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国没统一,文字有什么区别了?在秦始皇统一之前,七国的文字差别有多大,真的互相不认识吗?
六国文字又称又称东方六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六国文字与春秋时期相比,字形上差异已经很大,可说是几乎面目全非。六国文字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六国文字如果按派系划分,其实可以归总为四大派系:齐、燕、晋、楚,因韩、赵、魏皆出于晋,故可划分同一派系。此四大派系在域上相对独立,其主要划分的依据是按地理因素划分的。其他的小诸侯国,基本都归于这四大派系。加之秦国便为当时的文字五大派系。
其实从整体上看,此七国文字并非相差甚远,并未达到各诸侯国之间不能辨识的程度,这于七国文字皆出自同一源头有很大关系。可七国文字经露出了渐行渐远的端倪,长此已久,各国文字必然迥异。
战国时代的「七国文字」其实远远不止七个国家,现今学术界将战国文字分为五个系列:「齐、燕、楚、秦、晋」。
「齐、燕文字」发现比较少一点,发现最多的是「楚、秦、晋」文字。
「秦国文字」也叫「周秦文字」,就是我们今天使用文字的母体。那么,也就是说,六国文字最多的就是「楚、晋」文字。其次是「齐、燕」文字。
研究这些战国文字,并进行归纳分类,属于【比较文字学】中的【分域研究】。
周王室输出的是意识形态制高点,以及文化标杆、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等,也就是是「礼、乐、诗、书」这一套东西,这套东西曾经让众诸侯以及周围的蛮族顶礼膜拜。
东周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性大大下降,各诸侯国的文字也自成一体,有文字的内部因素,也可以说是「礼崩乐坏」在文化上的体现。
诸侯国不再觉得文字一定要学习周秦文字的文风,他们开始自成一体,文字在不同的诸侯国,有不同演变路径,产生不同的变体。
其实,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就是秦国的文字也是有很多种写法的,比如春秋中期,秦国的“秦”字,有的写作从舂省从双禾,有的写作从舂从三禾。到了春秋晚期,各国文字的差异越来越大,晋国侯马盟书上的草写大篆,要看到它和西周金文之间的传承关系已经很吃力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六国文字和秦文字,都是来源于西周金文的。
因此他们还是同源的,只是西周金文毕竟还是一种象形意味很强的文字,偏旁部首的位置不统一,形状不统一,这就是后来诸侯文字变异的根源所在,只是秦国在立国之初,自身文化很不发达,所以一笔一划的拿来了西周文明,在秦文化拿来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双重作用下,秦国文字却变成了最规范的文字,而六国文字则随意简省,所以很难辨认。
你要看这方面的形象一点的东西的话,我可以给你介绍几种,楚国文字,墨书的,你可以看看郭店楚简,“正体”的楚国金文,可以看看王子午鼎铭文,三晋文字,可以看看侯马盟书,还有郑左库戈铭文,秦国文字资料最全,金石文字有石鼓文,秦景公簋,墨书文字以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最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