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深谋远虑,制定一“自私”政策,从胡人手中拯救了汉家江山

朱元璋深谋远虑,制定一“自私”政策,从胡人手中拯救了汉家江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779 更新时间:2024/1/20 18:01:36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却不吸取前人的教训,大封自己儿子为诸侯,而且让他们掌握一定兵权。对于朱元璋的行为,很多人都表示不以为然,认为他不过是个没见过世面、只知维护自己“家天下”利益的土包子。朱元璋之所以分封诸侯,其实质其实等同于老农民给儿子们分财产,不过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威风一点、日子过得好一点。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人的观点正应了这句诗: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朱元璋虽然出身布衣,但他的眼界和气魄哪是一般人可比?他之所以大封诸侯,其实具有深远的用意。

明朝诸王大多在边境和北方

首先,让我们看上面这张地图。朱元璋一共封了21个儿子为王,其中有10人聚集于三北边境,其封地与北元接壤,其中以秦、晋、燕、宁四王最强。而这十个诸侯王,被称为“塞北十王”。而其他11个儿子,主要被封到了中原和西南地区。而明朝最富裕、最繁华的江浙地区,竟一个诸侯王也没有。

如果朱元璋真想让儿子们过上好日子,就应该将他们分封到最富庶的地区。而朱元璋却偏不,他们的儿子大多被分封到荒凉、苦寒的边地,以宁王为例,他的封地更是在漠南。要知道在以往,漠南地区都被视为不毛之地。

朱元璋之所以会大封诸王,主要出于两种原因:

其一,北元势力尚在,他们随时都想重新入主中原。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朱元璋派徐达冯胜李文忠深入大漠,力图彻底消灭蒙元残部。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明军遭遇了惨重失败,徐达率领的中路军险些全军覆没。此战之后,明军元气大伤,所以朱元璋暂时对北元采取防御政策。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采取守内虚外政策,采取分兵制和调兵制,皇权是有保障了,但是边境防卫很弱,导致在外战中屡战屡败,遭到契丹、女真、蒙古甚至党项人狂虐。所以在朱元璋看来,要避免宋朝之祸,必须在边塞留有重兵。然而长期驻守,是选择交给有能力的将领,还是选择交给自家人,答案自然是后者更有安全感。况且对于诸侯王们来说,抵御胡人入侵,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产业,会更加卖力。对于将领们来说,反正自己的防区又不是自家领地,很容易出现玩忽职守的状况。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朱元璋所封诸侯王的地区,都是被胡人统治超过200年的地区。以辽王、燕王驻守的辽东、幽燕地区为例,此地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不听中央号令,并逐渐胡化。到了五代时期,这些地方更是被契丹人所攻占,并一直未被宋朝恢复。明朝攻占幽燕和辽东之时,这些地方已经被胡人占据500年。而明朝北方诸王的领地,从金人发动靖康之变、占据北方开始,也沦陷长达240年,曾先后受到女真和蒙古的统治。而明朝西北诸王的领地,从安史之乱时期开始,就被吐蕃和党项所攻占,其沦陷期甚至达到惊人的600年。

由此可见,当时整个北方汉人聚居区,已经数百年没有受到汉人朝廷统治。这些土地的人民不仅对汉人王朝的认同感十分稀薄,而且饱受外敌摧残,人口锐减、文化凋零,社会早就瓦解了,北方人和南方人早已出现隔阂。如果不出镇一个藩王,很难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若不出镇藩王,胡人入主中原的悲剧将再一次上演!

我们应该庆幸,在朱元璋这位雄主的带领下,明朝在北方中国的统治得到巩固,一系列恢复汉家威仪的政策得到推行。北方中国又恢复了汉家衣冠,分裂数百年的民族重新统一起来,从此再不分离。“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悲剧,从此不再上演。

之后,塞北诸王之一的燕王朱棣发动叛乱,最终夺取了政权,并取消了朱元璋的分封政策。然而,成为皇帝的朱棣并没有放松对塞外胡人的打击,他亲自将首都迁到了北京,以皇帝之尊抵御外敌,成就了“天子守国门”的伟业!

更多文章

  • 考了进士当驸马,拉了50辆车茶叶走私,朱元璋大怒:抓起来斩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查驸马案,朱元璋派钦差大臣查贪官,朱元璋捉拿贪官

    给后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朱元璋的强力反贪,因为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起家的,他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对那些贪宫污吏痛恨无比。另外,朱元璋也可以通过反腐把那些隐患排除。当时比较有名的反腐案有郭桓案、空印案以及驸马案,杀了几万人。对于驸马欧阳伦的案子,很多后人不理解,朱元璋宁可让女儿安庆公主守寡也要杀掉,可以

  • 清朝1100万领土,明朝只有350万,没有清朝就没有现在的960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失去的300万领土去哪了,清朝和明朝谁的领土最大,清朝国土面积与明朝国土面积

    ▲清朝疆域地图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我国的领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着。清朝,作为我国历届朝代中领土面积较大的一个朝代,在我国疆土的开阔与巩固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收复了台湾,加强了对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控制之后,面积更是达到了1300多平方公

  • 崇祯杀魏忠贤,嘉庆杀和珅到底是对还是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嘉庆杀和珅的真实原因,崇祯皇帝后悔杀魏忠贤吗,魏忠贤和和珅谁厉害

    要说魏忠贤和和珅,得分析不同的情况,一个内忧外患的明朝末期,一个是刚过盛世的清朝中期。魏忠贤是明末权倾朝野的人,他从一个贫穷小人物,一点点爬到了权力的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靠天启皇帝的母亲客氏上位。因为他一直经历着社会的黑暗、官场的黑暗和无数人的鄙视,毕竟是太监,心理肯定和正常人不一样,所以他的人品

  • 魏忠贤只不过是一个小太监,为何他被杀后,大明朝就灭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为何他被杀后,大明就灭亡了呢?首先,这个说法不太对,魏忠贤死后,大明也没有马上灭亡,而是过了十来年,所以,并非他死了,大明就灭亡了。但如果要说魏忠贤的死与大明的灭亡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也不太客观。魏忠贤是依靠着皇帝起家的,他能够成为后来的九千岁,存粹是因为皇帝。魏忠贤权倾朝野后,虽然做了很多坏

  • 朱元璋为预防朱棣造反,临终前做了周密的部署,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为何死前不把朱棣杀掉,朱元璋为何处置朱棣,朱元璋是怎么对付朱棣

    朱元璋也意识到太孙朱允炆威望不够,根本镇不住野心勃勃的朱棣,因此朱元璋在临终前下遗诏限制朱棣等藩王权限,而且朱元璋派遣一位外戚领兵四十万预防朱棣造反,替朱允炆保驾。但朱允炆没有利用好此人,此人也辜负的朱元璋的对他的信任。对于靖难之役,采取了首鼠两端和骑墙的态度。最后也导致自己死于非命。朱元璋在临死前

  • 最早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的李贽,其实还评过一位“千万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贽称秦始皇,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

    时至今日,尽管仍然饱受争议,但许多人提到秦始皇时还是会用“千古一帝”这一重量级的头衔来称呼。不过,其实最早发明这一称号的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本人却并没有将其当做一种盛赞。非但如此,他甚至还评过一位“千万古一帝”,可见所谓的“千古一帝”在一开始并不是个含金量很高的称号。将秦始皇称作“千古一帝”的最早记载

  • 张居正:一己之力为明朝续命60年,死后被学生清算,家眷下场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张居正不死明朝会亡吗,张居正死后明朝结局,明朝时期张居正能活多少岁

    这个被称为明代第一首辅的男人,到底有什么故事?又有什么样的魅力值得后人如此称赞呢?今天我们就来浅浅地说上一番。 张居正,湖广江陵人,降生于江陵县一个穷秀才家,并没有任何显赫的家世。出生前,他的祖父曾经做梦梦见过一只白乌龟,于是就给他取名叫“白圭”,与龟字谐音。 说来不得不浅夸一下张居正祖父的预示梦

  • 崖山海战,一小兵侥幸逃生,89年后他的外孙灭了元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崖山一战,元军以少胜多,南宋最后的精锐全军覆没,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终于灭亡了,元朝统一了整个中国。但是谁也不会想到,有一个普通的南宋小兵侥幸逃生,89年之后这个小兵的外孙灭掉了元朝。历史就是这么神奇,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落,却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掀起巨大的风浪。这个小兵太

  • 宋朝和明朝竟然有如此多的巧合?中华历史太神奇,太有意思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对宋朝有什么贡献,宋朝与明朝隔了90年,宋朝与明朝的历史关系

    研读中华五千年历史,不仅可以史为镜,能知兴替,其中还有一个最大的乐趣,就是品味各朝历代的一些名人轶事,非但能增长见识,还可作为与朋友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知历史长河是否也有感知?冥冥中竟似乎有意在安排天命,或者这就是一个大大的巧合。喜欢宋、明两朝历史的朋友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结果,它们的相似度竟是非常高,

  • 大明王朝276年,只因朱元璋创业期间做了这几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帝王之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历史上真实的大明王朝朱元璋

    谁是重八?重八是谁?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如果没有我朱重八,那么就不会有大明朝。最近盛行名人谈经验,我也凑个热闹。我要谈创业,其他人都靠边站,我是翻身农奴走向管理阶层的第一人。我的名字自带预言功能,原名重八,果真我大明朝有16个皇帝。早知道让我爹重起一个好了。我出生于古毫州钟离,也就说现在的安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