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为什么放弃长安洛阳,定都开封?

北宋为什么放弃长安洛阳,定都开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271 更新时间:2024/1/16 12:54:04

面对长安洛阳等此前已担任过都城,并自带山川护甲的险要之地,北宋君臣却选择了位于平原地带的开封,这一决定直接导致166年后,金兵长驱直入攻破汴梁,酿成两宋难以齿的“靖康之乱”。

后人习惯用结果导向思维评判赵匡胤当时的决定,但事实却是在北宋初年,帝国境内确实找不到比开封更为合适的选项。从盛唐衰败到五代十国,长安洛阳经过安史之乱、黄巢起兵、藩镇混战和朱温叛唐,不知被攻陷过多少次,而每一次兵灾对长安洛阳来说都是一场劫难,史载东西两都“十焚六七”。换句话说此时的长安洛阳与汉唐时候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就算赵匡胤有心将都城设在这里,饱受兵灾破坏的两地也承担不起作为首都的职能。

其次是气候的变化和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中国的经济中心整体向东南移动,关中优渥的农业环境基础不复存在。在很多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里,我们多少能够从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彼时关中的样貌,沃野千里且植被繁茂,与今天光秃秃的西北高原相比宛如两个世界。这是因为西周秦汉时期,关中气候整体湿润,北方雨量充沛,故而从渭河平原到河西走廊都是一片水草肥美之态,黄土高坡上更是森林密布,鸟兽成群。

这样的状态从东汉末年开始就走向下坡,随着气候逐渐变冷,西北的农业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许多半耕半牧的少数民族竟也向关中渗透。至隋唐时期,仅靠渭河平原上的土地已养活不了长安庞大的人口,朝廷要么前往东都洛阳就食,要么靡费财力人力从东部向关中运粮。而经过战乱破坏之后,长安洛阳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至北宋建立之初,即便是条件尚好的洛阳也不过残存两万人口,与盛唐时期那种动辄百十万人的大都市相比实在不值一提。

至于大运河的开通,则对削弱长安洛阳的经济地位起到了釜底抽薪之效,尽管隋朝因运河而亡,但东部却因运河而盛,尤其是江南地区,自此贡献天下一半的财赋。而开封居于运河之侧,不仅维系着南北经济,更可控制天下财政,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东京汴梁便是当时开封的繁华写照。当然上述原因多是客观方面的考虑,从主观上讲,以赵光义为首的群臣更是极力反对迁都之事。

唐宋之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其中除了后唐定都洛阳之外,其余四个朝代均定都开封,这使得官僚集团们的利益在开封城内盘根错节。北宋通过和平过渡取代后周,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对前朝皇族和官僚群体做出妥协,而这部分人又都是定都开封的坚定支持者。其中北宋二号人物赵光义更是公开反对迁都事宜,原因就在于赵光义时任开封府尹,其所有的势力均盘踞在汴梁,一旦迁往别处,其影响力必然大打折扣。

最后一点就是来自正北方向的威胁,我们常常乐道于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气概,但反观宋朝岂不是另一版本的“天子守国门”?彼时幽云十六州已尽数落入契丹之手,华北平原门户大开,如果选择定都关中,朝廷倒是颇为安全,但整个中原都要面临辽国骑兵的扫荡。赵氏兄弟对国家的前景有一整套的设计,他们不会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宁愿囤驻重兵于开封周围,也要死死守住帝国的北部边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英明神武武则天,一个决定,让自己和家族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周边国家都前来觐见,交流和学习我们的优秀,先进的中华文化。而这也当然离不开唐朝很多位开明君主的带领。人们知道当初李世民在开国没多久后建立的贞观之治,当然也不能不提在他之后武则天的英明神武。正是她的领导,才为后来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人们将她统治的时代称为贞观遗风。这些称号

  • 每日名言 | 王安石: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此句意思为,自己感觉书已经读得很多了,但一旦做起事来,便又会感到不足。比喻学无止境,为人处世应该谦虚。编辑:王志中 审核: 张晶晶来源:学习强国太原市数字健康保障中心 点击“转发”分享精彩内容

  • 南宋初年的抗金战争,以及岳飞在对战中的所向披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迫于形势,宋高宗不得不任命主战派李纲为右相主持抗战大计,以维系军心民心,但同时又重用求和派黄潜善和汪伯彦。李纲等人的抗金部署难以落实,不久即被免职。宗泽兼任东京留守后,加固城防,联络黄河南北的民间抗金武装,积极备战,并先后20多次上书宋高宗,请求他回銮汴京,指挥军民抗击金军。而黄潜善却视宗泽的上书为

  • 王维担任的尚书右丞与张九龄担任的尚书右丞相,是一回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主题:王维担任的尚书右丞与张九龄担任的尚书右丞相,是一回事吗?唐代吏、户、礼三部归尚书左司;兵、行、工三部归尚书右司。尚书左、右丞分管尚书左、右司,尚书左丞(正四品上),尚书右丞(正四品下)。据《贞观政贾》记载〝尚书万机,实为政本,伏寻此选,授任诚难。是以八座比于文昌,二丞(指尚书左右丞)方于管辖〞

  • 城市是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为何宋朝能产生近代城市雏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为什么恰恰是宋朝能够产生这样的城市呢?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历史文献的研究,探究出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因素与城市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深入探究,寻找答案。宋代城市的基本情况在《隋书·地理志》中,对于当时的城市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提到:“京师洛阳,城东北至南七里,东

  • 隋炀帝真的是暴君吗?3招打压关陇贵族却玩火自焚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炀帝的功过简介,隋炀帝有多昏庸,历史上对隋炀帝的评价

    虽然也别有一份道理,但“非主流”还是非主流,成王败寇的思想永远是无法被推翻的。被黑化的隋炀帝即使是时光机器发明,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迫不得已的一些史实,终究还是改变不了弱宋和奸臣秦桧的事实。毕竟人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哪怕是赤裸裸的现实摆在面前,也还是有人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会改变。人们对历史的偏见认知来

  • 浅谈元曲兴盛的背后:汉人士子无奈之下的另谋生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于词曲发之”。成为唐宋标榜取士的科举制在元走入寒冬,汉人士子难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并逐步被边缘化,士人不得不另寻类谋生之法,进行通俗化文学创作,而元曲的兴盛也成了必然。元朝建立,汉人士子的严冬1.南宋灭亡,汉人入仕无门公元1279年,崖山

  • 袁崇焕被杀冤不冤?崇祯帝为什么对他这么痛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杀袁崇焕后悔吗,袁崇焕杀得一点不冤,袁崇焕与崇祯

    一崇祯与袁崇焕的“蜜月期”虽然此时,崇祯帝如此痛恨袁崇焕,然而在他刚即位时,两人却有一段蜜月期。17岁的崇祯帝(1627年-1644年在位)即位之初,非常仰慕在宁远之战中战胜努尔哈赤的袁崇焕大名,几个月内就将他由在野之身一路提拔到尚书、督师(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之职,负责统

  • 元朝灭亡,蒙古人逃入大漠,回头又把明朝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被明朝灭的原因,元朝灭亡皇室的下场,明朝怎么打败元朝

    第二,依赖蒙古军队。明成祖朱棣在北方,受蒙古人影响很深,他的军队有很大部分是元代留下的蒙古军队,战斗力很强,是靖难之役的主力。朱棣想像成吉思汗那样雄霸天下,派郑和下西洋,花费巨大又没有收获。朱棣在稳定政权后,把他的蒙古军队放在北方塞外,他们与北方蒙古人勾结,造成整个明朝北方边境都不稳。第三,对军队过

  •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就在朱元璋一个一个的消灭南方的起义军或以起义军起家的军阀之时,元廷内部确是乌烟瘴气。1355年,脱脱被害死后,元顺帝便开始日怠于政务,贪玩享乐。而在脱脱后,元顺帝任命的丞相都是碌碌无为之辈,非奸即贪,元朝国政也日渐凋敝。而扳倒脱脱后的哈麻虽然如愿以偿成为了丞相,由于哈麻和奇皇后曾经密谋以“内禅”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