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明明有儿子,为何传位于弟弟?因为这个条约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明明有儿子,为何传位于弟弟?因为这个条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269 更新时间:2024/1/15 17:17:47

面对这些威胁,赵匡胤的皇位根本坐不踏实。他只能继续他的南征北战。只不过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则是自主创业了。历经十三年,赵匡胤终于打下了南方诸国。

持续十多载的疆场厮杀,无数个难以入眠的深夜。他为这个王朝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些都使他断不忍心把自家的王朝拱手送给别人。那他又为何最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呢?

关于赵匡胤为什么会传位其弟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史称“金匮(gui四声)之盟”,另一说叫“烛影斧声”。

前者有明确的记载和清晰的论证,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是按这个说法记叙的。而后者则是在个别野史上有所提及。既然前者更为可信,那我们就研究一下前者的原委。

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弥留之际,曾把他们兄弟二人叫到病榻前嘱托关于皇位的事情。杜太后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得到皇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后周的周世宗让幼子当皇帝。

如果后周有一个稍微年长一点的皇帝,又怎会轮到赵匡胤。太后的认知其实十分到位。因为当时处于五代十国的末期,而那又是个纷争不绝,不讲礼制的时期。

因为国家并没有统一,基本上就是谁拳头大就听谁的。没人会管你是哪个王朝的后人,往往只有被打服气了,才会得到其他势力的承认。

而金匮之盟的目的也正是创造一个缓冲期,杜太后希望他们兄弟三人,可以利用这个缓冲期把国家的形势先稳定下来,之后再慢慢考虑皇位的传承。

不得不说杜太后的做法还是非常有远见的。朝代倾覆了,成为了当朝皇帝又有何用呢?这也是赵匡胤花了那么大力气去打仗的原因,他想尽早实现统一。

兄弟二人和太后约定好:赵匡胤死后,让赵光义接替自己的位子。赵光义死后,换他们的三弟赵光美。赵光美死后再换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上台。

等到那个时候,经过那么多人的努力,赵氏的政权肯定也已经稳定了下来,而他们赵家的江山自然也可以“永世”流传。

杜太后让宰相赵普把他们三人之间的对话记下来,当他们的面写成誓词,再放在金匮里封存。金匮之盟的想法是挺好的,可惜想法和现实总是相差甚多。

赵匡胤是真的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光义了,然而赵光义却没按照当年的约定,把皇位正常传下去。

赵光义在位期间,赵光义的侄子和弟弟先后离世,皇位到赵光义这里就没法往下传了。最后赵光义让自己的三儿子做了下一任皇帝。

赵光美的侄子赵德昭也是挺惨的。虽然他爸是前朝皇帝,他自己也是预备皇帝,但毕竟现在的皇帝是赵光义。赵德昭觉得自己除了和叔父比命长以外,实在别有的办法。

当时赵德昭跟着赵光义去攻打幽州,某天晚上军中发生了惊乱。因为大家到处都找不到赵光义,就有人建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很不高兴。

他们班师回朝之后,赵光义因为出征不利一直没有心情给将领们行赏。赵德昭觉得那些将领们跟自己都是出生入死的交情,就拿这件事情跟赵光义讨论。

赵光义啥都没听进去,反而觉得将领和赵德昭的关系有点太好了。心想自己这还没死呢,那些将领们怕不是想拥护赵德昭造反。

最后他就生气地训斥了赵德昭一顿,还说等他当上皇帝再给那些人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似乎知道自己叔父在担忧些什么了,结果他回到家就跑去自刎了。但赵德昭真的就是愚忠吗?

其实这个赵德昭的做法没有那么“愚”。因为谁又知道赵光义当皇帝会不会当上瘾呢,万一指哪天他随便找了个借口,要把自己满门抄斩,自己又能怎么办呢?还不是只能全家领死。

如今自己这么一死,首先自己的家人肯定就保住了,其次还能给叔父留个好印象,自己的家人应该也能得到优待。

结果真的就和赵德昭想的一样,赵光义知道侄子自杀后,非常吃惊也非常后悔。并且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对此一直十分内疚,隔三差五给自己已逝的侄子追封个什么王。

在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桓即位的时候,也没忘记给赵德昭追封个什么官。因为古代的官职与称号都是可以世袭的,这么做也算是弥补原本该成为皇室正统的赵德昭一脉了。

至于他三弟赵光美,就没有这等远见了。赵光美因为急着当皇帝,密谋篡位被张光义给发现了。赵光义因为自己侄子的事情,不忍心再手足相残。虽然没有杀他,但肯定也不打算把皇位再给给他了。

更多文章

  • 这位猛将曾舍命救赵匡胤,却因为一句荒唐谗言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最有力的猛将,赵匡胤的著名事件,关于赵匡胤的两个历史故事

    “飞鸟尽,良弓藏”,似乎是皇权社会里不变的真理,那些功勋赫赫的元勋们,往往会因为各种理由被收拾。在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了?你看人家宋太祖赵匡胤,不就是个老实人么?杯酒释兵权,让大伙都回家享福去了,还算仗义吧?不好意思,在这里小编要告诉您,所谓的老好人赵匡胤,也不过视权如命的君王罢了。要是不信,就听一听宋

  • 八贤王的原型是谁?和宋朝的三个人有关,最靠谱的还是第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八贤王是《三侠五义》、《杨家将》等诸多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又称八大王、八王爷。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八贤王名叫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宋太祖赵匡胤临终前传位弟弟赵光义,并赐金锏一把给八贤王赵德芳,令他“专诛朝中不正之臣”。八贤王为人正派,多次搭救杨家将等忠良大臣众人,深受人们喜爱。现在一般认

  • 朱元璋宴请群臣,上来几道菜!只有刘伯温看出端倪,救了徐达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徐达与刘伯温哪个先辅佐朱元璋,朱元璋与刘伯温徐达的关系,刘伯温朱元璋大宴群臣

    太子朱标优柔寡断,朱元璋出狠手太祖以太子天性仁不振,一日,窃令人载尸骨满舆,当其前激发之。太子不胜惨蹙,合掌称之曰:善哉!善哉!”上面是野史的记载,说是太子朱标优柔寡断,于是朱元璋找人拉来一头牛,当着太子的面把它车裂。结果把太子朱标吓傻了,只知道拍手说好。这个事情发生没多久,太子被吓出了病,最后一命

  • 地主不让朱元璋父亲下葬,称帝之后衣锦还乡,他这样对待地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草根皇帝,小的时候放过牛,后来要过饭,被迫于生计甚至当过和尚。所以非常体恤人民的苦难,后来也做了很多利民的事情。其实古代人没有文化的还是占据大多数,甚至连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由

  • 他帮助明朝军队攻克叛军,最后被仇家追杀,明军反而不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尼堪外兰说起来也是很悲惨的,他当初帮助明军攻陷了古勒城,可是当他遇到危难,想要明军帮他击退追兵的时候,却无人出手援救。万历十五年,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25岁,英武强壮,有勇有谋,便以他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进攻尼堪外兰,本来约好和萨尔浒的城主一起结成同盟共同出兵,可是这个时候努尔哈赤的堂叔

  • 包拯临终前得知,养了五年的孙子,原是自己儿子,还是丫鬟所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包拯儿子临终遗言,包拯最后娶了丫鬟吗,包拯和丫鬟云儿是什么关系

    整个墓葬比较寒酸,就连稍微好点的墓志铭也碎成了几块。其中一块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另一块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么董氏又是谁?原来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还是原配。最后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骸骨。包拯孙子怎么成为了儿子终于在包

  • 赶尽杀绝?朱元璋杀了刘伯温,为何朱棣还要杀他儿子?眼力劲不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伯温不死朱元璋会杀他吗,刘伯温死时朱棣多大,朱棣一生几次见刘伯温

    不过朱棣可谓爱憎分明。他对当年陪他造反的人都给予优待,而反对他的人则下场很惨。这就让人不由得好奇,朱棣即位后杀了刘伯温的儿子是何原因?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借刀杀人刘伯温一向以神算著名,但是也有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明朝大局已定,朱元璋到底如何对待刘伯温?朱元璋试曾经有次探刘伯温,说刘伯温有他朱元璋

  • 朱祁钰用心治国,被称为英明之主,为何大臣们想要推翻他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郕王朱祁钰的小说,朱祁钰吃仙丹,朱祁钰证明允贤清白

    按理来说,这个继承人一般都是皇帝的儿子,但朱祁钰的情况有点特殊,首先朱祁钰的皇位原本不是他的,本来做皇帝的应该是他的哥哥朱祁镇,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在朱瞻基驾崩之后,朱祁镇正式即位,但因为年纪比较小,所以国家上很多大事都是由太皇太后孙氏来主持。正统十四年,已经长大成人的朱祁镇,在面对崛起的瓦剌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不是因为陈圆圆被李自成霸占,而是因为这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真实历史,吴三桂因为陈圆圆放清军入关吗,吴三桂向崇祯要陈圆圆

    朝代更迭之间,时局往往比较混乱。吴三桂作为明朝的一个大将,他自然有他自己的本事和智慧,要真的鲁莽成性的话,怎么可能有人让他带兵打仗呢?既然说了吴三桂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他做事肯定是要思前想后的。这件事发生在他为明朝镇守山海关的时候,当时他的军队正在山海关守关,可是这时候身为农民起义首领的李自成已

  • 这明朝皇帝的爱好很特殊,不仅喜欢调戏良家,还爱干这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他此生最爱干的事就是愿意让别人陪他玩打仗,像过家家一样。他自己给自己封了个头衔,还改了个名字,自称“镇国公威武大将军”朱寿,然后精神分裂,在台上说封朱寿为大将军,然后马上退到台下,回了句:谢主隆恩。就这么自娱自乐,其他大臣就这么笑呵呵的看着。只是演戏不过瘾,明武宗还要率军出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