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东六国为何仇恨秦国,却能坦然接受汉朝的统治?

关东六国为何仇恨秦国,却能坦然接受汉朝的统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725 更新时间:2024/1/21 15:38:54

时间仅过去了十五年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便以短命告终。群雄并起,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最终站稳脚跟并开创一系列盛世局面。同样占据六国旧地,为何秦朝墙倒众人推,而西汉的统治却固若金汤,矗立百年而不倒呢?

[var1]

师古改古,大一统和分封诸王

1. 秦朝大一统后的急政。

我们今天常听到虎狼之师一词,最早它是用来形容秦军强大的

史载“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可见在秦朝军队的万夫难挡之勇。这样一个威震四海、强金厉兵的王朝却在短短二十一载后丧于“氓隶之人”的小小陈涉,细究其中原因,难道只是贾谊分析的“不施仁政”吗?

《过秦论》中载:“秦已呈末世之态,各地反秦势力四起。”于是我们便不得不好奇,这股反秦势力到底从何而起。

[var1]

《淮南子》中记载:“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具有千年历史的关东六国,风俗、文化、制度、经济和秦都差距甚大,有史学家指出,时齐人、燕人、秦人之间俨然有着亚民族的区分性质。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民族尚未形成,认同感和文化感也尚未养成。

以此为背景,在有关秦政体的讨论上,丞相王绾言:“诸侯初败,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燕齐这些地方太远了,如果不分王镇压,没有办法管理。)

无独有偶,博士淳于越也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商周之所以能绵延统治共千年,就是因为实行了分封,相互为援,我从来没听说过不效仿古代而能长久的。)

[var1]

这几乎是秦臣的统一心声,“皆以为然”,除了李斯竟无人反驳。可始皇为开其“万世之基业”,一统之格局,自然不可能将权力分封,最终以“天下苦战不休,以有侯王”为由否决,强行将关东六国套上秦国延展百年的制度,且手段雷霆,完全忽视了六国和秦之间巨大的文化冲突,彻行货币、文字、度量衡的统一,并在全国规划驰道,大行郡县。

这在从未有此先例的六国时人来看,简直无法接受。且秦又是灭了他们国家的“残暴之国”,抵触心理便更加强烈。这种强行的移风易俗不加以时间缓冲,反代之以暴行残刑,只会进一步加剧原六国和秦之间的冲突,激起复国复仇的怒火,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终于燎原。

大秦也终于倒在关东社会强烈的反弹之下。反秦战争,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反秦国,更是反秦制。反抗的主力军中又多有在秦为官之人:“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会稽守通谓梁曰: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var1]

2. 楚汉之争的分封大势

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反秦的序幕,后人往往将其视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赋予其崇高意义,却忽视了他扯的是“大楚兴”“复立楚国社稷”的旗帜。

这是时代的洪流,反秦必以六国旧贵族为号召,其中又以楚人势头最为凶猛。譬如陈胜称楚王,赵歇称赵王,韩成称韩王,这些关东旧姓一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称王。

清学者赵翼言:“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剧而易之矣”,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中也指出:“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存于人民之脑际。分封制已在这片土地绵延千年,统一的二十年不过繁华一梦。封建诸王的历史残留依旧有极大的影响力。

[var1]

在直指分封的强大惯性中,最先厮杀出来的项羽不得不“假立诸侯后以伐秦”,在灭秦后,他“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并迅速封十八王,可见“裂土分封”乃当时的历史趋势。

项羽是楚贵族出身,统治集团也多用楚人旧人,他们本身就带着对秦制强烈抵制的阶级反感,虽短暂顺应了时势,更多却带着一种回到春秋战国时裂土封王的政治蓝图。

刘邦则不同,封王对他而言,既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无可奈何,也是团结拉拢势力集团对抗项羽的政治手段。楚汉之争时,武涉曾对韩信说:“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羽和刘邦的胜利,完全取决于您的倒向,你倒向谁,谁就会赢。)。

[var1]

韩信曾言:“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如果你将功臣分封王侯,谁会不愿意为你卖命呢?)可见拉拢这样一位举足轻重手握兵权的人,封王是最好的诱饵刺激。

刘邦先后分封的诸王几乎都是不得不封的。如赵王张耳、燕王藏荼,如果不封,他们就会倒向楚;再如梁王彭越,其本身就是手握重兵的军团统领,不封王便不会皈依汉。

3. 西汉初年异姓王同姓王的交替

西汉建立后便开始总结秦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桓谭总结为:“不任人封立诸侯”,贾谊也称:“废王道立私权”,甚至认为:“裂地分民”可挽秦朝亡国之命,刘邦也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土藩翼之卫。”(即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不能相以为援)。

[var1]

由此秦亡和不分封有很大关系,至少对汉人来说是这样的。那么建汉后的分封就势在必行,只是在刘邦心中,最好的分封对象不是楚汉之争时所立的异姓王。

实际上,对于异性封王潜在的分裂割据危害刘邦比谁看的都清醒,西汉尚未成立时,他便采取过系列措施遏制诸王势力,如几次对掌兵权的韩信进行夺权,待战争刚结束,他便担忧“功臣胁主”,着手剪除异姓王。

楚王韩信被徙封,先废再诛杀。之后不到六年的时候,韩王信、淮南王英布、 梁王彭越被杀,燕、赵、代王被废,唯一存活下来的是长沙王吴芮,还是因其国弱地偏,西汉需其镇抚南方,之后也因无子承爵而削国。

[var1]

历史学家陈苏镇指出:建立汉家帝业,必得“承袭秦之制”,还得抚慰东方旧国,调和区域文化差异,这是时代对西汉王朝所提出的要求。

剪灭异姓王之后,刘邦将刘氏宗亲一一分封于关东故地,建立王国,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奉汉法而治”,通过这样相对和缓的措施,给六国百姓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

自此汉王朝确立了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即在地方上,除了有受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还有分封的诸侯王国,同时以“黄老无为,民归清净”的道家思想做为治国的指导方针,汉王朝开始运行在一条缓慢的正轨之上。

[var1]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历时三代的削藩之路

早在刘邦分封子弟时,便意识到了潜在的分裂隐患。当时吴王刘濞年仅二十,刘邦便告诫他:“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血缘关系不断疏远,这种分裂之势也终于浮上水面。时全国54郡中,诸侯王国辖40郡,中央所辖不过15。

而诸侯王也“不听天子诏”,严重威胁到中央,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以削弱诸侯权力。

自文帝始,便采纳了相应的措施,将齐国分而为六、淮南国分为三。景帝时晁错上书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采纳其建议,最终导致了以刘濞为主导的七王之乱,但当时中央力量足够强大,这场叛乱用时不到三月便被平定。

[var1]

景帝趁机削减了诸侯国的自治权,“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并“减黜其官”,渐使得封国地位几乎与汉郡相当。

武帝时是西汉社会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思想文化上的“独尊儒术”也使得国民意识一统。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使得诸侯王封地进一步减少,并颁布“左官律”“附益法”,使王国陷入孤立。最后更是以祭献的“酎金”成色不好为由,夺取了106位列侯的爵位。

至此,围绕西汉前期历史主旋律的诸侯问题彻底解决,王侯虽存在,但只得衣食租税,其地位和汉郡无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演化成了郡县制。

[var1]

结束语

历史的发展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要完成一种制度向另一种的变革,必得有一个缓慢的过度时期。两千年前,在裂土分封到全国郡县,制度上进行猛烈地变革时,秦王朝采取了激进的手段,妄图用短短二十年光景调转一个千年的车头,自然受到了相应的反扑。

继其之后的西汉王朝却能够顺应时势,调和地方区域矛盾,从郡国并行制度开始着手,最终历经百年的缓冲期,才得以使历史的车轮走向垂直的郡县制。

参考文献:

《战国秦汉的国人意识与族群认同》

《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历史必然性探讨》

《东郡之置与汉初关东控御政策》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备自称皇族,这对他有多大作用?看曹操的反应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首下的谋士都劝说曹操,不要去攻打刘备,认为真正跟曹公争天下的人是袁绍。但是曹操却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三国志·武帝纪》”而曹操手下只有大谋士郭嘉力排众议,认为刘备虽然实力微弱,威胁却远远大于袁绍,主张进攻刘备优先。历史证明了曹操和郭嘉的观点,刘备虽然不久后就被曹操击败了。但是

  • 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纸上谈兵的赵括,不过是赵国的背锅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这场战争参与人数多达上百万人,任何一方败亡,都是难以承受的代价。从前期的战争结果来看,赵国节节败退,最终退守长平。不过在赵将廉颇的坚守下,秦军也不能在进寸步,真正进入相持阶段。[var1]我们大部分人所知道的历史就是,秦用离间计使赵王撤下廉颇,换赵括为帅,赵括纸上谈兵,进攻失利,最终失败。其实根本原

  • 刘备坚持伐吴有情绪激动的因素也有荆州的战略价值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为什么不要荆州,刘备哭荆州故事简介200字,刘备取荆州完整版

    这时候,刘备不仅迎来了他的辉煌时刻,而且跨州联郡达到巅峰。但是,哪曾想:十二月,“吴更违盟、关羽毁败”,吕蒙一个白衣渡江就中止了他的事业上升期。所以,关羽死了,刘备很伤心;荆州丢了,刘备更伤心。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薨;十月,曹丕称帝。然后,汉朝就没了。这是最要命的事情。如果汉朝都没了

  • 匈奴自先秦便扰乱中原,西迁之后在欧洲建立强大帝国但昙花一现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匈奴直到汉宣帝时才被消灭,匈奴西迁动画,匈奴西迁后的结果

    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

  • 秦赵渑池会,蔺相如仅凭计谋就能完璧归赵?背后真相没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赵惠文王明知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是个阴谋,也只能派蔺相如带上和氏璧到秦国与秦王周旋。秦王借着观赏把玉璧骗到手后,传给美妾大臣把玩,并没有再还回蔺相如的意思,蔺相如假意说玉璧上有个瑕疵,一般人看不出来,要指给秦王看,成功拿回手上,在了解秦王并没有诚意交

  • 西汉时汉匈战事不断,刘秀统一时也曾遣使向匈奴通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秀简历,刘秀随口一句成千古名句,汉光武帝刘秀简介

    冒顿是匈奴头曼单于之子。当其为太子时,头曼单于欲立所宠阏氏(匈奴皇后)之子为太子,将冒顿派往月氏(西域游牧部落)为质,随即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恼怒,欲杀冒顿,冒顿闻讯,盗得好马,逃回匈奴。头曼单于见其勇壮,乃令其统领万骑。但冒顿因此对头曼单于不满,他将所部训练成绝对服从、忠于自己的部队,为政变谋位做准

  • 漆身吞炭的刺客,功成身退的谋士,他们不仅名震春秋,更影响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上全身而退的刺客,荆柯刺秦前的真正英雄,战国时期的孤胆人物

    春秋末期,智瑶水淹晋阳不成,反被赵无恤策反韩魏两家,水淹智家军,智家家主智瑶自刎而亡,而后智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韩赵魏三家分晋,作为最大牺牲者赵家,赵无恤带领赵家分的智家最大利益。[var1]智家确实灭亡了,但智家却有一位了不起的门客,也就是当时士,名叫豫让。豫让曾两次投主,两次家主被灭,在被智瑶问

  • 在秦始皇统一之前,七国的文字差别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认识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在秦国没统一,文字有什么区别了?在秦始皇统一之前,七国的文字差别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认识吗?六国文字又称又称东方六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六国文字与春秋时期相比,字形上差异已经很大,可说是

  • 荀彧一心想匡扶汉室,他为什么不去辅佐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说他对曹操寄予很高的希望呢?荀彧知道,东汉末年,朝局动荡,急需一个有能力之人出来主持大局,于是他就想到了曹操,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曹操居然也想造反。曹操要被封魏王的时候,荀彧就知道自己错了,这是与王室靠近,想夺权啊。这个自己尽心辅佐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单纯。所以,荀彧离开了曹操,果然,后来

  • 东汉末年是4国并存,为何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抹去的一国很熟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但《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夸张。虽然小说中涉及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它的叙述方式和虚构元素使它不可能被视为一个完全准确的历史记录。《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被夸大或改编成了虚构故事,例如,小说中描述了关羽单枪匹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但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录。而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