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出身是相当好的,他的父亲王华是当时为人称道的状元郎,官拜南京吏部尚书,后面又被封为了“新建伯”,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王阳明父亲王华是王家近百年来首次为官的后裔,王华的为官实在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而王阳明的家族也有着相当奇特的祖训,这条祖训不仅影响了王阳明家族近十代人,也深深地影响了王阳明后来创立的心学。
王阳明家族的这条祖训的来历相当复杂,这要从王阳明的六祖王纲说起,他与明朝的著名文臣刘伯温之间有着一段非比寻常的过往。
王阳明的祖上是相当了不起的琅琊王氏,他的祖宗最有名气的便是当年流觞曲水的王羲之,王家自此开枝散叶一直瓜瓞绵绵,直到了王阳明六祖王纲这一支。王阳明这一支的族谱上是以王羲之的第二十三世孙王寿开始的,从他开始往下五代便到了王纲这里。
与王寿官拜迪功郎不同,王纲这个人与他的祖先王羲之有着相近的一面,那便是对于功名利禄都不甚在乎,一生都只爱游山玩水。
王纲这个人相当有才华,于是他便结识了当时还未崭露头角的刘伯温,他一眼就看出了刘基的过人之处,对他说道:“你有抱负又有才华,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大人物的,但是希望你以后不要被名利所害才好。”
结果一语成谶,刘伯温后来的死因相当蹊跷,到底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还是胡惟庸出于嫉妒杀死他的?这件事历来是众说纷纭,但事实便是刘伯温的结局相当不好,由此可见王纲这个人的眼光之毒辣。
但王纲本人的结局也相当悲惨,他的死因与刘伯温是脱不了干系的,而王纲的惨死也彻底使得王家人厌恶做官。
在王纲将近70岁的时候,当年的热血青年刘伯温早已位极人臣了,也不知道怎么的他突然想起了这位旧相识,于是便向朱元璋举荐了王纲。王纲在担任了兵部郎中后不久,又以广东省参议的身份平息潮州地区的叛乱,可惜的是在半路上他们一行人就被流寇抓住。
年迈的王纲被寇首曹真杀害,年仅16岁的王纲之子王彦达用羊皮裹着自己父亲的遗骸,艰难地回到了江南老家。自此以后,王彦达便立下了“不许为官”的祖训,而王家的子孙也积极吸取自己祖宗的教训,对于名利之事看得相当淡薄,数次拒绝入朝为官。
但可惜的是,耕读传家的生存方式使得王家的家境每况愈下,到了王阳明祖父的时候,王家已然是山穷水尽了。王阳明的祖父王伦虽然不曾为官,但是王家天生的基因加上他父亲遗留下来的书籍,使得他成为了江南地区颇为出名的才子,而他本人也教出了一个好儿子王华,这便是王阳明的父亲了。
王家六代人几乎都受尽了命运的不公,王纲本是一个自得其乐的隐士,却在晚年被朝廷调去做官,惨遭流寇杀害的结果换来的是朝廷的冷漠,16岁的王彦达在目睹了父亲被杀之后,还要强忍悲痛将遗体背回故乡安葬,而朝廷至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的表彰或者是劝慰,可见王家人对此事有多么痛心!
明朝政府还残忍地追捕王彦达之子,只因其不愿意出仕做官,最终导致了王与准摔成了残废。而王与准的弟弟王世杰,又在不得已的上任途中病死,成为了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可以说,王家人近百年来都生活得相当不如意,无论是遵循祖训不为官亦或是迫不得已出仕,结局都相当不好。
王阳明显然对自家的遭遇是相当清楚的,这段过往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创立的心学,王阳明的一生在进退之间把握的尺度相当精准,他也因此成为了明朝最为人称道的人物之一,这与他对自己家族历史的深刻反思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的。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是王守仁当年读私塾所作的,他的不一般便体现于此了,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王阳明比王安石的气魄还要大,他在此时便开始思索“人生之第一等大事”,而他的回答也是石破天惊的—“为作圣贤”。正是这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愿望,使得王阳明在往后的生涯中不断地反思自己,他要做的不是普普通通的官员,他要做的是荫蔽后人的圣贤,故而他的一生都孜孜不倦地体悟大道。
终于,在经历了数年的宦海沉浮之后,王阳明遇到了自己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挫折,那便是太监刘瑾将他贬谪到了贵州龙场。在前往龙场之前,王阳明还曾找到自己的父亲王华,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脱离此厄运,但王华只是轻轻地说:“我儿,此事还需你自己去解决。”
王阳明便由此来到了贵州龙场,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驿丞,而就是这样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闲职,给了他自我思索的时间与空间。此地多是苗人、彝人,即便是王阳明想和人说话,周围的百姓也难以与他沟通,而仓皇上任几乎丧命的王阳明也没带什么书籍,只能四处闲逛来打发时间。
王阳明在此地游山玩水的空闲中,开始真正地体悟人生的真谛,他回顾了自己家族近百年的悲惨历程,又回顾了自己数十年的宦海生涯,最终体悟了“心”的妙义,具体一点来说便是四个字“知行合一”。“知”便是“致良知”的意思,在良知与实践之间,王阳明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他既要在险恶的环境下保全自身,又要践行自己心心念念的良知。
自此以后,王阳明不再是那个急躁而愤怒的青年了,他开始变得沉稳而富有智慧,因为他知道,仅仅凭着一腔热血是做不成大事的,更不可能达到自己成为圣贤的目标。
王阳明凭借着“知行合一”四个字,完成了许许多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以杂役残兵,便平定了当时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而王阳明更是借宁王叛乱一事,将太监张永和太监刘瑾之间的矛盾扩大,最终借张永之手除掉了嚣张跋扈的刘瑾。
王阳明的智慧体现在他的心学中,他的一生正是靠着“知行合一”四个字,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成为了能够与王羲之齐名的伟大人物。我们应该与圣人同行,让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照亮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一盏明灯。
王阳明大师的很多行为都充满哲学,他的知行合一说也给人们带来的极大启发,因此,笔者建议可谓读一读王阳明大师的《知行合一》。
心不静,看到世界就是被自己心加工的过得,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正如他给弟子讲道时说的那样: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更是影响了世界,梁启超曾经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可见王阳明的心学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还有人说中国和日本之间,其实只差了一个王阳明。
可以说读懂了王阳明的心学,也就读懂了人生的真谛,做起事来知行合一,达到感通天地的效果。
要读王阳明的心学,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王阳明全集》,本套书完整无删减,而且包含了传习录、别录、文录、外集四大板块,对王阳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另外本套图书包装精美,纸质优良,现在只要78元。
78元能做什么?无非就是一顿饭钱,但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能够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感悟出很多智慧,让我们受益一生,何乐而不为呢?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商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