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作为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民族,契丹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他们的后裔又今在何处呢?
耶律阿保机,改变契丹命运的男人
契丹最早属于东胡中的一支,即鲜卑宇文部的一个别部。
唐朝的前中期,是契丹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根据《旧唐书》记载:
契丹最大的部族是大贺氏;有丁壮43000人,分为八个部族;在平时生活生产、狩猎游牧时,各自以“部”为战,一旦要打仗了,则“八部同行”。
这个以大贺氏部族为核心的契丹联盟,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安史之乱,大贺氏被瓦解,各部族也分崩离析,他们长期遭受着强邻的压迫。
在这样的情况下,契丹人急需一位领袖,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后来,这个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耶律阿保机。
阿保机出生在契丹迭剌部的一个显赫家族。长大后的阿保机身长九尺,体格健壮,骑射、格斗水平在契丹族内数一数二。相传,阿保机能挽三百斤的大弓,如那满月一般。
更难得的是,他的才智也过人,所以,在901年冬,极具英雄特质的阿保机,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迭剌部的夷离堇(相当于军事首长)。
接下来的几年内,阿保机统率部落,专事征伐,大破室韦、于厥、河东及女真等,俘获大量人口与财物,契丹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契丹军队以骑兵为主,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堪称“陆战之王”,而且,契丹人向来剽悍尚武,可谓亦民亦兵,再加上智勇双全的阿保机担任总指挥,契丹大军的实力可想而知。
906年12月,又是一年冬天,这一年,“可汗”(游牧民族首领称号)痕德堇去世了。次年正月,立下汗马功劳的阿保机,被八部推选为首领,在众人的拥护下,正式成为新一任的契丹可汗。
契丹的君权制度与中原王朝不同。我们知道,中原是终身制和世袭制——在皇帝驾崩或禅让之前,不得更换最高统治者,如果发生了驾崩/禅让,那么继承人原则上是皇帝的嫡长子。
游牧民族则不一样了,下一任可汗需要通过各部选举产生,并且,每三年就要改选一次。
这样的制度,在那个战乱年代,似乎不太可行,阿保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看来,如果不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那么契丹人的所有胜利,都只是暂时的。
于是,阿保机做出了一生中最大的一个决定,也是改变历史的决定——废除可汗旧制中的世选制,改为世袭制,并效仿中原,登基称帝,定国号“契丹”。
耶律德光,问鼎中原的男人
在耶律阿保机病逝后,他的儿子耶律德光,成为了契丹国第二任皇帝。
要说阿保机生前最大的梦想,就是问鼎中原,而他的儿子德光,果真为他实现了这个梦想,这还得感谢一位叫石敬瑭的人,但石敬瑭也成了后来北宋皇帝最恨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还得从德光当时所处的局势说起。
那时候的中原,已陷入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大唐虽早已被朱温所灭,但仍有李存勖等人苟延残喘,建立“后唐”。
936年,后唐发生内乱,河东的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契丹人出兵相助。
最终,他们联手灭了后唐,石敬瑭则建立后晋,做了皇帝。
但好景不长,6年后,契丹扶持的这位“儿皇帝”就因忧郁成疾,病逝于汴梁。石重贵继位。
石重贵尽管能力一般,但很爷们,他受不了对契丹人卑躬屈膝,决定与之开战,群臣们对此也没意见。
耶律德光得知后,大怒,兴兵南下。
其实,后晋的群臣与石重贵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后晋政权体系中,中央与地方并无太多联系,各个节度使在地方上都是“土皇帝”,所以,他们虽认同对契丹卑微很丢脸,但那是丢他石重贵的脸,不是他们的。
正是这种心态上的差距,导致了石重贵的失败,以至于后来一些后晋大臣们不想打了,居然做起了带路党,引导契丹军冲破防线,顺利杀到开封城下。
石重贵无奈,只得投降,沦为了阶下囚。
947年,得意洋洋的耶律德光在中原称帝,将原来的国号“契丹”,改为“大辽”。
这无疑是契丹族的高光时刻,但仍是昙花一现。
以前,对于后勤补给问题,契丹军一直采用“打草谷”的办法——让士兵通过抢掠,自行解决。
进入中原后,他们更放肆了,到处搜刮百姓钱财。耶律德光也没有及时派节度使去治理,导致中原乱成一团。
后来,大家终于忍无可忍,于是,百姓们群起反抗,后晋旧将们起兵响应,他们杀死契丹官吏,围击契丹将领,攻破州县城。
耶律德光感觉情形已经失控,决定逃回草原,更糟糕的是,在返回途中,可能是对中原水土不服,德光又得了重病,到栾城的时候就病逝了。
幽云十六州,北宋永远的痛
1004年9月,大漠草原战马嘶鸣,20万契丹大军再一次直指中原。
此时的契丹,已立国88年,在耶律德光之后,辽国历经三位皇帝,来到了辽圣宗耶律隆绪时代。
这支大军的指挥者,实际上是他的母亲萧太后。
萧太后,本名萧绰,堪称“千古一女”——身为女子,其政治才能丝毫不逊于男子,而且还是军事家、改革家。
萧绰嫁给了辽朝第五代帝王——辽景宗耶律贤。可惜的是,辽景宗在位期间常患风病,三十多岁就病逝了。
景宗病逝时,儿子隆绪才12岁,萧太后奉遗诏摄政,从此,军国大事全由她做主。
而此时的中原大地,统治者已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早在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定都开封。
在统一国家的问题上,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平定南方割据势力,再从契丹手中收回幽云十六州,毕竟这里是传统汉地,若十六州没收回,就等于大一统没完成。
而且,从军事层面来说,十六州就如同悬在大宋头顶上的刀,随时可能掉落,因为契丹人在得到十六州后,使自己的疆域扩展到了长城沿线。
想当年,中原人造长城,就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结果石敬瑭的割让行为,等于把长城直接送人家了。这么一来,中原的士兵不得不在千里平原上,直接面对游牧民族骑兵的冲击。
所以,一直以来,十六州算是宋朝皇帝的心病。
赵匡胤就是第一个,976年,在未能收复的遗憾中,他便与世长辞了。
随后,赵匡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完成了南方的统一大业后,又挥师灭掉了太原的北汉政权,至此,混战半个多世纪的五代时期,终于结束。在胜利面前,有些飘飘然的宋太宗,决定一鼓作气收复十六州。
然而,契丹人可着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宋军受辽军三面包围,伤亡惨重,宋太宗本人更是被利箭射中,差点丧命。
宋太宗并未气馁,毕竟还有他们的无敌将军杨业在,7年后,宋军兵分三路,再度北伐契丹。
而这一次,宋太宗真的是被打怕了——宋军又败了,杨业还死了。
经过这两次失败,宋太宗集团产生了辽军不可战胜的认识,举国上下,谈“辽”色变。宋太宗也不打算北伐了,能守住就不错了。
如果说赵匡胤当初是带着遗憾长眠的,那么太宗赵匡义,除了遗憾,还有恐惧和担忧。
澶渊之盟,百年和平
太宗所担忧的事情,终于在他的继任者——宋真宗赵恒身上发生了。
这便是前面提到的——1004年9月,萧太后举倾国之兵,主动讨伐宋朝。
难道契丹人这是想灭掉大宋,称霸中原吗?
肯定不是,作为“千古一女”的萧太后,不会不知道当年耶律德光的教训,而她此战的目的,其实是“以战迫和”。
她明白,契丹贵族手握军权,若与北宋长期对抗,只会加强贵族的地位,如此一来,她和儿子的皇权将受到威胁。所以,要想变被动为主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战争迫使北宋议和。
当然,萧太后并不知道,北宋早就对他们怕得不行了,把方针也改成了“守内虚外”,即加强内部统治,对外全面防御,放弃主动北伐。
北宋人当然也不知道,原来萧太后此战之意不在“战”,在乎“和”也。
所以,当辽军兵临澶州城时,宋朝朝野强烈震动,因为澶州离北宋首都开封仅一百多公里。一些胆小的朝臣建议宋真宗,到金陵或成都躲避。
关键时刻,宰相寇准挺身而出,他大义凛然地对真宗说:“谁出这样的主意,可以先杀了!现在敌军入侵,正需要皇上亲临前线,激励士气,怎么能跑呢?”
在寇准的劝说和陪伴下,真宗鼓起勇气,向澶州南城进发。
就在这个时候,好消息传来——对面的萧挞凛死了!
契丹战将萧挞凛,有才略,通天文,之前那个无敌将军杨业,就是被他生擒的,所以他可谓辽军的精神支柱。
但萧挞凛有一个缺点——轻敌。他根本没把宋军放在眼里,他领着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可他并不知道,宋军最可怕的武器——床子弩正在恭候他的大驾。
床子弩,堪称当时杀伤力极强的一种武器,其射程可达1500米。
当萧挞凛进入有效射程后,宋军“狙击手”张环,精准地射中了萧挞凛的额头,当时他并没死,被契丹兵赶紧扶回大营,但在当天晚上就咽气了。
其实,床子弩的射程虽远,但准确度并不高。能够一箭命中萧挞凛,张环的技术固然高超,但也肯定需要绝佳的运气,只能说,真乃天意也。
辽军这边,随着精神支柱轰然倒下,他们的士气一落千丈,萧太后等人听闻后,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恰恰在这个时候,宋真宗在萧太后的哭声中,登上了澶州南城的台阶。
宋军见黄龙旗在城楼挥舞,知道圣上亲自来到了前线,瞬间群情激昂,高呼万岁。全军士气大涨,将辽军击退数十里。
然而,宋真宗却无心恋战,他并不想一举歼敌,说到底,还是怕。
萧太后也意识到:再这么对峙下去,辽军会被耗死的——他们好不容易来中原一趟,总不可能等到粮草没了,又回草原去取。
所以,必须赶紧议和,同时获得自己所需的经济利益,然后果断回去。
宋真宗这边也是这么想的,他希望抓住机会和谈,结束战争。
宋真宗从小生活在宫中,性格胆小怕事,缺乏决战的勇气。假如久经沙场的太宗多活个8年,也许,历史就要改写。
最终,经过几番交涉,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除了那些礼节性的条款外,最实际的一项就是——宋朝每年要给辽朝,银10万两、绢20万匹。
在盟约签订后的一百多年内,宋、辽之间再无任何战争。
有人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而言,是个屈辱和约,但根据相关资料和史料,10万两银、20万匹绢,对北宋并不会造成多大负担,契丹人有时也会回礼4、5万两的银子。况且,30万的绢和银,也仅占一次大仗军费的1%。
消失的契丹人
然而,澶渊之盟似乎让辽、宋两国没了危机意识,使他们都丢掉了血性,开始贪图享乐,沦为苟安之国。
辽国的最后两位皇帝,都是臭名昭著的昏君、暴君,不仅不理朝政,父子俩竟然还出奇一致地信了佞臣的话,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实在是荒唐至极。
辽国也在他们的治理下,内部矛盾重重。每次狩猎完,他们还会像使唤奴隶一样地,使唤其他民族的首领,让他们跳舞。
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忍无可忍,决定反抗。
女真契丹,大战在即。
万万没想到,此时,契丹竟然又起内讧了,有位大臣突然带兵跑回国都,拥立新皇,一时间,辽朝大军乱成一团……
辽军惨败后,女真开始强大,他们建立了金朝,宋、金又签订海上之盟,联手灭了契丹……
被灭国的契丹人,一部分与女真、汉族融合,一部分去了吉尔吉斯斯坦,这与耶律大石后来建立的西辽有关。但我们知道,强大的蒙古人最终统一了中国,也统一了多民族,因此也有契丹人融入了蒙古族。
那么,在现今的56个民族中,有没有一个民族,是血统较纯正的契丹后裔呢?
经过DNA序列比对,专家们确定,居住在东北边境的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代。
契丹,这个曾经光辉灿烂的民族,虽然短暂登上历史舞台,但他们的故事,将永世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