或者阿拉伯,在它传入到中国之前,“棉”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用来填充枕头的木棉,这东西是不能用来织布的。宋朝之前,汉字之中只有“绵”字,“棉”则最早出现在宋书之中。史学家推测,棉花的传入可能在南北朝或者更早的时期,只是刚开始只有边疆的人民会种植。一直到了元代初年,棉花才渐渐走进中原。在没有棉

  • 明王朝维持统治的王牌锦衣卫,为何在明亡时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锦衣卫陆绎死亡,锦衣卫级别一览表,朱棣锦衣卫

    作为明王朝维持统治的特殊手段王牌锦衣卫,在其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要知道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是皇帝拱卫皇权重要依仗的力量,曾是皇帝手中的利剑,百官心中的魔鬼,百姓心中的恐怖力量,为何在明亡时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当时的明朝锦衣卫在全国的军事力量可是有着15万的人马,为何崇祯却最终没有调动这支力量来

  • 朱元璋不需要制衡功臣,朱允文只是一个庶次子,没有根基没有人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真的是被朱允炆害死的吗,朱元璋是不是被朱允炆干掉的,朱元璋为何偏爱朱允炆

    老朱的想法是杀掉这帮可能会造反(但实际根本没能力造反)的功臣武将。把权力都集中到中央。北方用自己儿子守着边疆。看起来与西晋差不多。眼看就要八王之乱了。但不同的是老朱在中央维持了一只异常强大的中央军,而且藩王只有临时军权无财政民事权。重内而实外。也不怕这帮儿子在自己死后造反。但算计再多也算不到建文的一

  • “内官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明朝时期,宦官占据怎样的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宦官官职一览表,明代宦官专权的典型事件有哪些,明朝宦官专权最突出表现

    宦官干政从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因为他们每日贴身侍奉皇帝,距离政治中心最近,他们想要探知什么消息也是轻而易举的。更有甚者,可以通过自己对皇帝喜好的了解,顺从其心意行使,难免会受到皇帝的青睐,也有利于他们掌控政权。但是到了明朝时期,宦官想要干政似乎没那么容易了。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反思了历朝历代灭亡的

  • 建文帝竟然没死,而是出家当了和尚?这件事情到底是真是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传建文,建文皇帝朱允炆,建文皇帝下落之谜

    但是这不能怪朱元璋所做的努力不够多,只是这天下注定不属于他的孙子朱允炆罢了。朱元璋想要直接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为了避免其他皇子争夺皇位引起政权更替。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这和后来燕王朱棣谋反有很大关系。这里还要说一件朱元璋登基时做的事情。朱元璋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实行削藩政策。而这个政策

  • 古代凌迟有多残酷?明朝太监刘瑾被割了3357刀,割了三天才结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用刑法拷问罪犯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不再让人犯罪。按照犯罪的程度不同,也有不同的惩戒方法。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越不安稳,社会越不安定,就越要拷打百姓。明朝有位太监刘瑾,出生于陕西省兴平县农民家庭,他被凌迟了三千多刀,整整三天三夜后才被停止。一、刘瑾鱼肉百姓当时,在很多下层的人眼里,宦官是有面子的工作。

  • 嘉靖年间严党骨干严世蕃,人称“鬼才”,他究竟有多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嘉靖严世蕃,严世蕃绑林菱吻戏,严世蕃骄奢淫逸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其实在政权更迭上也有着一些潜藏的规律,首先第一个规律就是:“以北统南”。所谓的以北统南就是说在中国封建历史中大部分的王朝都是北方政权统一天下。第二个规律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上总是纠缠在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从中国的历史上看。中国的政权更迭可以说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