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现实吗?吃空饷的问题还没解决,崇祯就没耐心了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现实吗?吃空饷的问题还没解决,崇祯就没耐心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565 更新时间:2024/1/17 0:02:45

这一年崇祯只有18岁,他在解决完魏忠贤以后,并没有任何轻松感可言,因为辽东问题还很严峻。而袁崇焕此时脑门一热,拍着胸脯表示:陛下,只要给我5年时间,一定可以平定辽东。

这可把崇祯给激动坏了,不等崇祯激动,袁崇焕就知道坏了!说漏嘴了!这种大话一旦说出来那是收不回去的,只能补充点条件:当然了,这也需要兵马钱粮的支持,微臣还得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才行。

崇祯二话不说就从身后拿出了一把尚方宝剑扔在了袁崇焕的手里:爱卿拿去随便耍,只要你5年能平定辽东,朕什么条件都答应你。

夸下海口的袁崇焕,回到家双腿就软了。这可咋整啊!牛逼吹出去了,如果完不成铁定是要掉脑袋的!那么问题来了,按照袁崇焕的规划,五年平辽有可能吗?

一、五年平辽,从财政角度来看,是不可能的。

由于袁崇焕个人的军事能力太强,所以不排斥在军事上袁崇焕有平定辽东的能力。可是打仗打得可不仅仅是军队,更是军队背后所需要的粮饷。

粮饷问题不解决,就算袁崇焕再能打,其实也是白搭。就在袁崇焕吹牛逼的时候,宁远前线就发生了一场有关于粮饷的兵变。

前线的士兵们在前线已经坚守了4个多月,可军饷连一毛钱都看不到。家里房贷车贷都要还,孩子还要上补习班,这都是巨额开销。当官的耗得起,可怜士兵们完全等不了啊!毕竟朝廷能拖欠他们的工资,可银行能推迟还款吗?补习班能推迟缴费吗?

所以宁远的士兵们集体兵变,他们将巡抚、总兵、通判等前线高级领导都给抓了,逼他们交钱。这可比现如今的农民工讨薪气场强得多了!

不过谁都知道,把巡抚这种级别的高级官吏给抓了,早晚就是个死,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做这种事情。

兵备副使郭广连忙把2万两库银拿出来支撑一下,希望他们把巡抚给放了。可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巡抚大人被这帮抽了好一顿鞭子。

袁崇焕经略辽东刚开始就遇到了这档子事儿,他到了前线以后,将十来个闹事的头目都给抓起来杀了,又对士兵们一顿安抚,恩威并用之下,才勉强稳住局面。可是事情有这么简单吗?袁崇焕难道不知道,这场兵变背后,所牵扯的巨大麻烦吗?

他当然什么都知道,正是因为大明王朝的财政危机,造成了辽东地区缺少军饷,从而引发了兵变,也就是说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就只能是梦!

二、大明王朝投入辽东的粮饷,其实一点也不少。

是大明王朝的财政出现了严重问题吗?我们可以简单看看当年明朝对辽东地区的财政支持。

为了彻底解决辽东问题,万历四十六年,大明王朝向全国增加了辽饷这一税收项目。辽饷是按照土地来征收的,每亩地增加三厘五毫的税收。这样一来全国每年就能增收200万两白银的辽饷。

结果第二年萨尔浒大战中,明军惨败。因此朝廷再次招兵买马,并且提高饷银数额。这么一来200万两的辽饷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那么咋整呢?当然还是伸手跟老百姓要啊!万历四十七年,朝廷在原先的辽饷基础上,又增加了每亩三厘五毫的税收。不久之后又增加了每亩两厘的税收。这么一来,每年能收上来的辽饷,就多达520万两白银了。

除了增收上来的辽饷,朝廷每年还要从国库里抽调140万两支援辽东。因此每年送到辽东的军饷,就高达660万两白银。

好家伙,从万历末年,到天初年,每年投入660万两白银到辽东,结果辽东还是一团糟。这笔账怎么算怎么不划算。

那么当时明朝的全国收入多少钱呢?平均大概只有3100多万两。因此大概有五分之一的钱是要用在辽东战事上的。

由此可见,明朝的财政再困难,对辽东的战事其实一点也不吝啬。所以说辽东搞不好,不能怪大明朝的财政出了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吃空饷现象严重,且从上到下烂透了。

天启元年,辽阳之战爆发,明军惨败,丢失了关外最大的一座城池辽阳,自此辽河以东70多座城池都归了努尔哈赤。天启二年,广宁之战爆发,明军依旧惨败,又丢了广宁城。

等于说这几年投入了2000多万两白银,全都打水漂了!辽东经略袁应泰兵败自尽,辽东经略熊廷弼传首九边。他们死了,倒是一了百了,可是烂摊子该怎么收拾?

早在万历四十七年,熊廷弼就曾经在奏折中提到过一件事儿,当时每年朝廷投入的辽饷在660万两左右,可是熊廷弼却发现,辽东的士兵们,已经穷到典当行囊,甚至连衣服都没得穿的地步。

为啥会这样呢?辽饷如此充足,士兵们不谈都成了富家翁,至少吃穿是绰绰有余的吧?熊廷弼经过一番调查以后,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乃兵部所调援兵俱是纸上虚数,十无二三到辽阳者。

啥意思?就是兵部那边征调了100士兵到辽东,结果真正来的只有二三十个人,等于有70多个空头名额。这70多个空头名额一边领着军饷,一边连个人影子都找不到。

这可奇了怪了,士兵来不齐,为啥军饷还不够发呢?其实这里面名堂可大了去了!等于说军饷被人贪污了不说,还有大量的人在吃空饷!

事情被揭发以后,朝廷的文官集团一股脑地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军官们。他们认为军官们吃空饷太严重,利欲熏心,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可是辽东的高级官吏们两手一摊表示:每年发的军饷压根就不可能全额到手,雁过拔毛,一层一层盘剥下来,落到辽东这儿的粮饷,能有十分之一就不错了。

后来查证,的确是这样,户部粮饷的确是全额发放,可是到粮饷到了辽东以后,真的就不剩什么了,经过一个人的手,都必须要剥一层皮下来。

总结:袁崇焕解决不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是军官们吃空饷,谎报数额。另一方面是各级运送粮饷的官吏们贪污腐败,屡禁不止。最终导致士兵们几个月发不出工资,造成了哗变的情况。

袁崇焕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只是杀掉了几个带头闹事的士兵,对以上两个问题,他却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实现五年平辽,袁崇焕的确也做了一定的努力,比如说针对军官吃空饷的现象,袁崇焕就曾经严查严打。处理完内部的,又跑到毛文龙的皮岛核实兵源情况。

好家伙,毛文龙的皮岛实际上有士兵2.8万人,可是毛文龙谎报士兵有20万人,这中间就有17万人的粮饷差价在里面。

这或许是毛文龙应对各级运送粮饷官员们贪污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可绝对不是他吃空饷的借口。袁崇焕宰了毛文龙,可他能宰了所有运送粮饷的官员们吗?

所以说,不解决从上到下的贪腐问题,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其实就是一句空话。为啥辽东那么多军官士兵投降后金?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在前线寒心了。那帮贪官,打仗卖命可不行,捞钱贪饷第一名。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更多文章

  • 忠贞不渝的帝王夫妻:明英宗与钱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即位之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朝中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开启了明代宦官专权之端。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

  • 奇葩!宋高宗竟靠这种方法来选定皇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高宗细思极恐的一生,赵九妹宋高宗,宋高宗洛神赋高清全文

    导读:一个国家的储君,是很重要的,当老皇帝到了一定的岁数的时候,大臣们就会提议早立储君,这是因为害怕老皇帝突然撒手而去,让整个国家陷入瘫痪,同时也避免了群龙无首的局面。所以储君这个位置,是很热门的,按照古时的故例,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后来很多皇朝都没有选择嫡长子,所以选择储君的原则渐渐的也开始发生了变

  • 明朝两个倒霉的考生,只因这两个奇葩的理由,接连痛失会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黄会元,会元有官职吗,明朝连中三元的状元

    当然了,从历代科举的情况来看,对于广大学子来说,真才实学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有了真才实学也不能必然保证一定能够考上或者说能够取得一个好成绩。事实上,科举考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一个人的出身、名字、长相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因为这些因素而吃亏的考生也不在少数,明朝永乐十三年的一场会试

  • 明朝这场离奇大爆炸,2万余人伤亡,被称为世界三大自然灾难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神秘爆炸事件,明朝天启年爆炸死亡人数,历史上哪一次灾难最多人死亡

    据《明实录·熹宗实录》记载,明朝天启六年五月(1626年),京城西南角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了一次离奇的大爆炸事件,据说,爆炸范围半径大约为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公里,还出现了诸如巨大声响传播百里、天色昏黑如夜、屋宇动荡、灵芝状烟云等一些奇异现象。此次爆炸造成了明京师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

  • 赵匡胤咋那么多传说?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咋回事?造势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匡胤真的是天降真龙吗,赵匡胤100个秘密,赵匡胤富态

    赵匡胤听了以后完全不知道啥意思,后来等到他做了皇帝以后,才想起了这句话。因为他做皇帝的日子很特殊,是庚申年正月初四。也就是猴年寅月初四,正好应验了金猴虎头四的说法,赵匡胤不得不感叹,原来这道士早就窥测了天机。这种故事在历史上简直多如牛毛。1、从汉高帝刘邦开始玩起。刘邦早年只是个泗水亭长,在押送劳力的

  • 古代传令兵的情报加密:竹片长短有讲究,宋代将军人手一本密码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竹片连接固定方法,古宋代士兵等级一览表,宋代军事传令制度

    相传中国最早是在周朝出现了“传令兵”,当时他们手上拿着的情报就是进行了加密的,当时叫作“阴符”和“阴书”,听这名字就感觉十分神秘。而这种所谓的“阴符”和“阴书”,就是事先制作好一些长短不一的竹片。而根据军中高级将领的自行约定,由竹片的长短来代表不同的内容:例如三寸长度的竹片表示溃败,四寸长的就是表示

  • 明英宗朱祁镇与钱皇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英宗朱祁镇简介,明英宗朱祁镇有何功绩,明英宗朱祁镇历经劫难

    当然了,凡事总有例外,在明朝,正统皇帝朱祁镇的钱皇后(以下称钱氏)就是这样一个例外的人。她虽然身处尔虞我诈的后宫,但对丈夫矢志不渝的感情,真真切切,至今看来,依然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少年结婚,夫妻情深宣德元年(1426年),钱氏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钱整是靖难功臣,祖父钱通曾官至指挥使之职,父

  • 为什么历史上的宋朝不联合辽国灭了西夏?对此你怎么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去掉偏居西南的大理国和踞守高原之上的吐蕃之外,北宋、辽国和西夏这三个国家的交流还是比较多的,当然互相之间的征战也不少,而在与辽国结成了《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之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宋朝对外的最大战事基本上就是与西夏之间的战争,那么单独作战没有解决西夏问题的宋朝为没有联合辽国一起攻灭西夏呢?主要有以下

  • 程朱理学扼杀人性,为什么还会被封建王朝推崇?熊赐履是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程朱理学为什么受到官方推崇,程朱理学在当时受到推崇的原因,程朱理学的特点

    苏东坡本人当然不是书呆子,他是真正将书读活了的人。所以他说程颐程颢是书呆子,其实变相地抨击了理学走入了死胡同。理学刚刚被发明出来,就立刻走入了死胡同,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不过程家兄弟俩丝毫不在乎,他们继续在自己研究理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直等到了南宋时期,有一个叫朱熹的人,完全继承并且发扬了理学

  • 宋朝的政治制度如何?为什么没有出现汉唐时宦官专权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个架构中,天子是士大夫集团推举出来治理天下的代言人,士大夫集团则共同享有统治江山的权力,所以终宋一朝,始终以文官的利益优先,“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男儿”成为那个时代文官最豪迈的宣言。当然从小我们就学习过三角形的结构才稳固,皇帝与文官并不是所有方面的利益都一致,所以这个时候还需要有一股势力来制衡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