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深度解析明英宗被俘虏之后,为什么大臣要拥立朱祁钰上位?

深度解析明英宗被俘虏之后,为什么大臣要拥立朱祁钰上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889 更新时间:2024/1/25 1:18:10

明朝建立起了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政权,着力恢复经济建设从而不断壮大国力,但是来自北边游牧民族的骚扰也是让历代的明朝统治者一筹莫展。被赶往北边的元朝残余势力在经过多年的运筹帷幄之后逐渐成为鞑靼和瓦剌两个厉兵秣马的部落,对南边的大好河山磨刀霍霍企图卷土重来。明英宗期间,瓦剌更是率领大军大举入侵,攻势迅猛。在这个关头,英宗听从亲信的话,不顾朝廷上下的议论和阻止,亲自赶往前线指挥,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兵败被围,于正统十四年八月从天子骄子沦为了阶下囚,史称“土木堡之变”。

画像/明英宗

明英宗此时已然陷入人生低谷,同时生活又给他扎上一刀:他最大的依仗——身后的大明朝廷在他被俘虏后,直接将他的弟弟推上了皇位,他被迫成为了所谓的"太上皇"。要知道,此时的他深陷敌营,皇帝的身份是他最大的保护,一旦他失去了这层利用价值,那么他的性命随时可以被瓦剌人取走。让许多人郁闷的是,他在出发前为以防不测,册立了他长子为太子,必要时可以担当大任。但当不幸真正来临之时,却是他弟弟在大臣们的拥护之下取代了他的位置。当时大臣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不合乎常理的做法呢?

画像/景泰帝

一、现实状况——进退维谷,腹背受敌

皇帝被俘虏,对于国家而言可不是少了一个人那么简单。一是军心民心不稳,士气大损。当时瓦剌趁热打铁,把战火都烧到了京城下,上至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自危,"天子"的被俘,相当于大明失去了半边天,人们没了一颗定心丸,在这么大的恐慌情绪下,心理防线已然溃散,无论是谁,都无法拿出十足的信心拍着胸脯保证在这场劫难之中大明一定能赢。臣民们又怎么能够拿出最佳的士气来奋死一搏呢?

影视剧/百官莫衷一是

况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出誓死守卫家国的勇气和信念。在这个最为紧要的关头,当然存在有些享国家俸禄的朝廷命官提出要"南迁"——把都城迁到南边,将大明的边境往南移。翰林院的徐有贞便大力鼓吹这个南迁的言论,不仅身体力行让自己的妻儿老小返回江南老家避难,甚至搬出了他星相学的特长来背书,说此时天命已去,应该将都城搬到南京那去。虽然这种声音很快便被压制下去,但是毫无疑问还是有很多人心旌动摇想要往南逃。

皇帝已然成为肉票,大明臣民处处受压制

当时的瓦剌虽说是兵强马壮,但是他们也惧怕用强直接攻城池会带来大失元气的损伤。他们瞅了一眼手中的明英宗,陡然计上心来——你不是皇帝吗,整个大明谁敢不听你的话?你让部下直接投降,谁敢抗旨不遵?

人质明英宗

于是他们大摇大摆的押着英宗到前线,先是去了宣城,后又是去了大同,就在城门下让他给守城的战士们喊话:快快打开城门直接投降!刀就架在英宗脖子上,纵然心不甘情不愿,他又哪敢不乖乖配合?好在守城的将军并没有乖乖听话而是假装自己不在城中,用这种拙劣的理由先草草将此事搪塞过去,瓦剌想要不费兵卒取城的计划便落空了。

不过,有着这一个无比值钱的肉票,拉着他到处溜达,瓦剌人依旧能在诚惶诚恐的大明臣民手中敲诈获得大笔金银财宝,稳赚不赔。而且在双方的交锋之中,大明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敢反击不敢反抗,纵使臣民们有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也只能是画地为牢,不敢轻举妄动。此时的瓦剌人掌握着整个局面,步步紧逼,大明的前程如陷雾霭。

因此,只有让英宗失去这层"皇帝"的价值,让贪得无厌的瓦剌人无法从中攫取利益,大明才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改变局势谋得生存。另立皇帝,让英宗成为"太上皇",使得瓦剌人手中的筹码大幅降低,在此时乃是上上之选。

二、前车之鉴——宋靖康之耻

古代文官们在遇事不决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去寻求历史,希望借助于历史经验或者是教训来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良方。宋朝时候国君被俘的血泪历史,就赤裸裸的摆在诸位大臣的面前,让人不得不更加审慎地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在那时,宋徽宗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时,贪图享乐惯的他拿不出魄力和本事来掌握局势,也不敢出来承担皇帝应尽的责任,于是将皇帝位置看做是个烫手山芋,直接就扔给了自己羽翼还未丰满的儿子,自己当起了逍遥快活的太上皇。然而,宋徽宗的这个年轻的儿子软弱寡断,遇到事情也拿不出主意,只会偏听谗言,缺乏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个合格的继任者。宋徽宗这父子俩都一样,面对敌军时候自己只想逃,只想通过讲和的方式解决战争,没有奋死拼搏的魄力,将百姓社稷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这样软弱无能的统治中心的带领下,大宋节节败退,徽钦二圣直接被俘,昔日的千金万贵的王公贵族大多受尽屈辱而死,而退守到长江之南的南宋朝廷再要想收复北地更是难上加难,最终还是被一口吞灭,山河破碎。

大明版图

大明的臣子们从这段历史之中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能够带领上下臣民决一死战;二是誓死不退,坚守京师,背水一战才有翻盘的可能。

应该拥护谁为皇帝的问题,在此时已然明朗——当时的太子才两岁,如果要让他主导政事自然少不了太后皇后的辅佐,这就意味着大小事的决定权落到了这两后手中。可是,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有吕武之才,这两后从小受的便是深闺中的教育,对政事哪里能够清楚明白?何况在英宗被俘的消息传来之后,这两后除了哭哭啼啼求神拜佛,做不出更好的举动,国家大小事哪里能指望的上她们?幼小的太子在这层考量之下无法登上帝位。

影视剧/太后形象

而最佳人选则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他年轻有为,气度不凡,而且有监国的经验,能够镇的住臣子,是带领臣子们上下一心抗击敌军的不二人选。虽然太子尚在,拥护朱祁钰上位不合礼法,但是事急从权,这一个抉择直接影响到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于是,在这危难关头,他接下了大臣们的请求,即位称帝,史称景泰帝。此时的帝位,更是一份天大的责任沉甸甸的压在朱祁钰的心头。

漂亮的京师保卫战

在另立皇帝之后,沦为太上皇的英宗自然失去了作为筹码的用武之地,瓦剌想以英宗作为要挟的小九九自然就作废了。而对于大明来说,拥护朱祁钰上位则意味着朝廷一切回归正轨,国家的机器再度运转起来,让人看到了不尽的希望。

瓦剌这下就急了。原本筹码在手以为胜券在握,能够成功复制金朝的胜利,没想到这明朝竟然是这样的应对策略,让他们心里发慌。为了尽快获得胜利,瓦剌又想出一个招数:以归还英宗的借口率兵直接围攻京师。正统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日,瓦剌兵临京师城下,

在土木之变发生后至瓦剌抵达京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景泰帝的带领下,在明臣于谦的筹谋策划之下,整个明朝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他们先将人心稳住,不仅用重罚压制了"南迁""降敌"等言论,而且处决了当时怂恿英宗不顾一切前往亲征的宦官大臣,舆论控制住了,人心也就齐了,内部局势便稳住了。接着,以十分积极的态度去部署城防:日夜训练军队,短时间内战斗力迅速提升;用重赏鼓励民间力量将远在京郊粮仓的粮食运送到京城中来,确保京师中粮草充足,不至于一被围攻立马缴械投降:迅速从各地调来兵力,顺应形势的需要重新整合军队,任用良将,把守各个重要关口;发动群众短时间内完成城墙加固的工作,为京师的安全加强保障。

明朝军队

曾经土木之变,大明几十万精锐毁于一旦,京城防守随之疲软;但是就在这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京城防守力量充裕,士气强盛且都身强体壮。短时间内扭转局势,既离不开筹谋者的布局谋略,也离不开这又快又强的执行力。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的指挥调度,若换做不谙世事的小太子和耳根子软的太后、皇后执掌政权,则万万达不到如此迅猛的效果。

因此,在瓦剌军队对京城发起进攻之时,接连遭到了大明军民的痛击,只能节节败退,铩羽而归,最终在损兵折将的无奈之下派使者前往明朝廷议和,无条件释放了英宗。京师保卫战可谓是力挽狂澜,取得了最漂亮的成绩!

景泰帝朱祁钰登基

由此可见,正是景泰帝的上位,大明臣民得以上下一心的对抗敌人,在短时间内克服万难保卫了家国。尽管在日后英宗复辟之后死活不肯承认他弟弟当年统治的合法性,一口咬定他只是也只能是一个亲王!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在这般危难的关头,正是这位青年人的临危受命,毅然决然的承担下这天大的责任!以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政治手腕将大明从水深火热之中拉出来,让国家在遭遇重重挫折打击之后依旧屹立不倒,庇护天下人,让黎民百姓们免遭铁蹄侵略之苦。

图/崇祯殉国

结语: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京师保卫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明的可贵可敬之处。面对可能发展为万劫不复的灾难时,大明不退,能够迅速调整自身状态,以极佳的士气迎敌。君臣一心,保家卫国,从不苟且偷生。正是这种不退的气节,大明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纵观大明两百多年国祚,从未以金钱换和平,从未以割让土地换得安稳,更从未派遣弱女子前往和亲。就算到最后再回天无力之时,崇祯皇帝依旧没想过讲和,没想过屈服,"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将自己的性命与脚下的土地紧紧相连,与黎民百姓紧紧相依,可谓君王死社稷,这种铁骨,与宋的卑躬屈膝形成强有力的对比,也在青史上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更多文章

  • 少年被判杀头,不仅不哭还非常高兴,获朱元璋欣赏免罪封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像别的皇帝一样骄奢淫逸,他开始考虑国家如何治理。这时候他的军师刘伯温给了他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也!”朱元璋虽然暴躁,但是很识时务。他经刘伯温一提醒,方才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律法是当务之急。《大明律》是一项非常严明的律法,

  • 王磐虽是汉人,为何得到忽必烈的看重?后来官至宰相,十分风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别看王磐后来那么风光,其实他一开始在朝廷上也只是一个小透明,直到囚犯事件才开始崭露头角。原来,当时因为律令严苛,因此囚犯很多。皇帝一看,这样不行啊,囚犯太多,监狱不够了,因此他就下令,让这些囚犯除了犯死罪的,都回到家去休养一段时间,明年秋天再到京城里接受审判。当时许多人都觉得皇帝这是异想天开,囚犯被

  • 洪承畴临危降清,让明朝子民成满清奴才,难怪乾隆将其列入贰臣传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洪承畴简介,美人计劝降洪承畴,皇太极收服洪承畴

    所以洪承畴在被抓了的时候,心底早就有了投降的想法。但是他要表现的大义凛然,当然是坚持不投降,而且为此还绝食。这场戏算是演的十分出色了,一直等到了范文臣来到他身边,两个聪明人没有多说什么话,就明白了彼此的心思。范文臣放心地告诉皇太极,洪承畴一定是可以投降了,他连自己身上的衣服都那么爱惜,怎么可能不爱

  • 在明朝,海瑞名声很大,却为何得不到重用?其实这是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海瑞为什么被重用,海瑞清廉在明朝的地位,明朝海瑞为什么没有死

    要说古代官场的生存准则,不外乎这几个词:“圆滑、变通、左右逢源”,当然了,这几个词照现在看来,似乎都不是什么褒义词,但在法治极度不健全的古代官场,要想在官场混下去,这些可以说是必备的技能,我们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历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官吏,大都是身怀“圆滑、变通、左右逢源”“绝技”者,唯一的区别:有些将“

  • 大明王朝党争时代的起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了,嘉靖皇帝也没亏待张璁等人,在大礼议事件之争后,就对张璁、桂萼等干将委以重任,张璁也得偿所愿,在杨一清的帮助之下,顺利进入内阁,之后再进一步,将首辅杨一清挤出内阁,成为内阁首辅,最终登上权力巅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璁新的挑战也开始出现,首先是和老盟友桂萼关系破裂,紧接着分道扬镳。随后就是来自

  • 这位南宋名将名气不大,但中国人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南宋十大名将名单,历史上真实南宋名将,南宋名将杜杲

    大浪淘沙,总有些英雄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说起南宋,人们似乎只记住了岳飞,然而南宋的天下不是岳飞一个人守护住的,还有很多的英雄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今天要讲的人,名叫余玠,似乎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但是,中国人一定要记住这个名字。少年时的余玠,是个十足的穷小子和疯小子,他老爸老妈砸锅卖铁把他送进了白鹿书

  • 这位北宋名将战功无数,却因长得太丑,被皇帝嫌弃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北宋战功赫赫却晚景凄惨的武将,北宋十大隐藏名将,历史上真实北宋名将

    这个倒霉蛋,名叫王德用。说起来,王德用的出身非常显赫,老爸乃是北宋名将鲁国公王超,典型的官二代。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王德用完美地继承了老爸的战斗基因,年仅17岁就可以在战场上独当一面了。据说,王德用的战场首秀,就拿下了十三颗人头的光荣战绩,连他久经沙场的老爹,都忍不住在同僚面前夸:俺老王家有了个出息儿

  • 这位一生忠义的南宋名将,老婆竟被上司给霸占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南宋最传奇的将军,南宋十大隐藏名将,宋朝抗金女英雄韩世忠的妻子

    水浒里面的林冲可以算一个悲情角色了,自己老老实实忠于朝廷,却沦落到连妻子都保不住的下场,真是让人感叹。在南宋,也有这么一位,武艺过人,却老实巴交,老婆也被人家给抢走了。这位倒霉的兄弟,便是姜才。说到姜才,那在南宋的军事史上也算是响当当的一位了。他身材短悍,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却是样样精通,而且他带军更是

  • 此人是杨家将后人,跟随朱元璋冲锋陷阵,后人这个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广权是朱元璋后人吗,山东临沭朱元璋后人,鲁豫有约朱元璋后人

    两个杨璟?原是同一个人!第一个杨璟出现在朱元璋时期,跟着朱元璋东征西战。随后生下了宗统、宗福、宗德等几个孩子,洪武15年的时候病死。但是在他去世5年之后,大儿子杨通和他这个死人“杨璟”,被认定为犯有谋反罪,结果被满族抄斩。其中宗德、宗福幸运逃走,改姓了阳。第二个杨璟出现在靖难之役时期,是朱棣的得力干

  • 爱新觉罗的后人为何改姓?恐怕和赵宋皇室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爱新觉罗为什么改姓赵,爱新觉罗是赵宋的基因,爱新觉罗是皇室后代吗

    靖康之耻的始末早在1127年,靖康之变时,金南下攻取北宋首都致使北宋灭亡。那时金军不但将北宋京城洗劫一空,还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以及朝廷官员等。浩浩荡荡三千余北宋俘虏被金军押往金国,最终徽钦二宗及其他宋俘被金帝关押于五国城,也就是现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这么一大群人在五国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