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北榜案,一起糊涂的冤案,究竟是朱元璋犯糊涂,还是刻意为之?

南北榜案,一起糊涂的冤案,究竟是朱元璋犯糊涂,还是刻意为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330 更新时间:2024/1/19 12:37:38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大明朝组织了自开国以来第九次科举会试考试,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考试结果一出来,朝堂上下以及一众考生当中竟引得一片哗然。

原来,在当年这场会试当中,最终录取的51人竟然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南方(长江以南)人,北方考生无一例外地全部光荣落榜!

当然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考不上只能说明你学习成绩不行,怪不了别人,可不巧的是(也可以说是巧合),当年这场考试中,主考官刘三吾等人也偏偏全部都是南方人!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而主考官又恰恰都是南方人,两相作用之下,引得北方学子极度不满,他们认为这场考试就是一场处心积虑的考官与考生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科举舞弊案,到后来,这种观点也得到了部分北方官员的声援,事情愈演愈烈,最终报到了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知道后,也是大为光火,立即组织了专案组,调查涉案官员以及被录取的考生,同时,对北方考生进行复试。

经过专案组调查和对北方考生的复试结果表明,此次考试,北方考生的表现的确不尽人意,同时,专案组也的确没有找到丝毫考官与南方考生相互勾结的证据,这也说明,在此次考试中,考官的评判相对还是公正公允的。

可调查结果一出,北方考生不仅怒火未平,更是火上加油,群情激愤,坚持认定此次科场舞弊行为,事态愈发严重起来。

对此,为了尽快平息事端,太祖朱元璋最终以“胡蓝党”为由,将主考官刘三吾发配充军,处死另外8位阅卷官,罢黜所有被录取的南方考生,其中原定状元郎被处以车裂极刑,并在同年六月,又针对北方考生重新组织了一场考试,录取北方考生61人(被称为北榜),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自此之后,科举考试不再以全国统一的形式录取,而是南北分开,南北方各录取一定比例,这种取仕方式也从此延续了下来。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在民间又称为“南北榜糊涂案”。

会出现南北榜案

那么,在当时,为何会出现这样看似奇葩的南北榜案呢?

其实,这是有极为现实的历史背景的!

首先是地域决定了当时的北方学子学习普遍不如南方。我国作为四大明古国之一,一直以来都以农耕文明的形式存在并发展,而在古代,科技水平极为低下,要发展农业,气候要适宜、灌溉庄稼的水源要充足、天然的地形地貌要适合种农作物,其中,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我们这里暂且不论,单就说水利条件,我们都知道,南方和北方相比,在水利方面可以说是明显优于北方(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都还要靠南水北调来补充北方的水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显然,南方肯定是更适宜农业的发展(这也是南方多鱼米之乡的根本原因所在)。农业发展了,经济也就繁荣发展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知道,读书是要花钱的,如果连饭都吃不饱,拿什么去读书?因此,一直以来,南方农业发展要优于北方,经济也强于北方,这样的结果就是,南方不论是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还是教育覆盖的深度和广度,都要明显优于北方。这可以说是南北榜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次是北方战乱频繁,对教育冲击较大。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一举结束了元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时局,天下迎来了相对太平的时期,当然了,这也仅仅是相对而已,因为当时的元朝虽说已退守北方大漠,但其残余势力(史称北元)依然还有相当的实力,这些北元贵族们,一来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总想着卷土重来,打回中原;二来也是出于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毕竟他们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除了放牧,其他生产生活资料他们什么都生产不出来,因此,总要时不时地兴兵进犯大明北方边境,烧杀抢掠一番,而明朝这边呢,当然不允许他们如此放肆,因此,也是多次派兵北伐,企图彻底消灭北元势力,这两相作用之下,在北方可以说是战火频发,北方人民可以说是深受其害,同时也对北方的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这可以说是南北榜案发生的重要原因。

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在当时,北方学子考试考不过南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犯糊涂,还是刻意为之

南北榜案是一起冤案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首先,以上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毕竟就摆在眼前,北方学子考不过南方学子也是情有可原;其次,事件发生后,朱元璋也及时成立了专案组,深入调查此案,可查来查去,却查不出任何徇私舞弊的证据,最终,几个考官还是以“胡蓝余党”的罪名被杀掉,案件就此草草结案,可我们到知道,当时距离胡蓝案早已经过去了近20年,哪来的那么多同党?更何况,当年这两个案件当中,杀掉的人数以万计,怎么可能独独漏掉这几个人?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南北榜案就是一起彻头彻尾的冤案,其所谓的“胡蓝余党”,只不过是朱元璋为了定罪而编造出来的查无此证的借口而已!

那么,既然南北榜案是一起冤案,那究竟是朱元璋一时糊涂所酿造的,还是他刻意为之的呢?

我想,应该是朱元璋刻意为之的吧!

事实上,朱元璋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虽然读书不多,但却极度聪明,其政治智慧与天赋之高,自古少有,对于南北榜案的真相,要说他看不透,那是不太可能的,可即便是这样,他还依然要制造这么一件冤案,明显就是刻意为之了!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正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才要刻意制造这件冤案,其目的正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代价来满足安抚北方学子甚至是天下人人心的政治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南北榜案就是一起朱元璋为了安抚人心而刻意酿成的冤案。只是,他这一安抚,可害苦了当年那些原本已经考上的南方读书人,寒窗苦读几十载,到头来却只是黄粱一梦,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有那几位南方考官和原本既定的状元郎,就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冤案,而白白丢了性命,找谁说理去!

其实,关于这起冤案,对于那些被冤杀的亡魂来说,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站在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的话,它既安抚了人心,又稳定了大局,还真不一定是坏事!

这也深刻表明,在那个极度专权的封建时代,一切是非曲直在政治面前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一碗粥引发的血案,朱元璋:看谁还敢玩忽职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为什么斩了半夜送粥的宫女,朱元璋处理的贪腐人员,朱元璋与一碗粥的故事

    而引发这桩血案的源头只是一碗粥。一天晚上,明太祖朱元璋批阅奏折到深夜,有位宫女看到皇帝太过劳累,于是就到御膳房熬了一碗粥,端给朱元璋充充饥,本来这也是一种下属关心体贴领导的方式,似乎也很正常,但是,事情到了朱元璋这里就变得不正常了,因为他的疑心病又犯了,细细思考之下,感到一阵后怕的朱元璋就下令处死了

  • 朱棣夺得天下后,用这几招为自己合法即位正名,真是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入主南京之后,接下来所要做的事情,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即位为帝了!但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朱棣原本就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是从侄子手中抢来的,得位不正,这就注定了他很难收服天下人心。因此,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使得天下人对他即位心服口服,并忠诚于他

  • 窝囊的隆庆皇帝,在继承了嘉靖王朝以后,用此办法创造了晚明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皇帝顺序列表嘉靖隆庆,隆庆皇帝是嘉靖第几个儿子,嘉靖皇帝为什么不喜欢隆庆

    其实我们可以从他小时候来看这件事,他小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储君,因为他既不是皇后生的,也不是长子,他排行老三,所以压根就不可能轮到他来做皇帝。可是他的俩哥哥都病死了,他莫名其妙地做了太子。他老爸嘉靖皇帝是个长寿之人,足足活到了六十岁,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帝,而他也熬到了二十九岁,这才登基继承了嘉靖王朝。这二

  • 为了权力制衡,朱瞻基反其道而行,打破了朱元璋构筑的权力体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看见过朱瞻基吗,朱瞻基谈朱元璋,朱瞻基和朱元璋之间是什么关系

    文官集团的形成朱元璋在废除中书省制度后,面对成倍增长的工作量,经常批阅奏折到很晚,将劳动模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慢慢呈现出了不堪重负的局面,朱棣虽然也是一个精力极度旺盛的君王,但和他爹比起来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为了减轻一定的工作量,他开始设立内阁,但此时的内阁,只是作为朱棣的

  • 明朝贪污驸马的结局如何?朱元璋廉政不是空话,惩治贪官从不手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惩治贪污驸马,朱元璋赐死驸马欧阳伦哪一集,朱元璋查驸马完整版

    农门起义出身的朱元璋,既看过老百姓被搜刮的痛苦,也懂得治国守业的艰辛。因此其在位的时候,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法治法规,就是为了避免走上元朝朝堂“蛀虫”遍地有的老路,让朱家天下延续的长久一些。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贪污之事几乎是零容忍,算是那个时代的“反腐倡廉”的先锋皇帝了。虽然智慧之人认为:水至

  • 金匮之盟成北宋最大笑话?杜太后背了黑锅,赵光义野心惊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太宗赵光义简介,历史对宋太宗赵光义评价,宋朝金匮之盟事件

    最初是在赵王王镕手下做事,虽然取得了不少战功,也被王镕所认识,却没有得到提升。在一次突击战中,赵弘殷得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李存瑁的赏识,随后便跳槽成为了老李家的人。李存瑁是大英雄,他的父亲就是沙陀大军最杰出的首领李克用。所以赵弘殷能够得到李存瑁的赏识,那是非常难得事情。当时的唐朝已经被朱温给灭了,

  • 明朝锦衣卫纪纲,但凡有点自知之明,不去作死,也不至于凌迟至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明朝锦衣卫纪纲,如何评价明朝锦衣卫,明朝的锦衣卫到底有多可怕

    01毛遂自荐纪纲(?-1416年),山东临邑(今属德州)人。纪纲自幼习武,精于骑马射箭,武艺超群,做事勇猛果敢,善于变通,遇事总能随机应变,然而,纪纲性格,有着腹黑的一面,这也为他最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建文元年(1399年),在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步步紧逼下,不甘束手待缚的燕王朱棣在封地北平振臂一

  • 明朝太监看上守寡皇后,直闯寝宫,不料却被皇帝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太监的历史故事,明朝太监陈洪,明朝掌印太监顺序介绍

    要说太监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宫中,内心极度空虚寂寞也是情有可原,但由于身体缺陷,他们并不能有自己的家庭,于是便产生了“对食”的说法,意思是太监可以找宫女结成临时的伴侣,从而彼此获取心灵慰藉,明朝还将这种组队关系给发扬光大了,就例如魏忠贤吧,他找到了明熹宗的奶妈客氏对食,并借其权势将自己捧为了当时无人

  • 清朝那些事:雍正为什么要杀弘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杀弘时,雍正儿子弘时谁演的,雍正赐死弘时是真的吗

    其实弘时之死可以从三个原因说起: 第一个原因:雍正偏心所致,按理,弘时应该被立为储君,因为他的岁数大,又是三阿哥,比弘历大七岁,自古立长不立幼,弘时自认为自己胜算在握,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雍正秘密设立了弘历为储君,这使的弘时极度不满。雍正万万没想到自己秘密设立储君的消息居然外露,但是这个天机却是自

  • 清朝这三个职业上不了台面,称为下九流,谁知到如今富得流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下九流是哪9个行业,下九流一览表,清朝未入流官职

    在古代的时候,有的职业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商人,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最后,但是到了今天,往往做商人的,最赚钱。清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们在很多影视剧里面都了解过,清朝前期比较开明,到了中后期就民不聊生了。在清朝历史上,有的职业比较贵贱,不受人欢迎,被称为下九流,但是到了今天,他们往往受到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