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权覆盖不全面,基层缺乏有效监管。
在中国古代,最小的政府管理机构就是县,县太爷也被称为最小的芝麻官。而且县衙门的人也不是很多,县太爷既需要管理税务、政务、司法。老百姓邻里有什么纠纷,都还要找县太爷。
并且县以下,就没有政府机构了。地方上的管理,都是家族管理。而这种礼制管理,相当于无人管理,没有什么权威性。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有人要起来造反,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而且家族制还有个缺点,就是要造反很容易一起造反。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达不及时。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说的正是在蜀地这个地方,这里也是经常发生造反的地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蜀地地处偏远,地形极其复杂,交通不发达,信息难以传达。发生了造反的事情,等朝廷发现已经初具规模了。
由于信息不畅通,因此在造反的初期,一般都不容易被发现。造反这样的事情,最好应该扑灭在萌芽状态,等到慢慢强大起来只会越来越麻烦。越是闭塞的地方,越容易发生造反的现象。所以很多起义者,也会选择在这些地方发展徒众组织造反。比如洪秀全,他就选择在广西发展教众,并组织起义。
古代天灾人祸,带给老百姓生活压力。
中国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需要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干旱或者水患庄稼欠收,老百姓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而遇到灾年的时候,地主富商往往又囤积货物哄抬物价。这样一来,老百姓雪上加霜,造反就由此发生。
官吏腐败恶劣,官逼民反。
古代监察制度不完善,台谏制度也是蜻蜓点水,一个官员在一个地方基本上就是只手遮天。就算官员走了,当时的的官吏,也会串通一气。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欺负剥夺老百姓,因为官吏的势力网已经形成,所以老百姓有苦也无处说。如果再遇到朝廷横征暴敛,官员的腐败就更严重。
所以说为什么古老百姓代对“青天大老爷”那么渴望,就是因为“青天大老爷”太少了。当老百姓实在有冤无处伸的时候,选择造反,就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为何商人都不造反呢?
因为商人掌握着经济,跟统治阶级的利益相互牵扯,“无商不富”是经济规律。国家要富强,统治者要战胜强敌,又离不开商人。再加上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疯狂打压商业发展,所以真正的生意人是占极少数的。而老百姓作为社会的基层,占大多数。
而严嵩所说的历代造反的种田人大多数是生活难以维持,饱受欺压的穷苦人,那些有几十万亩田地的大户人家是不会造反的。无论他们是大明的浙江首富,还是大明的首富,朝廷想动他们还是动得起的。
参考资料:《史记》《太平天国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