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清史“抹煞”的吴三桂,名副其实的“实用主义者”

被清史“抹煞”的吴三桂,名副其实的“实用主义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550 更新时间:2024/1/13 13:03:13

题/被清史“抹煞”的吴三桂,名副其实的“实用主义者”

文/唐晋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有赖于传奇演义对于吴三桂本人的形象刻画,使得其人“汉奸逆贼”的声名不胫而走、举世皆知,即便是不读史的民众对于吴三桂此人都具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但说实话,此种认知并非不准确,只是过于单薄苍白了些。吴三桂诚然为“汉奸逆贼”不假,仅此四字却不足以诠释其人处于乱世中“蹈舞”的形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为何同为降清叛臣,洪承畴在后世的声名较之吴三桂却好上很多,其人到底触犯了怎样的禁忌?才会沦落到如此窘迫的境地?

(吴三桂画像)

相信任何一个人在了解吴三桂的历史事迹过程中,心态绝对会产生偏差。作为大明王朝垂危之际而冉冉升起的璀璨将星,吴三桂在担任辽东总兵之际可谓风头无量,其人扼守的辽东一线是明末据守关外满清敌众的险要关隘,即便是高居帝位的崇祯皇帝都不得不对于其人坦露信重,而被阻挡关外的满清一系首领(多尔衮)更是对其人展露出了莫大的招揽兴趣。

(多尔衮画像)

吴三桂也“不负众望”地展现出了极强的能力,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明末清初的纷争之际,谁能够得到吴三桂的支持,那便取得了问鼎帝位的资格。

吴三桂本人对于现状也有着清晰的认知,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实用主义者”,其人任何一个决定的出发点都是围绕自身的目的与利益。

包括吴三桂所展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人为善的交际形象、谦恭纯孝的道德模范,都是在“实用主义”的本质下,所刻意增添的一种“假意形象”。

(大明最后的希望,辽东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真实的道德品质在历史上早已为人憎恶、唾弃成一块“臭抹布”了,坐视明朝覆亡、意图投降大顺政权、坐视父亲遭杀害、接引清军入关、大肆攻伐明朝义军、赶尽杀绝永历皇帝,斑斑劣迹勾勒在吴三桂的生涯当中,让其人永远承受来自内心的谴责。

“汉奸逆贼”也会自我谴责吗?

普通的汉奸自然没有这样高层次的觉悟,但吴三桂的内心一定会有不可名状的惶恐。当然,其人不是在惶恐畏惧别人的口诛笔伐,而是来自以往内心信念的质疑——这样做真的对吗?

(吴三桂剧照)

自崇祯皇帝紧急调令吴三桂率军挥师抵御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开始,吴三桂的人生便走到了一个分叉路口,他需要抉择接下来的人生方向,是火速回京勤王?还是按兵不动坐视成败?

前者的下场无异于飞蛾扑火,他吴三桂再厉害也不过是一把锋利的小刀,也无法割裂大明朝病入膏肓的巨瘤。后者虽然可以让自己置身事外,却也会带来全天下人对于己身的质疑。精明的吴三桂选择了挥师回援,却刻意在路途上拖延时间。

(闯王李自成)

大明朝在内忧外患下终于倾覆了,这也算是解除了吴三桂的心头大患,至少现如今再也无人能够以“忠义”名分来要挟自己为大明朝牺牲了。

接下来要考虑的则是他吴三桂这柄“绝世利刃”投效何人,才不枉自身费尽心机、竭力营造的良好形象。是已经占领北京城的李自成大军吗?吴三桂不是没有这样的意图。

李自成出身草莽却不乏有英武之资,更何况北京城陷落之后,其父吴襄则被俘虏,也多次劝说其子投诚。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天下大势所趋,父亲谆谆教导,吴三桂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他极具自信地认为,投诚大顺政权之后的地位绝不会比侍奉明朝时更低。

况且他吴三桂也并非叛主求荣之徒,现实情况是明朝已经灭了,父亲吴襄被贼军拿来要挟自己,史书上只会记载的是,吴三桂担忧其父遭遇不测,不得已而降顺,而非吴三桂无耻叛明、屈膝贼众。

(李自成攻克北京,大明就此倾覆)

如意算盘倒是噼里啪啦地作响。吴三桂遂领军行至京畿一带,意图试探大顺政权领导者李自成的心意。

可他得到的反馈却是那么的不尽人意,李自成不仅将吴家上下全部投身下狱,并且对待自己这个降将也无甚太大的好感,所谓高官厚禄诱降,不过是他吴三桂兀自的白日做梦罢了。

当然,更多人熟知的是,李自成的属下刘宗敏强行夺取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说法的由来。

(陈圆圆画像,ps:这是真的圆啊)

但对于吴三桂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动因,却并非真正促使其人背弃大顺的关键因素。吴三桂耿耿于怀的是李自成对于自身的无视,原本内心萌生投诚大顺政权的火焰在此一刻瞬间化作了滔天的愤怒,这是一种彻彻底底的侮辱。

像吴三桂这样的“实用主义者”,从来不存在被情绪冲昏头脑的时刻,即便是情况危如累卵,也绝不会对其人的心境造成半分的影响。他的心目当中始终有一杆衡量利益得失的天平,天下的万事万物皆可衡量,包括至亲之人,也包括国家与民族。

投诚大顺政权势必会失去一切,尤其是现如今所拥有的地位与权力,还不如当时为国尽忠还能留下美名呢。

(山海关)

既然未曾选择报效明廷,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奉献出自己拥有的一切。吴三桂掉头便走,毫不犹豫地打开了阻隔满清八旗的大门,接引清军入关扫荡大顺贼寇。

这一切自然不是无偿施为,吴三桂正是看中了多尔衮对于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诚意,以及未来能够得到的高官厚禄,这一切是在明廷、大顺无法获得的,相反满清的多尔衮在此一刻,显得是那么的纯真可爱,真是让吴三桂爱之不及。

(清军入关)

所以,在李自成的大军包围山海关之际,多尔衮趁机提出要求:吴三桂全军上下剃发投诚,才会发兵攻打大顺政权。

在这一点问题上,吴三桂毫不犹豫的便答应了,值此一刻他的心理没有任何的负担,在他转身走向山海关那一刻开始,便抛弃了以往所有的坚持,此刻的吴三桂已经不是大明辽东总兵,也不是亡国之余的孤军勇将,而是即将受大清赐封的“平西王”!

(吴三桂剃发请降,迎清军入关)

吴三桂作出了他的选择,帮助满清政权入主中原大地,“汉奸”罪名由此落实。

其实抛开满清非汉族的民族渊源,世人对于清朝整体上下百余年的历史其实并不反感,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趋势总是不可避免的,世人应当感怀于历史的悲怆,却不该沉湎于历史的仇恨。

可此时的吴三桂便成为了最大的泄愤目标,因为“汉奸”的行为确实是比起侵略者更加让人厌恶的。吴三桂在投诚清朝之后便彻底撕开了仁义面具,可以说大半个中原大地,从北方转战南方,都是吴三桂征伐而下的。

这个曾经被明朝寄予厚望的总兵将星,现如今却反过来成为了满清手中的一柄利刃,简直讽刺至极。

让多尔衮以及满清八旗贵族预料不到的是,“平西王”吴三桂果然名不虚传,对大清果然大大的忠心,甚至在清王朝统一南北全境之后,吴三桂依旧不依不饶,主动要求率军前往缅甸,将“潜逃”的永历皇帝抓捕归案。

(吴三桂擒永历皇帝,后将其杀害)

永历皇帝怀着怨恨的情绪死在了吴三桂的手下,多尔衮见此一幕却不由得脊背发寒。

如果说先前对于这个能力强又忠心的平西王怀有钦佩之心的话,那么此时此刻的吴三桂展现出来的狰狞面目,便是一只妥妥的恶犬了。

为讨好新主、死命厮咬旧主,充分彰显了其人险恶虚伪、心计歹毒,绝不可长久饲养于园下,否则必定噬主。

(大清帝国)

这一点吴三桂心知肚明,以异族身份投降的他早已撕开了所有伪装的仁义道德,所以他尽力在维护与满清新主之间的关系,赢得主政者的认同感,殊不知其人表现越积极,满清朝堂上下对于他的感官便愈发恶劣。

叛主已然大逆不道了,噬主更是天理难容。所以在康熙皇帝即位不久,便展开了削除“三藩”(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位汉族王爵)的政策,使得为大清打工一辈子的吴三桂这时候才明白,自己真正的处境。

(康熙削除三藩,吴三桂起兵反叛落败)

生不能忠于己,死不能全其名。(活着的时候不能忠于自己的信念,死了之后也无法保全名节。)

吴三桂的结局,可笑而讽刺。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古代可以三妻四妾?错!一夫一妻才是社会主流

我们的拱手作揖礼有必要恢复吗?

古代嫡庶区别有多大?一家人真的要说两家话

“疯子伟人”:抛去光环从生活角度另眼再看章太炎

更多文章

  • 清朝都有哪些皇帝?为何有人说12个,有人说13个,原因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哪几个皇帝是好皇帝,清朝的16位皇帝有哪些,清朝的12位皇帝各叫什么名字

    清朝实际上来说是十二帝,清太宗皇太极建立了大清帝国,是开国皇帝。下面我们来看看清朝这些皇帝的顺序是怎么样的。第一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虽说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但其对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努尔哈赤就没有大清帝国。不仅如此,他还创立了八旗,发明了新满文。并且加强与蒙

  • 民国名媛唐瑛和宋子文的一段情缘,却连累了自己的父亲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子文与唐瑛照片,宋子文和唐瑛的视频,宋子文唐瑛分手真相

    宋子文在很早的时候就和唐瑛的父亲唐腴庐有交往,两个人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不仅在美国一起读书,回国之后唐腴庐还成为了宋子文的秘书。唐家在当时是名门望族,经营着很大的一份家业,在唐腴庐的父亲唐乃安看来,从政对于唐家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唐腴庐并没有放在心上。唐腴庐经常将宋子文带回家,这样就创造了宋子文和自己

  • 民国第一公子爷孙科,为何无任何成就可言?几点分析,说明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孙科后人资料简介,民国孙科身高,民国四大公子有孙科吗

    那么孙科作为他唯一的儿子,为何没能继承父亲的衣钵。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继承,将革命进行下去,而有一番大作为呢?孙科也并非是碌碌无为之辈,他曾经担任过中华民国的立法院的院长,教育院院长等职位。特别是他也曾是行政院的院长,几乎也算是中华民国二把手了。而且从小受父亲孙中山的教育与引导,他的思想也是走在时代前

  • 祖孙三代接力进军中原,完成得最漂亮的还是皇太极的第二棒!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谁建议多尔衮进军中原,皇太极传奇,皇太极祖孙照片

    我们知道努尔哈赤是大清的创业者,但是他却只长于武力,在文治方面就差些。皇太极即位的时候,大清仍处于草创阶段,严格说来还不像个国家。皇太极仿照明朝,设六部两院,完善了国家机构,同时又参照明朝典制制定了详细的规章,他所建立的机构和典制被以后的历代所继承。话句话说他是清朝机构和典制的设计者。 初创的政

  • 真黑心!有这样一个部门存在,大清朝亡的不冤啊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最可怕的100张照片,清朝女性犯人照片,清朝管钱的部门

    其实这个部门是清朝独有的,大家在清宫剧里应该经常听到,就是内务府。 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部门。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电视里不也都那么演的嘛,什么内务府总管,都是一副奴才样,虽然官职不大,但外人不敢轻易得罪。晴代中期的时候,北京有这么一句童

  • 曾国藩称帝:太平天国灭,帝位唾可得,悬崖紧勒马,成就半圣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事件结束后,曾国藩军队人数达到巅峰,当时号称拥有四十万。这是清朝开国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这时咸丰帝刚刚驾崩不久,正是“黄袍加身”的好时机。曾国藩不可能未曾考虑过,可是官海沉浮数载的经验,还是抵制住了诱惑。安庆之战胜利后,北京传来咸丰帝驾崩的消息,朝廷设立了八位顾命大臣。八位大臣里面,

  •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成功?原来都靠黎元洪这一手,清政府运气太背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黎元洪个人资料,黎元洪子孙,黎元洪最稀少的金币

    说起到黎元洪,这个人可能大家会觉得不是很开心,因为在我们教科书里面,黎元洪似乎是一个封建老顽固。由于当时的革命先烈,例如像孙中山先生都没有回国,所以就只能找他当老大。而且黎元洪这个人当时还是被革命军领袖从床底下提溜出来的,所以这个人登场时候的姿态就不怎么好看。而且后来的革命斗争中,黎元洪也似乎不是一

  • 乾隆为何在四十三年,为何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了解清朝的人都清楚,清朝和以前设立皇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为总有一些“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人不适合做皇帝,为了政权能千秋万代,只能另选他人。特别是到雍正年间,胤禛设置了一个立储君的方法——密匣立储。我们的故事就得从这儿说起。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四阿哥。“一入宫门深似海”,得到皇位的四阿哥

  • 清朝第一励志楷模,连母亲都嫌他太笨,却终成一代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清朝第一高人,清朝第一奇才,清朝最勤奋的故事

    提起“阎百诗”这个名字,今天的人可能都不熟悉,但在清朝,绝对是一代硕儒,其地位相当于国学大师,当时有一句话在知识分子中特别流行:“不经阎眼过,未可轻示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吟诗作文,没有经过阎百诗过目,是不能拿出来“示众”的。在历代,判断一个人的名气程度,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得到“皇帝”的接见与尊

  • 真实的刘墉什么样?不是个罗锅,与和珅说不上话,和纪晓岚关系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和珅为什么不杀刘墉纪晓岚,刘墉纪晓岚和珅关系图,历史上刘墉与和珅是死对头吗

    剧中,刘墉身为忠臣,巧妙的劝谏乾隆,经常让和珅当众出丑,诙谐幽默,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而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又是怎样的呢?刘墉是清代名臣刘统勋的儿子。因为其父亲的原因,得到了恩萌举人的身份。最终在殿试中获得了二甲第二名的名次,被选为翰林院编修,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刘墉历任过安徽、江苏学政,当过太原和江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