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首下的谋士都劝说曹操,不要去攻打刘备,认为真正跟曹公争天下的人是袁绍。
但是曹操却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三国志·武帝纪》”而曹操手下只有大谋士郭嘉力排众议,认为刘备虽然实力微弱,威胁却远远大于袁绍,主张进攻刘备优先。
历史证明了曹操和郭嘉的观点,刘备虽然不久后就被曹操击败了。但是在随后无数次的严酷的打击之下,依然快速崛起,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那么,曹操为什么会认定刘备会是自己的心头大患,威胁程度甚至超过了兵力和土地比自己强大很多的袁绍呢?
当然从曹操首先军事上考虑,未来自己跟袁绍开战,刘备一定会偷袭自己后方;但是自己进攻刘备,优柔寡断的袁绍却未必攻打自己。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刘备自称的“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这个身份的加持,实际上才是二人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衣带诏案,汉献帝和董承选择刘备的原因。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莫须有的身份,刘备可能连历史书都未必能进。
首先我们从刘备自身来看:跟随刘备的几大主力,无不是因为他是汉室宗亲,才资助、投靠。关羽、诸葛亮、庞统等股肱之臣,都是出名的春秋义士,将光复汉室作为自己的使命存在,天下英雄那么多,选择刘备就因为他姓刘。刘备封了关羽那么多大官,而关羽总是喜欢自称“汉寿亭侯”,因为这是汉献帝封的。
更关键的是,从刘备的发迹路线去看,他小的时候就在树下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然后大家都认为他异于常人,将来肯定有出息,如果不姓刘估计从小就会被当成奸佞了;徐州牧陶谦临死前,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徐州”,程登说“使君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使得陶谦决定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要推辞,口称给袁绍更合适接手徐州,北海太守孔融劝说“袁绍是冢中枯骨,只有刘备才是正主”。孔融最后就是因为执意拥护汉室,最后被曹操灭门,而他却很早就把刘备当成正主了。汉代士大夫之心思,可见一斑。
最关键的是,刘备在后期得到两处关键性地盘荆州和益州,几乎完全仰仗了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这个身份完全可比的上千军万马、十个诸葛亮:
刘备在荆州时自不必说,刘表也是碍于宗室的面子没有驱逐他。而刘备也正是依靠宗室的身份,与刘表的大公子刘琦结成联盟,并且在刘琦死后,名正言顺的继承了荆州。
而刘备能够夺取益州,几乎完全靠的就是宗室身份了。要知道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益州就是四川,那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就算是后来的晋国也很难攻破,那可是即便到了20世纪40年代,工业社会对阵农业社会都不能攀爬的高地。
当时刘璋因为看到汉中的张鲁被曹操所灭,担心自己也被曹操所灭,就相信了手下张松的话:
“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
刘璋就这样相信了刘备,把刘备请到了益州。如果没有这个宗室的身份,刘备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
由此可见,当时对于血统的重视程度到底有多深,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极其之大的。我们可以看到裴松志注释的《三国志》里,原本姓夏侯的曹操,当了太监曹腾的养孙,居然自称是汉初丞相曹参后人。陈琳给袁绍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里,更是指出曹操“父嵩乞丐携养”,意思是曹操是他爹曹嵩从乞丐那里捡来的小孩。即“诋毁一个人,从他的出身开始”。
为了能够名正言顺,曹操得知汉献帝要迁都洛阳,冒着巨大的政治和军事风险,先派曹洪截击失败,第二年又亲自率兵攻打洛阳,最后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
至于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一切其实并不重要,据《汉书》记载中山靖王刘胜有儿子120多人,所以根本无法考证刘备的来源。但是刘备充分的利用了这一优势,撬动了天下局势。
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为众人所默认的“血统文化”,这一文化为曹操这样的底层打拼者制造了巨大的困难。不过从另一个方面看,曹操、刘备的血统都是自己制造的,不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诠释吗。天生的平等是不存在的,但那绝对不代表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