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子孙到各地重镇当藩王,同时赋予了他们强大的军权,指挥权在国公勋臣之上,尤其是北方的燕王、宁王、晋王、代王,他们还负责对蒙古的北部边防,更是每人拥兵数万。朱元璋设想的非常好,当中央朝廷一旦出现危机时,皇帝密诏诸王,各位藩王就可以从全国各地起兵勤王,因为这些都是血缘亲族,到时一定会为了自己家的江山尽力。
朱元璋以为自己为帝国的长治久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坚实基础,于是心满意足地龙驭宾天了。确实,他的儿子们不会造他的反,也不会造他们大哥太子朱标的反。但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太子朱标死在了自己前面,继位的是皇太孙朱允文。面对年幼朱允炆,这些叔王们又有多少敬畏呢?朱元璋没意识到这些,但这些叔王的阴影却无时无刻不笼罩在新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头上,因此朱允炆一旦登基,立刻就把削藩当成了头等大事。
建文帝登基后的一年里,就先后废掉了五位叔王,期间还发生了湘王举家自焚的惨案。一时之间,藩王中人心惶惶,都担心自己步湘王后尘。而作为藩王之首的燕王朱棣,更是明白自己一定是建文帝最想铲除的对象,所以他没有束手待毙,而是广纳兵马,最终打起了“奉天靖难”的大旗,以朱元璋原来设想中的藩王可以起兵“清君侧”为理由,正式起兵造反了。朱元璋设计的藩王制度,在自己死后仅仅一年就宣告失败,不但没有带来江山永固,反而是藩王起兵引起内战。最终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赢到了最后,建文帝自焚,朱棣登上皇位,也就是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以藩王身份起兵夺取皇位,自然深刻的认识到了藩王对中央皇权的威胁。他比父亲朱元璋强的就是,他知道自己活着没有藩王敢造反,可自己死了以后,怎么保证自己的儿子、孙子的皇位不被别人抢走呢?所以削藩也成了朱棣的问题。
但由于有建文帝失败让江山易主的前车之鉴,朱棣并没有着急。他先释放了之前被废的四位藩王(湘王全家自焚绝嗣),恢复了他们的王位,还大肆封赏,一副维护藩王利益的形象,赢得了兄弟们的支持。同时,他改封藩王的封地,把他们从军事重镇改封到山清水秀但是地理位置不那么关键的地方,藩王们也乐于离开苦寒的北方去江南享福,这也就削弱了藩王手中的兵权,解除了军事威胁。
面对跋扈不法的藩王,朱棣也没有向建文帝那样急匆匆的削藩,废为庶人,反而是不停地赐书劝诫,直到三次赐书依然毫无改观后,才下诏罪责,让大臣和藩王都觉得朱棣已经仁至义尽了,再不处理就是放纵了。朱棣正是凭借这种政治手段,逐步削弱了各位藩王的实力,而俯首听命、安分守法的藩王,朱棣只是减少他们的护卫,而让他们继续在地方当“土皇帝”,坐享荣华富贵。至此,永乐大帝成功地解决了朱元璋遗留下来的藩王问题。明朝连续两代皇帝都推行削藩,建文帝让江山易主,而永乐大帝手到擒来,不能不说是格局手段的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