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千年前易水河畔,那个毅然决然的白衣身影慷慨激昂地吟唱之声,犹在人们耳边回荡,可勇士却早已命丧秦王乱剑之下。荆轲是武功何等高强的刺客,不像秦舞阳只是个害人犯。在经验和心理素质上荆轲自然也差不了,号称“天下第一勇士”。况且手里拿的匕首又是淬了巨毒的名剑徐夫人,见血封喉,只要划破一点点皮肤即可令人丧命。图穷匕见之时,荆轲与秦王近在咫尺,可以说,以荆轲之实力完全可以一招令秦王毙命,却因何失败断送了自己与刺秦大业?其中又有何隐情?
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的结论。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这样写道:“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在陶渊明看来,荆轲刺秦的失败是由于其剑术不佳所致。不但古人这样看,现代人也多持这种观点。
[var1]
影视剧也多拍成荆轲运气不佳,匕首刺入大殿柱子之上,秦王因而得以拔出佩剑还击,荆轲遂伤于长剑之下。司马迁《史记》关于荆轲刺秦的记载,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比较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他是这样记载的:荆轲徐徐展开地图,图穷匕见,荆轲右手抓住匕首,左手一把抓住转身要逃跑的秦王衣袖,就要刺杀,但在打斗中,秦王衣袖断了,因而得以逃脱绕着柱子跑,肋下七尺佩剑因为过长无法拔出。殿下大臣囿于上殿不能携带兵器的规定而干着急,士兵都在殿外,没有命令不敢进殿,所以秦王此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var1]
在这危急时刻,站在旁边的御医夏无且把随身携带的药囊砸向荆轲。正是这一举动救了秦王,殿下大臣喊“王负剑,王负剑!”提醒秦王拔出长剑。如梦方醒的秦王才缓过神来拔出了长剑。七尺长剑对七寸匕首,优劣立判。秦王一剑砍在荆轲腿上,荆轲跌倒,随即又中数剑之后倚柱大笑而大说,随后被赶来的武士乱剑伤害。
从司马迁的记载,我们知道是夏无且救了秦王一命,甚至秦王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说;“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还赏赐黄金二百两。
那么,问题来了,是荆轲武术不行,打不过秦王吗?原因自然不是。太子丹实施刺秦计划,先选田光为刺客,但田光以自己年事已高拒绝,而推荐了荆轲。“智深而勇沉”的田光所信赖和推荐的荆轲自然差不了,这一点太子丹自然知晓,樊於期也知道,否则不能义无反顾献上人头。他们都觉得此事必成。事情耽误就耽误在临时吓破胆的副手秦舞阳身上。如果当时秦王绕柱而跑时,有副手在一旁堵截,此事必成。但决定性原因却在于荆轲自身。因为荆轲想“活抓秦王”,挟持秦王回到燕国,从而既报答了太子丹,也保全了自己。正是这一失误,从而误了刺秦大业。试想,以荆轲之武功,图穷匕见之时,秦王必然大惊失色而愣住,荆轲完全可以一击而中,要了秦王性命。即便击不中要害,至少可以令其负伤,而见血封喉,要了秦王性命。
[var1]
所以,荆轲的失误,第一就是“定位不对”,是要秦王性命还是挟持秦王?这一点至关新的。第二就是武器不对等,以七寸匕首无法抗衡七尺龙泉。正是这两方面原因,导致荆轲刺秦的失败,也断送了自己“天下第一勇士”的性命。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