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不久,少年朱元璋为了生存,无奈之下,只得到皇觉寺出家,当了一名小和尚,可在当时的乱世之下,天下竟没有一处是安身之所,寺中也很快揭不开锅。大家只好顶着化缘之名,外出四处行乞讨饭,朱元璋由此开始了他的乞丐生涯。
自古以来,行乞讨饭一直就是最没有尊严的行当之一,不仅要受尽世人的冷眼谩骂,而且还很难讨得到饭食,如果不是到了生无门路的境地,一般人都是不愿意以乞讨为生的。
而朱元璋当时所面临正是这样一种生无门路窘境!因此,为了活下去,他才放下仅有的尊严,四处行乞为生。
客观来说,要是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年月,行乞讨饭自然会相对容易一点,可我们前面就说过,朱元璋早年是生活在元末那个天灾人祸不断的乱世,到处都饿殍遍野,大家都吃不饱饭,人家即便有心施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有多余的食物施舍给他呢?
我们可想而知,朱元璋的行乞生涯该有多艰难!他常常是饱一顿、饥三顿五顿的,甚至还多次因为长时间讨不到饭而差点一命呜呼。
可说来也怪,每次朱元璋走到濒临饿死的绝境时,总会遇到那么几个好心人,对他施以援手,这也让他多次从鬼门关转了回来。
有一次,朱元璋在外行乞讨饭时,由于好几天没有讨到,导致他又累又饿,最终累倒在一户人家门前,奄奄一息。
也是朱元璋命不该绝,因为这户人家的主人恰好就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她看到倒在家门口的少年朱元璋,便心生怜悯,于是大发慈悲,将朱元璋带到家中,悉心救助、照料,最终将朱元璋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朱元璋好了之后,对救命恩人千恩万谢,交谈之下,朱元璋才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姓陈,而他的母亲恰好也姓陈,因此,他对陈大娘也是倍感亲切!同时,朱元璋深感陈大娘对他的救命之恩有如恩同再造,可以说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因此,他就认了陈大娘为干娘。
后来,朱元璋应儿时玩伴汤和之邀,参加了反抗元朝的红巾军,再经过近20年的浴血奋战,他在那个动乱不堪、群雄林立的乱世当中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大业,开创了大明王朝,而他也成为了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称帝后,有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来到宫门前,嚷嚷着要见朱元璋,可朱元璋是谁啊?那可是一国之君!岂是说见就见的,平时大臣们想要见一面,都要左请示右汇报,突然冒出这么个来路不明的老太婆,开口就要面见皇帝,况且对其来意一无所知,因此,门口卫兵们谁也不敢放进去。
老妇人求见无果之下,只得使出杀手锏,说道:“朝堂之上坐着的皇帝是我儿子……”这下轮到卫兵们傻眼了,他们虽然对朱元璋的底细了解的不多,但对于皇帝大人自幼失去双亲的事情还是知道的,可眼前这位老妇人却说得有板有眼、煞有介事的,因此,他们也不敢怠慢,只得将情况汇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后,也是一头雾水,一时想不起来自己怎么突然就冒出这么一位母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还是传旨召见了老妇人。
等到卫兵把老妇人带到朱元璋面前,他一眼就认了出来,果然是他娘亲!原来这名老妇人正是他少年时救了他的陈大娘!朱元璋顿时百感交集,“噗通”一声就跪到干娘面前:“孩儿不孝,让娘受苦了……”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之后,朱元璋就即刻下诏,昭告天下:
“朱陈一家、朱遇陈事必恭让、男遇男于友,男遇女于婚,结朱陈之好永不相背。”
大概意思就是说,朱家和陈家的子孙要世代相亲相爱,男的要结为朋友兄弟,男女要结为夫妇,让朱陈之好永世延续。从此,“朱陈之好”作为成语一直流传了下来,表示两家结成姻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