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唯一一次大哭,诸葛亮听后悲叹十字,道出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

刘备唯一一次大哭,诸葛亮听后悲叹十字,道出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441 更新时间:2024/2/7 21:57:17

实际上,如果抛开《三国演义》中塑造的那个世人熟知的刘备不谈,在正史《三国志》中,刘备并不是这样的形象。或者吴宇森的《赤壁》中,演员尤勇扮演的刘备在行为和形象上更接近于正史。

作为一个有魄力,有恒心,刚毅决断的三国人物,正史中的刘备确实哭过几次,但是能够称得上大哭的,可能只有一次,就是在他的主要谋士法正病亡的时候

法正去世,刘备累日啼哭

《三国志·蜀书七》记载,法正“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大致的意思是,法正四十五岁死去的时候,刘备连续好几天涕泪横流

涕泪横流,一般的理解就是大哭了,而且还大哭了好几天。这个法正,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让先主痛心至此呢?

同为谋士,庞统在雒县战死,“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大致意思是提到庞统的时候会哭。把兄弟张飞死的时候,刘备“曰,‘噫!飞死矣。’”大致意思是“哎呀,张飞死啦!”

从刘备在闻知法正、庞统、张飞死讯时态度的差异可以看出,法正在刘备的心目中确实是有很高地位的。

有人会说,这可能是陈寿一时的写法吧。不然,古人行文,遣词用句是非常严谨的,做史尤其如此。三种不同的写法,其实就是表明了刘备的三种不同态度。

按照《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在刘备攻取成都,自领益州牧后,“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可见,在当时,刘备以下,法正的地位是仅次于诸葛亮的,是谋士之主

有人会说,谋士之主不应该是诸葛亮吗?不然,在蜀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初期,诸葛亮主要从事内政工作,稳定民心,提供后勤保障才是他的工作重点。

法正的才能,则体现军事方面,他的“谋”是为军之谋。自帮助刘备谋取西川后,就随刘备在汉中方向作战,出谋划策,多立战功。曹魏阵营的征西将军夏侯渊,就是死于法正之手。

曹操收服张鲁后,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带领张郃镇守汉中。法正认为,以夏侯渊和张郃的能力,是不足以守住汉中的。如果现在带兵讨伐,必然可以将汉中收入囊下。

刘备非常赞同法正的意见,于是带兵攻入汉中,开了汉中之战的序幕。作为“谋主”,法正随军同行。

阳平一战中,法正采取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策略,引诱夏侯渊将部分兵力调至张郃的战场,使夏侯渊的兵力变得薄弱。然后,派遣黄忠领军大破曹魏,斩杀夏侯渊

曹操得知夏侯渊战死,说道:“我向来知道,刘备是没有这个能力(获得阳平胜利)的,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教他。”而 “教他”的这个人,就是法正。

首次从军出征,就斩了夏侯渊这样的曹魏宗室将领,法正的功劳不可谓不大。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刘备自立汉中王,拜法正做尚书令、护军将军。但是,不久之后,法正就因病离世。

于是,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刘备累日流涕的情节。

刘备缘何累日痛哭法正

有人会说,法正不就打了一仗嘛,能显示他多少军事才能呢?值得刘备为他这样哭泣吗?

不然,《三国志》并不会将法正的言行全部记录下来。法正死时,已追随刘备超过十年。鄙人猜想,在这十年的相处中。刘备一定对法正的能力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才会在法正死后痛哭不已

此外,刘备如此伤心,应该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刘备的人事规划中,诸葛亮应该是治理内政的第一人选。而庞统、法正等则可以随军行动,为刘备出谋划策,攻城夺地。

这样文武搭配,内外协同,能够保证蜀地资源对战争提供最大支持,使得刘备可以心无旁骛的专注于蜀汉北境的作战行动。

不幸的是,前有庞统战死,后有法正病逝。两个多谋多智之人先后离开刘备。至此,刘备身边可以为之出谋划策的高级人才,就只有诸葛亮了

而诸葛亮的才能,则更倾向于内政的治理,在军事上起到了作用,可能并不如庞统和法正。这也是让刘备如此痛心的原因之一。

法正的离世,恰好赶上了关羽被杀,荆州失守。这一系列重大的突发事件,让隐忍多年,刚刚建立基业的刘备,失去了往日的谨慎。怒火攻心之下,刘备坚持要与孙吴交恶。

而此时,坐镇益州的诸葛亮难以脱身。刘备身边缺乏顶级的谋士辅佐。结果是,酷暑中扎下七百里连营,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如此结局,也实属正常了。

失败之后。刘备重又恢复冷静。在临终之前,刘备将大事托付给诸葛亮。等于默认了自己的失败,重新认同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

大事已毕,刘备离世,到地下找他的“谋主”法正,去复盘夷陵之战。烂摊子,则丢给了“股肱”诸葛亮。

谋主身份之外的法正

有人会说,看起来,这个法正确实是一个出色的人物啊。

不然!法正的“出色”只在其军事谋略方面,他在做人上,还是有不少被人诟病的地方。

刘备入蜀后,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派他和诸葛亮等人共同制定治理蜀地的各项规章制度。法正认为,应该采用刘邦入关中后约法三章的简明之法,放松对蜀地官、民的约束

这一建议,由刘璋旧臣法正提出,难免有讨好蜀地臣民的嫌疑。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蜀地并不稳固,法纪不严,则难以保证刘备集团在蜀地的统治地位

因此,诸葛亮在《答法正书》中对严刑治蜀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委婉地驳回了法正的建议。

这一点,还可以用政见上的分歧加以解释,再来看看大权在握后法正的表现吧。

法正当时掌握着蜀郡的行政大权,作为蜀郡的最高长官,同时也是刘备的主要参谋人员,法正对于那些旧日曾经得罪过他的人——即使仅仅是很小的顶撞——都会加以报复

甚至,法正还利用自己的职权,擅自杀死了几个罪过他的人。同时,法正还经常作威作福,将他人不放在眼里。

对于这些问题,有人曾上报给诸葛亮,请求他加以制衡。但是,其时法正锋芒正盛,以诸葛亮的高位、德能,也不能轻易挫其气焰,只能不加过问

所以,你看,法正其人,绝对不是一个德能兼备的人物。刘备重用法正,看中的是他的能。至于他的“德”,刘备想来也是知晓,但是,非常之时驭人取其长,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好在,法正虽然和诸葛亮政见不合,人品上也难说高风亮节,但是他能以大局为重,与诸葛亮配合的还是非常紧密的。因此,也保证了刘备入蜀初期局面的稳定

各路人物对于法正的评价,基本上比较正面。曹操虽然称法正为“奸雄”,但也慨叹不能收法正于麾下。诸葛亮认为,有法正在刘备身边,刘备就可以大展宏图,不再受制于人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七》结尾,将法正和曹操帐下的郭嘉程昱相提并论,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了。

当然,儒家学说经朱熹做注后,愈加推崇君臣大义。因此在宋朝以后,多有人将法正看做大德有亏,是卖主求荣之人

需要正确看待的是,三国时期和历史上春秋战国比较类似,文臣武将择明主而事的情况非常普遍,只要不是做得太过分,也不会被当时的人唾弃

曹魏挟汉献帝之名,代表中原士族号令天下;刘备凭血脉自认正统,为荆襄,巴蜀士族张目;孙吴则代表江南士族,随时势选择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士族才是那个时代的幕后统治力量,他们的势力才真正左右着政局的变化。法正一族,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刘备,为之效力,在当时是在正常不过的做法了。

结语

孙权击杀关羽,夺取荆州南部后,刘备不顾众人劝阻,一意孤行,出兵与东吴交战。在夷陵被东吴将军陆逊火烧连营,一败涂地。十年积攒的军事力量损失大半。

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后,长叹一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大致的意思就是,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应该能够制止刘备的冲动行为。

诸葛亮还说:就算刘备坚持要和孙吴作战,有法正辅佐的话,也应该不会像今天这样惨败。

刘备伐吴的这一次失败,使蜀汉政权的文武精英受到极大损失,蜀汉的整体实力断崖式下降。其后,诸葛亮费尽心力,也没能恢复“跨有荆、益”两州的有力局面。

此后的蜀汉只能偏安西南,向东向北受地势所阻难以扩大范围,终于二世亡国,此为后话。

更多文章

  • 不是关羽张飞也不是魏延李严:不服诸葛亮的三位大臣,为何都没活到刘备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刘备集团,诸葛亮一开始的军衔虽然不高,只是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但他“署左将军府事”,就是代理刘备行使权力,几乎所有人都要给他面子。真正不服诸葛亮的,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关羽、张飞、魏延、李严,而是另外三个人,只有这三个人,曾想过或有可能取代诸葛亮的位置。关羽是对士大夫不太感冒,但是对诸葛亮却十分佩

  • 为何说宁可得罪关羽张飞,也别招惹马超?他的手段刘备曹操也难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云张飞马超顶级战法,张飞大战马超完整版,张飞和马超

    而提到关羽、张飞呢?相信只有极少数人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大名,然而在三国武将潜规则之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叫:“宁可得罪关羽、张飞,也不要去招惹马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舆论呢?关羽、张飞真的可以随便得罪吗?答案是要看情况,总之相比马超起来,关羽、张飞算是好说话的。关羽张飞真的好说话吗?到底能不能得罪?首先来

  •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真实原因让人汗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丕为什么没杀曹植,曹丕最后杀掉曹植了吗,酒后春风一度甄宓误把曹丕当曹植

    曹丕与曹植的争储之战曹操有四个嫡子,都是卞夫人所生,其中曹熊最小,也死得最早,所以实际上只有三个嫡子可供曹操选择,立为他魏王爵位的继承人。网络上很多人曹操中意曹冲,但曹冲虽然聪明,却是庶子,被选中的可能性并不大。曹操对儿子们都很好,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造诣很高,和曹操并称“三曹”,给现在的学生们留下了

  • 蜀汉的一员大将,深受诸葛亮器重,挡住曹魏十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兵力,诸葛亮北伐时曹魏和蜀汉对比,诸葛亮当年多少次北伐曹魏

    一具体来说,王平出自益州巴西郡,巴西郡的北面就是汉中郡。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平定了汉中之地。同年,曹操回到中原后,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二者多次袭扰益州巴西郡,并将王平等人迁移到洛阳地区。在此基础上,王平被曹操任命为代理校尉。东汉末年,校尉的名号开始多见,如典军校尉(曹操)、折冲校尉(袁

  • 三国志11六王之乱:刘备单挑曹孙吕袁和两宗亲,洛阳面临至暗时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个假想章节里,刘备进入洛阳朝觐天子,并带着蜀汉的主力部将驻扎在了城中。不过此时距离匡扶汉室还差得老远,因为曹操、孙坚、刘表、刘焉、吕布、袁绍这六大军阀全部自立为王,而且他们在开局阶段还是亲密的同盟关系。六家的共同打击目标,就是缩在洛阳城里的刘备和汉献帝。面对来自六合八荒的围攻,刘备他们能够杀出重

  •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他明明四恶俱全,为何被写成三国头号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中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原句,不忠不仁不义指哪三方面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三国时期乱世群雄之中,有许多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也有不少不忠不孝之鼠辈,但占据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四恶之人,唯有此人,而后世却将其美化成为了三国英雄,这是为何? 不忠不孝 占据这四项罪名的人,就是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蜀国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马超少年时期便骁勇善战,其父马腾与西北军头领

  • 对唐朝最忠诚的藩属国,自称汉朝名将的后代,曾不远万里来华认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唐朝大力开疆拓土,极盛时版图将近1300万平方公里。在此期间,唐朝无疑是亚洲的头号霸主,东亚、东南亚、中亚甚至南亚、西亚很多国家都向它称臣,真可谓“君临天下,万邦来朝”。在大大小小的藩属国中,对唐朝最忠诚的莫过于中亚国家黠戛斯,而它又自称是汉朝名将的后代,曾不远万里来华认亲。这

  • 袁绍发布檄文,称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时表现极差,事实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袁绍讨伐曹操檄文,袁绍vs曹操,曹操战袁绍完整版

    ▲官渡之战示意图▲讨伐曹操的檄文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爆发,出身显赫、四世三公的袁绍背靠青、幽、并、冀四州之地,指挥10万大军南渡黄河,向自己昔日的“发小”曹操扑来。此前,袁绍专门请自己的“笔杆子”陈琳写了一篇讨伐檄文,尽管官渡之战最后袁绍惨败,地盘也损失殆尽,但这篇

  • 他笑谈渴饮匈奴血,几百人击退2万匈奴剩13人,遭诬陷遗憾未战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抗击匈奴的8位名将,十五年威震匈奴的名将,因作战凶猛而威震匈奴的人是谁

    西域统一仅半年后,北匈奴于75年2月乘汉明帝病重、汉军班师之际发兵2万攻打车师国,耿恭向中央王朝求救无果后从仅有几百人的本部中抽调300武士前往救援,结果全军覆没。北匈奴杀害车师国国王后联同车师降兵气势汹汹直逼金满城,由此拉开了西域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守城战序幕。面对人数20倍于己的匈奴,耿恭毫不气馁,

  • 汉武帝送给士兵十车肉,霍去病宁愿坏掉也不吃,26年后才知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奖励霍去病,汉武帝赏赐霍去病的东西,汉武帝赏赐霍去病大量酒肉

    王昌龄的这首七言绝句中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当时以及后世保家卫国,戍守边疆的卫青、杨广、霍去病等一代名将,对他们表达了极高的赞扬。于2015年2月19日上映的电影《天将雄狮》,由成龙主演,虚构的就是霍去病的后人霍安在管理西域都护府时于古代罗马远征军之间的事情,这部电影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其中描述了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