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因为周朝建立时采用分封制,各诸侯各领一方,再加上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地方,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使得周朝实际控制的国体版图一天天缩小,为日后展开大国争霸的场面埋下了新的伏笔。
[var1]
一:春秋五霸之“齐桓公”——齐桓公(?-前643年3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出生于临淄(又称营丘),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前685年,齐国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地方。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地方,抗击夷狄。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楚国边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会盟霸主的制度。
[var1]
二:春秋五霸之“宋襄公”——宋襄公(?-前637年),子姓,名兹甫,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春秋时宋国国君,《史记》中记载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伤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宋襄公即位后,任用庶兄目夷为相、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国政,仁义治国,国力有较大的提升。不过此时宋仍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后来宋襄公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导致一度在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地方,这时都转而成了楚地盟国。
[var1]
三:春秋五霸之“晋文公”——晋文公(即重耳,前697年-前628年),姬姓,我们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回来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由于周襄王被王子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这里还有一段故事:秦穆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晋惠公伤,公子圉逃回来继位,是为晋怀公,继续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于是将重耳从楚国迎来,以极为隆重的礼节接待,将女儿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为妻,然后于次年送重耳回来为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害伤子圉,在秦国的参与下,尊王攘夷,打败楚城濮,成为霸主。)。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var1]
四:春秋五霸之“楚庄王”——楚庄王(别名熊旅,又称荆庄王,?-公元前591年),芈姓,熊氏,名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23年,春秋五霸之一。而且楚庄王一生功绩巨大,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可见其功绩之盛。
[var1]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庄王亲自指挥楚、秦、巴联军灭庸服群蛮百蒲。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创历史佳话。
【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平定楚国战神——若敖氏的叛乱。
【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伐陈灭陈,之后听从申叔时的谏言而恢复陈国。
【从楚庄王十年(前604年)到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国六次伐郑,使郑臣服,开霸业之始。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与前来救郑的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
【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楚庄王亲帅大军围宋九个月,霸业达到顶峰。
[var1]
五:“春秋五霸”之秦穆公——秦穆公(前683-前621年),嬴姓,赵氏,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秦穆公还是位治军有方的人。秦人自古就有养马的传统,可以说是个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当政后,发挥这一优势,建立骑兵部队并为每一位士兵配备一把匕首。这比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的改制要早得多。 成语“短兵相接”就是因此而来的。秦穆公在春秋时期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尤其秦穆公在外交方面的成绩为后来秦国的强大奠定了新的基础。
[var1]
三家分晋,战国时代拉开序幕!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据史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国外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由此形成战国七雄的格局。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国。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var1]
总结:
经过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新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在今天再去回首这段跌宕起伏的春秋战国史内心仍然为之震撼,人类文明和发展在一次次的打破平静后又一次次的重换新貌;真可谓“参见“五霸”谋春秋,再看“战国”出七雄!”,无疑是一篇精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