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李洞”
在中国古代的422位帝王中,有多少帝王使自家朝代衰落留下千古骂名,又有多少帝王开创了全国盛世赢得了百世赞誉?
一个好的帝王需要对得起臣民的忠心耿耿,需要撑起一整个国家的强盛繁荣,如此一来雄才伟略和爱民之心便缺一不可,而唐太宗李世民两者兼备。
“济世安民”,这是他名字的寓意也是他毕生所做之事。
然而就是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竟把390名天牢重犯释放让他们回家过年,问斩之事则是被约定在来年。李世民为何会这样做?那些囚犯又回来几人?
为君之道,存百姓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意思是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唐朝皇帝遵从儒学,在国子监里建立孔子庙堂,尊孔子为先圣,大兴儒学。李世民也是用仁政治理天下,所以其对于百姓十分重视。
《贞观政要》开篇记载:“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贞观二年,京城蝗虫成灾,太宗皇帝亲眼看到田野上猖獗的蝗虫,怒其危害百姓,同时也十分自责,因为他认为是自己的罪过导致了百姓受苦。之后李世民竟然亲手抓住一只蝗虫并将其吞入腹中,他希望以此把灾祸转移到自己身上,如此爱民之心确实值得称道,而且自那之后蝗虫也不再成灾。
又一年,全国上下多处发生旱灾、霜灾,此外还有突厥骚扰。
当时可能一匹好丝才能换一斗米,然而百姓虽四处寻找食物却依然安分守己,无人偷抢,这样的高尚情操与李世民的以身作则是密不可分的。
到了贞观年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百姓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无一人逃散,可见民众对太宗的信任,这样看来唐朝盛世实在理所应当。
同样贞观初年,李世民做了两件让大臣和百姓瞠目结舌的事情。
首先是释放三千宫女出宫。当时隋唐的战争刚落下帷幕不久,国家还在恢复阶段,国库空虚,社会生产力低下。于是太宗皇帝将三千宫女释放出宫,一方面节省了宫里的开支,另一方面为社会增加了劳动力,也为国家人口增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另一件事情就是释放天牢死囚。
为君之道,慎刑法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辰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由此可见李世民对生命的重视,要求大臣执行法务要宽大简约慎用死刑。
在李世民统治期间,若有死刑,需要叫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来议处,以此来避免冤狱烂刑。如此利民之举,开始执行之后便举国沸腾,人人都在称赞当今的圣上。
到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全国被判处的死刑犯已不超过400人。这一举动为仁政之举,对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福音。
一日,太宗看到狱中的390名死囚,心生怜悯。他们作奸犯科,如果直接释放,对百姓和大臣便无法交代,但是罪人如果能悔过,岂不是利国利民?于是李世民心生一计。
他跟死囚约定好,给他们一年时间,允许其回家安顿家人,好好告别,等来年秋后再问斩。
果然,在来年的九月初,全城百姓都前来围观,想看看这场“豪赌”究竟谁输谁赢。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所有死囚都遵守了与天子的约定,来到约定的地方“慷慨赴死”。显然是李世民大获全胜,随即宣布全员赦免,一个不留。
为君之道,开赦令
释放死囚这个举动让臣民感到恐慌,担心他们继续作乱。但是李世民说过:
“百姓厌恶作奸盗窃,我按律处罚他们,处罚过重,百姓也不会认为我是残暴之君,因为于公。
百姓害怕饥寒交迫,节衣缩食。囚犯不愿忍受此种生活而触犯刑法,我施以仁政宽恕处理,百姓不会认为我徇私枉法,也是于公。”
李世民选择用道德教化百姓,直到如今仍值得我们效仿。
这件“释放死囚”之事被记载在《资治通鉴》中,也被后世所称赞。但是北宋的欧阳修却持批判的态度。他在《纵囚论》中写道:“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囚犯想:如果我们回来,太宗一定会赦免。
太宗想:囚犯一定能够回来,才会释放他们。
《纵囚论》中指出这其实是囚犯和太宗的互相揣摩造成的结果。
欧阳修批判唐太宗此举有违法度,悖逆人情,只为赢得民心,是一种治国手段。但不管是政治手段还是仁政爱民,这份特殊的恩典最终让李世民紧紧握住了民心,大唐的盛世也扬名世界。
在李世民统治期间,政治清明,轻摇赋税,休养生息,其所创盛世也影响至今,实为留名青史的好皇帝。
《贞观政要》所记载的太宗皇帝和大臣之间通篇围绕为君之道,从君道、政体、任贤、纳谏、择官、仁义、公平、俭约、儒学、务农、刑法、赦令、兴亡等方向针对为君、为国讲述了李世民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奉行俭约,从隋朝的民生凋敝到现在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开创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此书所载不论虚实真假,其中承载的真理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今的中国在国际上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还远远不及唐朝时的万国来朝,就让我们带着前人的智慧继续在复兴之路上前行,直到抵达终点。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