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封建的诸侯国内部,有权势的封建贵族弑君篡权、把持国政也是常有之事,列国之间残酷的攻伐灭国战争更是彰显了天下统一破坏后的血腥底色。
一、衰败
西周立国之初,周武王、周成王以开创之世的天子之威君临天下,镇服万国,及至周康王时代,天子权威已经远不如武成之时。
到了周昭王时代,楚国不尊周王,不受王命,昭王带兵南征楚国而溺亡于汉水,一去不返。
周室之衰由此而开其端倪。周穆王是西周的一代雄主,其在位时,周王室有中兴迹象,但是周室颓败终究非一代英主可以挽回。
至周厉王时,西周发生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在外十四年,至死未得返国。
至周幽王时,犬戎联合诸侯国申国灭亡西周,周平王于是东迁洛阳,史称东周,至此周代的封建体系加快了其崩溃的速度,周室不但再也无法统领天下诸侯,即便是想维持一个苟安保全的局面也是奢望,“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春秋时代,用于表征封建贵族身份等级的礼制已经逐渐不能约束贵族们的活动了。
西周封建之初,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诸侯之君,保持着“王”的称号,各封建属国的诸侯或者贵族则依其爵位称谓。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普天王权概念的日益衰落,原先周天子独占的“王”的称号也不断为诸侯所僭用,先是封建程度不深的诸侯国楚国、吴国、越国的国君自称为“王”,后来所有诸侯国君都放弃了他们原本的“公”的头衔,进而皆以“王”自称。
本来只有作为天下至尊的周天子才有资格进行郊祭,诸侯不得擅行郊祭,但鲁国在鲁僖公时却举行了郊祭。
天子祭祀时所用的八佾之舞本来是天子专用之礼,但是鲁国的卿大夫季氏居然以卿大夫的身份擅用八佾之舞,可谓是不敬之至。也难怪孔子听说此事之后感慨地说:“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由此可见,春秋之际诸侯甚至卿大夫的心目中,天子至尊的意识已经荡然无存。
二、不纳贡
天子至尊的意识既然已经模糊,那么作为臣属对天子应尽的纳贡和戍役的义务也就渐渐不被重视了。
比如,后来就出现鲁国不纳贡赋的情况。周敬王时,周室想修建成周城,为了使诸侯前来应役,周敬王派使者到晋国劝通了晋侯之后,诸侯才应晋侯的意思前来筑城。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几乎跟诸侯一样了,不复有王者之尊。而在许多诸侯国中,诸侯也丧失了其在国内君临一切的权威,代之而起的是权势雄厚的世卿大夫。
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详述列国卿大夫的擅权乱政。
除了礼制上天子之尊受到的挑战之外,在实际上的国力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也超过了周室。
周初封建制设计之初,其目的也是为了土地的垦荒拓殖与领土的征服镇守,但是这也造成了封建制度与生俱来的割据倾向。
西周初年,封建制度对于稳定帝国统治,加强对新征服的广土众民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这项制度的成功实施,也出现了其设计之初所意想不到的情况。
随着各地封建诸侯对当地部落的征服与兼并,各诸侯国国力大增。及至春秋时期,晋国消灭了大部分北方狄族,齐国、鲁国吞并了东夷诸部,南方广大地区蛮族诸部落更是被楚国征服并融合,楚国于是成为领土极大的诸侯强国,秦国在穆公时代“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总结
随着诸侯国因兼并而变得强大,相对而言周天子的势力就下降,强大的诸侯在其日益扩张的领土内,统领着封国内的封建体系,诸侯们就渐渐不受周天子羁勒,他们的威权已经不是周天子所能撼动了。
周初的封建制度在周天子与诸侯这一封建层级于是渐告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