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这就是朱元璋出生时候的情形,朱元璋的父母就是一个贫苦的老百姓,朱元璋当过和尚,乞丐,曾亲眼看到过自己的哥哥和父母离开了人世,自己连料理他们后事都没有能力。少年时期的痛苦深深地刻印在朱元璋的心中,朱元璋树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同样他的少年时光也是不能碰的伤疤,他极力掩饰着这段痛苦岁月,从不愿意再次回想。朱元璋登基为帝后,他掌握了至高的权力,开始践行自己的理想,制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明朝国力开始恢复,渐渐走向了强大。
朱元璋发展了农桑业后,开始大力提拔人才,让帝国的统治走向了正轨。就在这时一个书生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就是周衡。公元1380年,这个书生考中了进士,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周衡一鸣惊人,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被封为正三品的右正言。
此后,周衡在一些国家大事上,向朱元璋进言,他的建议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采纳。周衡以为自己即将成为明朝的“魏征”,可惜朱元璋不是明朝的“唐太宗”,周衡太高看自己了,他触了朱元璋的逆鳞,揭了朱元璋的伤疤。
不久后,朱元璋为了安抚江南百姓,下达了“大赦江南”的命令,减免了江南百姓的赋税,也是为了笼络江南百姓,让陈友谅残余势力再也无法死灰复燃。但是,这个政策实行不久后,朱元璋收到来自北方士族的压力,北方士族认为不公平,为了保持南北方的平衡,朱元璋无奈放弃了这个政策,南方又开始征税。周衡得知这个情况后,给朱元璋上书,说:“陛下,您下达的命令不能言而无信,您是农民出身,一定要为农民们考虑呀。”
周衡的奏折,不仅当众贬低了朱元璋的出身,还让朱元璋想起了少年时痛苦的回忆,在《明史》中,记载了朱元璋少年时期的经历: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
朱元璋的农民出身被翻了出来,少年时的伤疤被揭起来,周衡给他的伤口上再次撒了盐。因为这件事,朱元璋再也不待见周衡了,渐渐疏远了周衡。而周衡还是把自己当成了“魏征”,不断针对“江南减免赋税”的事情上书,朱元璋因此动了杀他的念头。
这一年周衡要回家探亲,向朱元璋请了六天假,朱元璋早就烦了周衡每天在耳边唠唠叨叨,于是高兴的批准了周衡的假期。周衡返回家乡后,呆了两天,但是在回京的途中,遭遇大雨,道路阻断,拖延了回京时间,到第七天才回到京中。
朱元璋看到晚归一天的周衡,想起当初他一遍遍提及自己农民的出身,掀起自己的伤疤,提起自己少年时的痛苦回忆。朱元璋再也无法忍受周衡的存在,他要杀了周衡。周衡回来后第一次上朝,朱元璋就怒斥了晚归的周衡,说他“欺君罔上,目无君父”,判处周衡死刑,枭首示众。
周衡之死,是因为他高估了自己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高估了朱元璋的耐心,他一遍遍地揭开朱元璋的伤疤,在上面撒盐,朱元璋一看到周衡,就认为他在嘲笑自己。周衡不懂说话的艺术,把朱元璋称为农民的儿子,刻意贬低皇帝,他的命运早就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