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大臣们,能够数得上是清官的。一般在人们的心中,自然能数出来的,一个是包青天包拯,一个是抬着棺材跟皇帝叫板的海瑞。这两个人因为都曾出现在了历史课本中,甚至是电视剧当中,所以笔者对这个也是十分的清晰。
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物,同样是明朝的清官。只不过是在明朝刚刚建立那会的清官。他的名字就叫曾秉正,一个铁打的清官。但是这个清官唯有一点不好,就是情商不高,虽然在为官做事上面,可以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在和皇帝在一起的时候,礼仪制度上面,做的不怎么到位,由此,也被皇帝开除了。开除的事情虽小,正是因为开除,他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直接被朱元璋处以极刑。
说到这里,首先我们要先说一下曾秉正这个清官的故事。曾秉正所处的时代,正是朱元璋在位时期。曾秉正能够活着,一方面得益于他是一个清官,另一方面他那个时候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朱元璋在继位之后,开始大肆屠戮功臣。类似于李善长、蓝玉等人都没有逃过朱元璋的屠刀。尤其是朱元璋的疑心病太厉害,还有就是为后来继位的皇帝扫清障碍。几乎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很少有能够安稳的活着的。还有就是贪官,这自然是朱元璋最痛恨的。朱元璋一路走来,包括在小时候,都受到了贪官的深深的影响。所以在贪官这方面,朱元璋几乎没有手下留情,手起刀落。尽管贪官很多,但是只要让朱元璋发现,那自然是要想办法解决的。
但是有一种官朱元璋肯定是不会杀的,那就是清官。毕竟清官在明初年间,可以迅速帮助朱元璋收揽人心。还有就是可以踏踏实实帮助朱元璋整理事物。这样的好官,在朱元璋这里肯定是要好好善待的。毕竟清官一般也整不出什么幺蛾子出来。
曾秉正就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在洪武九年的时候,朱元璋以"天变"这个事情,召集群臣展开辩论。但是身为儒家的学生曾秉正,辩证说:"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大概意思是说,对于天降灾祸这个事情,皇帝陛下不能因为没有灾祸而感到高兴,而是要时时刻刻保持的敬畏的心态。同时好好的治理天下,才会成为万民敬仰的好皇帝,才能保证大明朝风调雨顺。这话直接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因此在早期的时候,朱元璋对曾秉正也是多方爱护培养。最后将官位提高到了三品大员通政司正使。
但是文人古代文人大都有一个通病,那是文人气太重,说白了就是太倔。有时候泛起魔怔起来,朱元璋也无可奈何。但是身为帝王,总有些心情不好的时候。耐心自然会少很多。对于曾秉正来说,有些时候,在和朱元璋辩论的时候,根本就是毫无顾忌。以至于朱元璋在后面就和曾秉正说,我好歹是个皇帝,你有些时候太过于不给面子。触犯龙颜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结语:
曾秉正也是因为没有在意君臣礼仪这件事,直接被朱元璋罢免了。毕竟军人出身的朱元璋,暴脾气还是有的。罢官回家的曾秉正,因为本身就是个清官。他自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为了能够凑足回家的路费,他直接把自己的女儿给卖了,这才有了回家的盘缠。但是这件事竟然被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可能联想到小时候自己的遭遇。他十分痛恨这种变卖自己子女的人。于是直接下旨将曾秉正处以腐刑。后来的曾秉正再也没有在历史上出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