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降兵被坑杀,真的都是赵括“纸上谈兵”的错吗?

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降兵被坑杀,真的都是赵括“纸上谈兵”的错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092 更新时间:2024/1/17 5:53:36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第一次在当时的战国军事圈露脸,是跟着他爹一起去打齐国时候的事。当时赵军攻打齐国麦丘城,久攻不下。见赵奢很苦闷,赵括就说,我们围困麦丘多时,城中缺粮,不如我们给麦丘城里扔粮食。赵奢采用赵括的方法,没过几日城内人民起义,麦丘不攻自破。自此之后,战国军事圈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从这件事明显可以看出,赵括并不是个鲁莽的人。他打仗是动脑子、玩谋略的。

[var1]

长平之战开始之初,赵军秦军对峙长平。双方都很难受,谁也打不过谁。这个消耗战的制定者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起初指挥赵军正面对战秦军时,吃了几场败仗。发现自己指挥赵军在正面战场不是秦军的对手。但双方对峙的上党地区,离赵国本土近,离秦国远。所以采取了持久消耗战。结果是双方的后勤供给都难受,这样拖下去的结果,至少是秦国退兵。

秦国的间谍,在赵国境内到处散布谣言,终于使得赵王改变了想法,换下廉颇。年轻的赵括。赵括接任后,一改廉颇的战略部署,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进攻。

[var1]

起初秦军统帅王龁(he),被这个年轻赵括打得十分狼狈。损兵折将,一路后撤。当秦国知道赵国已经更换大将后,急忙派名将白起秘密接管秦国大军。两军对垒,白起是经验老道的高手。后来战事才发生逆转,虽然后来赵军被围,但若是决战,秦军胜算也不大。白起的策略和廉颇一样——拖。赵军因粮道被断,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赵括为挽回局势做了三件事:突围、刺杀、诈降。也许是天意,都没有成功。最终赵国几十万降兵被坑杀。

很多人把长平之战的失败归结为赵括的“纸上谈兵”。事实是赵括确实是个有真才实学,也有过实战经验的将领。而且最终是败在了百战名将白起手下,并不是败给了常败将军李景隆,所以不丢人,四十三万赵军被团团围住,围困时间长达四十六天,但是赵军主力仍然在发动突围作战,到了四十六天之后,赵军终于再也扛不住。四十六个日日夜夜,缺吃少喝,伤病得不到救治,兵器战甲得不到更换,每天都在死人,每天都在攻击无效,每天都要防备秦军进攻,赵军似乎已经绝望。不过赵括仍然在掌控着这支大军,这支已经饿了四十多天的大军仍然没有溃散,在最后关头,赵括决定以死相搏,赵括将全军分为四队,杀出一条血路。

[var1]

长平之战后,白起拒绝担任随后的邯郸之战的指挥官。并指出:“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所谓“国内空”是廉颇的杰作,而“士卒损伤过半”则是赵括的战绩。

两国交战打的是国力,在战争初期,赵国供给无忧的情况下,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白起齐名,却输给了秦军统帅王龁(he);而赵括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统帅,却能打败王龁,夺回失去的防守要塞。面对白起,在被围四十六天内,支撑军队,指挥军队作战,所做的已经够好。如果换做战国“四大名将”任何一位被围、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也不见得能扭转乾坤吧。实在不该再去挖苦和讽刺这样一位年轻的悲情将军了,应该给予公平的评价。

更多文章

  • 为何说《史记》虽写了四位战国公子,但司马迁真正认可的只有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迁为什么没把三国写进史记,司马迁写史记,央视司马迁史记纪录片

    [var1]《魏公子列传》是七十列传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明朝学者茅坤曾这样感叹道: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本文即从这篇“得意文”入手,通过分析其叙事方法,看司马迁是如何塑造信陵君这位“胸中得意人”的。《魏公子列传》与其他三传最直观的区别在对传主的称谓上,其它三传都以孟尝君、

  • 秦王为难大臣,命他寻找公鸡下的蛋,难题却被12岁孩童轻松化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王荒唐行为原因,秦王让大臣送三个公鸡下的蛋,12岁神童帮秦始皇拿5座城池

    [var1]当时的秦国有一位大臣叫做甘茂,他为人正直且为官清廉,与朝廷中的其他人格格不入,并且阻碍了他们“发财”,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于是就有不少人在皇帝耳边觐下谗言,而甘茂的儿子也在朝为官,甘家清廉的作风逐渐赢得了民心。不断的谗言和甘家逐渐增长的势力让皇帝感到非常不爽,他觉得这会影响他的皇权,所以就

  • 三国时期最让人敬佩的五大武将,个个流传后世堪称完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中最厉害的武将排名,三国中十大最强武将,三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十大武将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因其义薄云天,后世尊其为“武圣”。他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 项羽手握十万精兵强将,亥下之围,他为何要选择抛弃大军跑路?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项羽垓下之围人数,垓下之围项羽带了多少兵,垓下之围之前项羽经历

    从刘邦的角度看。此时根本没有决战的必要。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项羽给拖死,毕竟这个时候项羽的后方已经失去了,整个部队都是陷入到了汉军的包围中,此时只需要做好防守,就可以把楚军给拖死的。项羽没有后勤的支援,军队缺少粮食,时间一长投靠刘邦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刘邦自己还能减少将士的伤亡,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

  • 刘备遗憾错失的一员大将,实力不亚于赵云,后成为曹魏王牌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赵云开荒,刘备败走白帝城赵云救驾,刘备赵云马超蜀骑厉害吗

    导语:三国时期曹操本身就是官宦子弟,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洛阳任职也积攒了很多人脉。董卓祸乱朝纲之后曹操回家起兵,轻而易举地拉起了上万军队讨伐董卓,后来又有各大士族加盟之后更加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也奠定了曹魏的基础。孙权他们家族经营江东很多年,以至于起兵轻而易举拿下江东全境坐享其成。蜀汉的建立难度是三国里

  • 项羽临死前,用自己的人头成全了他的故友,却被另一个人抢了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项羽临死的真相,项羽最后死在了谁的手里,项羽最后是被谁杀死的

    项羽怎么会认识这个无名小卒呢?在垓下之战后的乌江追击战中,项羽力战而竭,身披数十创,自知必死。在临死前,他突然认出了汉军中的一位“故人”,这位故人就是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

  • 煮酒论三国:63万人敌猛将关羽为什么要发动的襄樊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羽襄樊之战阵容有多豪华,关羽到底该不该发动襄樊之战,深度解析三国关羽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规划战略构想的隆中对上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淮阴侯韩信平齐下赵,辅助刘邦建功立业,为什么功成谋反被擒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淮阴侯韩信刘邦,刘邦为什么把韩信保护成淮阴侯,刘邦和淮阴侯谁厉害

    韩信用兵灵活,他自己曾说用兵要“多多益善”。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先后为汉王刘邦平定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他在潍水之战中将项羽的大将龙且打败,更是让项羽败局已定。韩信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后来会被杀呢?一、求封齐王汉王刘邦在彭城与项羽交手失败后,汉王的联盟瞬间瓦解,形势逆转,瞬间汉王就处于一种不

  • 诸葛亮为何不选实力最强的曹操,偏要跟实力最弱的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曹操刘备孙权谁先死的,曹操vs刘备,刘备带走曹操五万兵马

    上面两个人诸葛亮都没选,偏偏选了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刘备为主。而刘备在当时是弱得不能再弱了,一会儿投靠陶谦、一会儿归顺曹操,一会儿又跑去依附袁绍,走投无路的时候又跑去找刘表。那么诸葛亮为何偏要跟实力最弱的刘备打天下呢?好多人会说:“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其实,原因复杂得多,如果缺少以下几个

  • 朱元璋为何复辟殉葬制,是因为迷信,还是遇上秦始皇同样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到明朝的时候,这样的陋习又开始盛行,而且不仅是皇帝拥有陪葬习俗,就连他们的子孙也享有这样的权力。这场野蛮凶残的制度延续整个明朝,甚至在清王朝建立初期,还有殉葬制度,直到康熙皇帝登基,他本就出于这样的制度深恶痛绝,所以历经数年最终将其废除。既然是历史上已经消失的陋习,为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明朝时候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