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的小心思,对功臣有必须的要求和约束,看不透的,下场不妙

李世民的小心思,对功臣有必须的要求和约束,看不透的,下场不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36 更新时间:2024/1/24 16:26:27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代皇帝中以厚待功臣闻名。

他当上皇帝后,跟着他东征西讨,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过功勋,及在贞观年间帮他挣回“天可汗”名头的功臣们,基本上都过得不错。

为了让功臣们安心,他还大肆跟功臣联姻,把好些个公主许给功臣之子,帮助他们安排好下一代,寄望都能荣华永享。

功臣们偶犯错误,李世民也能笑而赦过,不当回事。

但如果觉得李世民能无限度的容忍功臣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那就错了。

李世民善待功臣也是有条件的,他毕竟是皇帝,要考虑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君臣和谐。

他也有小心思,对功臣们,他实际上是有必须的要求和约束的。

主要有两项,其一,不能居功自傲。其二,要对李世民坦荡无私。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说这两件事。

李世民的亲信功臣中,因居功自傲被其严厉批评和警告的,最典型的就是尉迟敬德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举办宴席招待群臣。

尉迟敬德在席间因对自己的座次不满,悍然殴打在一旁本来是劝和的宗室、任城王李道宗,将其打伤。

其实,殴打李道宗不是什么大事,哪怕其人是宗室王爷,功臣们要是跟宗室王爷们和和睦睦,李世民才会真头疼。

李世民对自己麾下的这些武将出身的功臣们的秉性也清楚,跟人斗口要是不动手,才奇了怪哉。

但这事可以私下去解决,私下去闹,而当着李世民的面,还是在李世民主持宴席时的面,就是跋扈,就是居功自傲。

当着李世民的面就敢这么干,要是李世民哪天不在了,谁能制得住尉迟敬德?

于是,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发出了比较严厉的警告。

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在事情发生后,当即就以汉高祖刘邦杀功臣为例对尉迟敬德表示:我想保全功臣,但你不能太过分。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记载:

谓敬德曰:“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受到警告后,尉迟敬德才悔悟,从此有所收敛,最后得以善终。

再说说功臣要对李世民的坦荡无私,在这上面栽跟头的功臣有不少。

比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唯二被李世民杀掉的侯君集和张亮,都在这个问题上出过事,张亮甚至因此直接丢掉性命。

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军灭了高昌国,立下大功,但其回朝后,马上就被弹劾,然后被下狱治罪。

原因是,他在没有禀告李世民的情况下,擅自将无罪之人发配,以及擅自占有高昌国的宝物。

《旧唐书·侯君集传》中记载:

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

这两件事同样不是什么大事,发配无罪人,自然是公报私仇,如果不是什么对朝廷有特别大作用的人,即使闹起来,李世民估计也会略偏向侯君集。

占有宝物,无非是贪财,对于李世民来说,他巴不得功臣们都贪财,不独是李世民,只要是皇帝,大概都会这么想。

侯君集率军远涉域外,不但有苦劳,还有灭国的大功劳,发点财算什么?

但他犯的忌讳是“曾未奏请”,瞒着李世民干,对皇帝不够坦荡无私,这才让李世民恼火,有人一举报,就马上将侯君集下狱,要治治他。

好在李世民也只是想警告侯君集一番,没想把他怎么样,在岑文本替侯君集求情后,就把他放了。

反而是侯君集自己想不开,觉得受了委屈,没想透李世民的深意,后来因怨恨,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事件,落得身死的下场。

显然,侯君集没有尉迟敬德聪明,敏感度不够。

再来说说张亮,他死得比较冤。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有人举报张亮私养义子五百,试图谋反。

结果,在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张亮有谋反意图的情况下,李世民就认定“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马上把张亮杀了。

这五百人也算是张亮的部曲和家丁,在当时,这并不算是犯罪。

根据唐朝的律法规定,贵族、高官家中,是允许有部曲、私兵存在的,谁家没几十或几百个看家护院的打手?

很多贵族家中的私兵数量,绝对不会比五百人少。

唐朝连很多种类的武器,如刀、剑、橹、弓、箭等,都允许民间持有,何况贵族、高官家庭了。

所以,有私兵,有武器,在当时都不算大罪,是合法的。

或者按照朝廷规定,张亮的级别不够五百人护卫,有所超出,也构不成死罪。

何况,张亮还是凌烟阁功臣,当时他的画像都挂进去了,凌烟阁功臣榜是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选定的。

对一个已经进了凌烟阁的功臣毫不留情,在李世民身上是很少出现的。

原因还是张亮对李世民不够坦荡无私,很明显,张亮这五百人没有到朝廷报备,没有向李世民报备。

所以李世民才会诧异:“畜养此辈,将何为也?”

李世民杀张亮,就是气他对自己有所隐瞒,而且李世民是怒火攻心,当时昏头了,在盛怒之下,没详细思考就做出了决定。

因为张亮死后,他转头就后悔了,《旧唐书·张亮传》中记载:

太宗曰:“……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虽不即从,至今追悔。”

最后说说魏征,这是曾被李世民高度赞誉的功臣,排位高居凌烟阁榜单第四,还是以非李世民嫡系臣子的身份排上去的。

他生前没出事,死后却把李世民惹毛了。

原因是魏征活着时,把自己对李世民的一些劝谏的情况写成文字,拿给负责修史书的褚遂良看,希望褚遂良能如实记录进史书。

于是,李世民怒了,不但砸了魏征的墓碑,还取消了其子跟公主的婚事。

《旧唐书·魏征传》中记载: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

这事怎么说呢?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魏征找褚遂良,希望他能记录自己给李世民的谏言,目的是为了青史留名,这是他个人的欲望,无可厚非。

如果李世民知道,未必不会支持,后来流传于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不就是李靖跟李世民的对话录,能流传并出版,不就是因为李世民允许?

即使魏征的谏言中,负面的言论有一些,以李世民的胸襟,只要不是质疑他皇位的正当性,不去谈他杀兄逼父的事情,未必就不会允许记录。

李世民被惹毛的原因同样是责怪魏征对自己不够坦荡无私,有什么事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

以上侯君集、张亮、魏征都是功臣对李世民不够坦荡无私的反面例子。

说个正面一点的。

房玄龄,贞观年间为相长达二十年的凌烟阁功臣,他对于皇帝的小心思就看得非常明白。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房玄龄留守长安,处理朝政并辅佐、教导太子。

李世民临行前,曾交代房玄龄:“得以便宜从事,不复奏请。”

后来,突然有个人来找房玄龄,声称要状告他,房玄龄一听,什么也不问,直接把这人送到军前,直接交给李世民处理。

李世民也干脆,人送到跟前后,问清他是要告房玄龄,马上也不多问具体缘由,直接把这人杀了。

然后,李世民写信责怪房玄龄,给了便宜行事的权限,却不照令执行。

李世民真是责怪房玄龄?他心里高兴得很,房玄龄对他够坦荡,他对房玄龄就信任,双方心里都门清,房玄龄真要自己处理这事,才会出大事。

再比如李靖,有史料记载说,他晚年隐居家中,但家中大门时时大开,哪怕睡觉也不关门,谁去找他谈事情,外面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李靖也是在向李世民表现出自己的坦荡无私,于是,贞观朝最能功高震主的他,晚年安然无忧。

从以上的一些事例可以看到,在以善待功臣闻名的李世民麾下,也并非高枕无忧。

李世民同样有忌讳,看得清楚的,都能安然度过,看不透的,就只能倒霉了。

好在,在贞观时期,大多数功臣们都还算聪明,哪怕是尉迟敬德这样的大老粗,也足够机灵,真正看不透的,也就侯君集、张亮等少数几人罢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史上唯一一个愿意为李世民殉情的女神童,死时24岁,获封桂花女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徐惠是唐太宗众多妃嫔中最有才华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心甘情愿为他殉情的女人!据说徐惠五个月大便能说话,四岁就能背诵《论语》、《毛诗》,八岁就能作文章。《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就是她在八岁时所作之诗。当时徐惠之父徐孝德想考考她的才情,便出了一题,让她用《

  • 看了《唐朝奇事》才明白,路凌风不过是太子对付公主的一把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卢凌风,唐朝奇事完整版,唐朝好男人和公主约会

    陆凌风出生在范阳陆家。范阳禄家族是一个坚定的离皇党。他们一直反对武则天为帝,更何况还不如武则天的太平公主。在这样微妙的教导下,无论王子做什么,路凌风都不会加入公主的行列。太子对此很清楚,只是之前的陆凌风不值得太子使用。在洛阳,太子再次见到了陆凌风,他的浮躁已经一扫而光。所以太子也不介意再赢他一次。王

  • 这应该是《唐朝诡事录》八个案件中最诡异、最震撼的一个案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十大未解悬案,唐朝的诡异案件,唐朝诡事录哪个最吓人

    《长安红茶》、《石桥图》、《众生堂》、《黄梅杀》、《甘棠驿怪谈》、《鼍神》、《人面花》和《参天楼》八个案子。其中看剧途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当属《甘棠驿怪谈》。甘棠驿的案子并不复杂,却充满了阴森诡异的气氛。作为《唐朝诡事录》中篇幅较短的甘棠驿一案,三胞胎的设定,配角演员一人分饰三角,分别演绎了自小作恶的刘

  • 再刷《神探狄仁杰》:狄仁杰和包拯对凶手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狄仁杰和包拯对待凶手谁有人情味,狄仁杰 包拯,狄仁杰和包拯关系怎么样

    本文仅从影视作品的角度分析,与历史无关,不喜勿喷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和《少年包青天》都是经典都陪伴了无数观众的童年但是二者对凶手的态度却大不相同狄仁杰重情义因为对李家王朝怀有感恩之心悲悯虎敬晖颠沛流离的一生而在得知虎敬晖是凶手后,没有就地正法而是将其放走如果换了包拯就不一样包拯更注重明正典型、刚正不

  • 袁崇焕给魏忠贤修祠堂,这才免于一死,为何到了崇祯手里又被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袁崇焕后悔杀魏忠贤,袁崇焕是被魏忠贤害死的吗,魏忠贤袁崇焕不死明朝会灭亡吗

    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事情,因为苦读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做了官,其实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可是他倒好,不仅不想过好日子,反倒是要去边疆吃苦。在边疆的一般都是习武之人,他们过惯了那样的生活,所以一切艰苦的条件都无所谓,可是读书人去了那里可不一样。所以大家都不太看好袁崇焕这一举动,只有一个人是比较欣赏的,那

  • 16岁小伙代父受死,却令朱元璋刮目相看,终因祸得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据《明史列传》记载:16岁小伙代父受死,却令朱元璋刮目相看,终因祸得福!周琬,江宁人。洪武时,父为滁州牧,坐罪论死。琬年十六,叩阍请代。帝疑受人教,命斩之,琬颜色不变。帝异之,命宥父死,谪戍边。琬复请曰:“戍与斩,均死尔。父死,子安用生为,顾就死以赎父戍。”帝复怒,命缚赴市曹,琬色甚喜。帝察其诚,即

  • 如果以唐太宗为范本按百分制计算,那么明朝的皇帝们能得多少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21位皇帝关系图,唐太宗皇帝,明朝皇帝个人能力排名

    那么明朝十六帝如果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范本以百分制来评每位帝王能得多少分呢?明太祖朱元璋学是个积极要求上进的人,而且其本人领导能力极其出色,所以他才有可能从一名身无分文的乞丐白手起家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本人自豪的说过:“吾本淮右一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起点比李世民低,成就不次于李世民,可得110

  • 朱元璋的政策悖论,有能力的没资格享受,有资格的却没能力消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蓝玉为朱元璋血守洪都100天,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大明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暴露

    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接手的是元朝几十年动乱之下早已千疮百孔的国家,因此,他在休养生息方面也是下了极大的力气,鼓励开荒、轻薄赋、兴修水利……很快就扭转了当时举国萧条的局面,生产力很快得到复苏,民心逐渐稳定、百姓逐渐富足、国家逐渐富强,一切都蒸蒸日上。而这一切,都与他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

  • 一贯“善谋”的宁王是如何被朱棣拉入靖难旋涡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为什么不杀宁王,宁王朱权手握朵颜三卫起兵靖难,宁王和朱棣合兵后的实力

    但凡事都有例外,之所以要在上面特别强调“通常”二字,是因为朱元璋有九个儿子是不受上面的数字限制的,他们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这九个藩王的共同特点是:封地都在北方,都肩负守护北方边界的重任,因此,他们都具有极强的军事实力,这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但公认打仗最猛

  • 此人仅凭一句话,得朱棣赏识,被委以重任,历经四朝屹立不倒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的老婆一览表,朱棣和朱允炆,山河月明朱标拿鞭子抽朱棣

    “三杨”分别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他们各有所长,其中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三人优势互补,齐心协力,逐渐形成了政治上的黄金搭档——“三杨”组合,在他们的尽心辅佐之下,仁宗、宣宗两代皇帝终得开创足以与唐代贞观之治相媲美的盛世——仁宣之治。而三人虽然生在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