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史记》虽写了四位战国公子,但司马迁真正认可的只有一位

为何说《史记》虽写了四位战国公子,但司马迁真正认可的只有一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47 更新时间:2024/1/23 16:12:10

[var1]

《魏公子列传》是七十列传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明朝学者茅坤曾这样感叹道: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本文即从这篇“得意文”入手,通过分析其叙事方法,看司马迁是如何塑造信陵君这位“胸中得意人”的。

《魏公子列传》与其他三传最直观的区别在对传主的称谓上,其它三传都以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称呼传主,唯独《魏公子列传》通篇都以“公子”称呼信陵君。由此,不难看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偏爱。此外,在《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还通过与魏国国运紧密结合的叙事结构、互见法及衬托法等叙事技巧,塑造出了一位近乎完美的理想战国公子。

[var1]

一、《魏公子列传》的叙事结构

信陵君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一样,都是以“养士”而闻名于诸侯,《魏公子列传》也和其他三传一样都是以“养士”为主题的。主题虽同,但《魏公子列传》的叙事结构较其他三传有明显不同。

在《魏公子列传》的开篇,司马迁先是交代了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养士态度,随后便将其与魏国国运联系在了一起: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var1]

《孟尝君列传》称孟尝君“倾天下之士”,《平原君卿列传》称平原君“倾以待士”,《春申君列传》称春申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平原春申二君之语其实是共称四公子),他们虽也像信陵君一样养士,但在叙述之时司马迁并未将他们的行为与国运结合在一起。

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心知魏王不会宽恕自己,便令将领带兵回到了魏国,而自己和门客则留在了赵国。此时,司马迁又将信陵君和魏国的国运联系在了一起: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信陵君在毛公和薛公的劝说之下驾归救魏,魏王授之以上将军印。随后魏国之难被解,史载: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var1]

之后魏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信陵君被免将位后谢病不朝,最终病酒而卒。秦国得知信陵君逝世,当即“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由此可见,信陵君的死即意味着魏国的衰亡。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之所以将信陵君和魏国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非单纯为了突出信陵君的个人影响力,还为突出信陵君之养士是为了大义及国家利益。而在信陵君奔赵及归魏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侯嬴、朱亥、薛公、毛公,他们皆是站在大义及国家利益的角度为信陵君献策。

二、《魏公子列传》的叙事手法

(1)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事手法,这种手法的产生跟纪传体的体例密切相关。在编年体例中,每个事件都只在时间线内出现一次,但在纪传体例中同一个事件却可能出现在多篇传记中,因此司马迁便创造了“此详彼略,互为补充”的互见法。在具体运用时,互见法还受作者主观意图的干预,比如四公子传以“养士”为主题,一些跟此主题无关的事件则被放到了他传之中。

《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近乎完美,他虽有也有遇事不决的时候,不过很快就在门客的劝说之下采取了最为正确的做法。但事实上,信陵君曾因遇事不决直接导致了魏国相国魏齐的死亡,不过此事并未记载在《魏公子列传》中。

[var1]

范睢蔡泽列传》载:(魏齐)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说的是魏齐想要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因为害怕得罪秦国而犹豫不决不肯接见魏齐,魏齐得知这个情况后一怒之下吻颈自杀。这样的事件出现在《魏公子列传》中无疑有损信陵君的理想形象,但如果不表明将其记载下来又有为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因此司马迁便采用互见法将之放到了他传之中。

此外,平原君因贪图小利而使赵国陷入长平之战的事件亦放到了《白起王翦列传》中。不过,《平原君列传》的结尾,司马迁还是提及了此事。

[var1]

(2)衬托法

衬托法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修辞手法,在叙事类作品中亦可视为叙事手法,其分为正衬和反衬,《魏公子列传》中主要使用的是反衬。在《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先是以魏王反衬信陵君,后又以平原君反衬信陵君。

《魏公子列传》载: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说的是信陵君和魏王在下棋之时听到赵国来袭的消息,魏王惶恐不安,而信陵君则气定神闲泰然自若,因为早有密探将赵王的动向告知信陵君。此处表面以魏王之“恐”反衬信陵君之镇定,实则以魏王之平庸反衬信陵君之非凡。

[var1]

此外,司马迁还通过平原君对薛公、毛公的不屑反衬信陵君之识才与爱才。薛公和毛公为赵国境内的隐士,宾客数千人的平原君不仅对他们一无所知,在得知信陵君与他们一同出游后还笑话信陵君为“妄人”。由此不难看出,平原君并没有识才的眼光,其养士只不过是装点门面,而信陵君则有识才的眼光,亦是真心爱士。

更多文章

  • 秦王为难大臣,命他寻找公鸡下的蛋,难题却被12岁孩童轻松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王荒唐行为原因,秦王让大臣送三个公鸡下的蛋,12岁神童帮秦始皇拿5座城池

    [var1]当时的秦国有一位大臣叫做甘茂,他为人正直且为官清廉,与朝廷中的其他人格格不入,并且阻碍了他们“发财”,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于是就有不少人在皇帝耳边觐下谗言,而甘茂的儿子也在朝为官,甘家清廉的作风逐渐赢得了民心。不断的谗言和甘家逐渐增长的势力让皇帝感到非常不爽,他觉得这会影响他的皇权,所以就

  • 三国时期最让人敬佩的五大武将,个个流传后世堪称完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中最厉害的武将排名,三国中十大最强武将,三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十大武将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因其义薄云天,后世尊其为“武圣”。他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 项羽手握十万精兵强将,亥下之围,他为何要选择抛弃大军跑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项羽垓下之围人数,垓下之围项羽带了多少兵,垓下之围之前项羽经历

    从刘邦的角度看。此时根本没有决战的必要。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项羽给拖死,毕竟这个时候项羽的后方已经失去了,整个部队都是陷入到了汉军的包围中,此时只需要做好防守,就可以把楚军给拖死的。项羽没有后勤的支援,军队缺少粮食,时间一长投靠刘邦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刘邦自己还能减少将士的伤亡,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

  • 刘备遗憾错失的一员大将,实力不亚于赵云,后成为曹魏王牌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赵云开荒,刘备败走白帝城赵云救驾,刘备赵云马超蜀骑厉害吗

    导语:三国时期曹操本身就是官宦子弟,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洛阳任职也积攒了很多人脉。董卓祸乱朝纲之后曹操回家起兵,轻而易举地拉起了上万军队讨伐董卓,后来又有各大士族加盟之后更加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也奠定了曹魏的基础。孙权他们家族经营江东很多年,以至于起兵轻而易举拿下江东全境坐享其成。蜀汉的建立难度是三国里

  • 项羽临死前,用自己的人头成全了他的故友,却被另一个人抢了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项羽临死的真相,项羽最后死在了谁的手里,项羽最后是被谁杀死的

    项羽怎么会认识这个无名小卒呢?在垓下之战后的乌江追击战中,项羽力战而竭,身披数十创,自知必死。在临死前,他突然认出了汉军中的一位“故人”,这位故人就是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

  • 煮酒论三国:63万人敌猛将关羽为什么要发动的襄樊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襄樊之战阵容有多豪华,关羽到底该不该发动襄樊之战,深度解析三国关羽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规划战略构想的隆中对上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淮阴侯韩信平齐下赵,辅助刘邦建功立业,为什么功成谋反被擒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淮阴侯韩信刘邦,刘邦为什么把韩信保护成淮阴侯,刘邦和淮阴侯谁厉害

    韩信用兵灵活,他自己曾说用兵要“多多益善”。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先后为汉王刘邦平定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他在潍水之战中将项羽的大将龙且打败,更是让项羽败局已定。韩信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后来会被杀呢?一、求封齐王汉王刘邦在彭城与项羽交手失败后,汉王的联盟瞬间瓦解,形势逆转,瞬间汉王就处于一种不

  • 诸葛亮为何不选实力最强的曹操,偏要跟实力最弱的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操刘备孙权谁先死的,曹操vs刘备,刘备带走曹操五万兵马

    上面两个人诸葛亮都没选,偏偏选了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刘备为主。而刘备在当时是弱得不能再弱了,一会儿投靠陶谦、一会儿归顺曹操,一会儿又跑去依附袁绍,走投无路的时候又跑去找刘表。那么诸葛亮为何偏要跟实力最弱的刘备打天下呢?好多人会说:“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其实,原因复杂得多,如果缺少以下几个

  • 朱元璋为何复辟殉葬制,是因为迷信,还是遇上秦始皇同样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到明朝的时候,这样的陋习又开始盛行,而且不仅是皇帝拥有陪葬习俗,就连他们的子孙也享有这样的权力。这场野蛮凶残的制度延续整个明朝,甚至在清王朝建立初期,还有殉葬制度,直到康熙皇帝登基,他本就出于这样的制度深恶痛绝,所以历经数年最终将其废除。既然是历史上已经消失的陋习,为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明朝时候统治

  • 东汉风云:马援受冤草草槁葬,刘昆叩火火竟自灭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耿弇得书,恐耿舒困顿蛮中,连忙将原书入奏。于是光武帝授梁松为虎贲中郎将,派他带诏书斥责马援,且代监军。这个差事,想是由梁松运动得来。当梁松行抵壶头时,马援已病殁,梁松正好借端报怨,飞书上闻,不但劾马援贻误军机,并诬马援在交阯时,曾取得无数珍宝,满载而归,甚至与马援同行的马武以及于陵侯侯昱等亦交章构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