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元曲兴盛的背后:汉人士子无奈之下的另谋生路

浅谈元曲兴盛的背后:汉人士子无奈之下的另谋生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30 更新时间:2024/2/4 7:22:26

“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于词曲发之”。成为唐宋标榜取士的科举制在元走入寒冬,汉人士子难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并逐步被边缘化,士人不得不另寻类谋生之法,进行通俗化文学创作,而元曲的兴盛也成了必然。

元朝建立,汉人士子的严冬

1.南宋灭亡,汉人入仕无门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大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十万军民同跳海殉国,谱写了中华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幕。赵宋王朝陨落,历史进入了蒙元时期。如果不是元朝由少数民族建立,这不过是中华历史上最寻常的王朝迭代。

最大的变革不是改朝换代,而是蒙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几乎在走一条反汉化的历史倒退线路。

赵宋开国“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几乎是贯穿两宋发展的主路,南宋灭亡后,留下大批受过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而元朝马上得天下,传统与汉大不相同,对于庞大的政治官僚系统也不擅长,为了保障民族的纯粹,自然要对汉人大加排斥,多次停开科举,即便实行科举时也一直贯彻着承荫制。

元朝选官重“根脚”,即出身,各级官吏选拔“其长者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纵观中国古代若干王朝,元代的汉人士子社会地位是最低的,入仕无门,即便进去了,地位也远低于宋。清代徐乾学于《资治通鉴后编》记载:“蒙古旧法,九儒十丐”,便可见一斑。

当时汉士人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补吏,古代官和吏不同,前者撄朱夺紫,后者只能做一些脏事累事,升迁极慢,元有明确规定:“吏员出身者,秩止四品”(最高也只能到四品),古代社会一向鄙薄文人为吏,如宋时“尚文贵儒而贱吏”,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士人不愿,如“东平士夫李谦闻之,不欲吏,辞去。”

第二条出路是教官,有元一代教育发达,历史学家周祖谟考,元初有三十多名儒学教授来自前宋。这些官聘教授俸禄由国家下发,元私塾也很发达,学生都会上交“束修”,因而,成为了士人谋生路的另一选择。

这是唯二的汉士人想在政治上大展拳脚的路径,但都地位低下、升迁极难、薪资微薄,想出头几乎不可能,严重打击了士人抱负的积极。

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隐士阶层,“元之隐士多矣”(《元史》),他们不仅数量大,且整个文人阶级都有隐士倾向,当通过政治上的归附而实现人生价值已不能不再后,他们必须将眼光转移到另一种生存生活方式。

2.文人和戏曲的结合

以大都为中心,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去万里之外,像去隔壁转转)。“四等人”的种族等级歧视制度,虽让政治发展畸形,却给色目商人极大的特权便利,“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城市经济发展空前繁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城镇经济繁,民族融合交流,勾栏瓦肆兴起,娱乐需要随之产生,在宋的理论文学已发展到僵硬,有下沉趋势,通俗文化势不可挡,而戏曲随着前代的酝酿也渐入成熟,社会对杂剧无比宽容,认为其可“厚人伦,美风化”,这一切都为元曲的兴盛产生了条件。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士人地位下沉,他们混迹勾栏,仕途上施展无能,转向各个层面寻求新的谋生方式,政治的压迫,对现实的不满,心中愤懑的积郁急于寻求新的宣泄口。

于是便形成了文人和戏曲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文人为戏曲添加了张力,推动了杂剧戏曲的兴盛,另一方面戏曲是文人借以批判现实、达愤懑的温床。王国维评价说:“盖元剧之作者,非有藏之名山,以意兴之所至为之。”(写元杂剧的大家,不是为了流传千古,而是兴意到了便写)

文人和戏曲的结合也使得他们更加深入底层民众,关汉卿就曾亲自上台演戏:“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录鬼簿》称其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也使得他们的作品贴近百姓,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元曲中所反应的社会现状

元曲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又以杂剧成就最高,故元曲常专指元杂剧。元朝国祚不过百年,有学者言其是“长期黑暗的统治”,这样一个时代传世的作品数量却有四千余部。

元朝创作家很少有歌颂太平的作品,这也是较之前之后所不一样的,这“一代文学”下里巴人,呼唤正义,痛恨罪恶,褒忠斥奸,文风辛辣。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中直言“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不伏老》中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惺惺道人乔吉也称“我不是琉璃井底鸣蛙,我是个花柳营中惯战马。”

邓绍基先生总结:“元前期杂剧种积累的是种精神,敢怒、敢骂、敢于无视封建纲常。”

元杂剧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身上必然带着相应的时代特征,史学家总结元曲类型,有三种:入世戏、避世戏、玩世戏。而以后两种占比更多。

这自然跟时代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气概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生于富贵汉地门户,“夙兴夜寐尊师行,动止浑绝浮浪名,身潜诗礼且陶情”。习六艺懂礼仪,接受正统儒家教育,年轻时热心求取功名,“写诗曾献上龙楼”,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但由于太子的去世,“二十年漂泊生涯”,被贬离京,致年华逝去。

满身才华空抱负,无处用,他不再醉心于儒家文学上,转而专事戏曲创作,现存散曲杂剧一半都是避世归隐之作,其组曲《四块玉·叹世》中言:“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这一切都建立在入世幻想破灭后的无可奈何之上。

元杂剧奠基人,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出身医户,做过太医院尹,一生创作丰富,其作品直指时代的黑暗,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杨维祯评价他:“其于声文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观”。

如此高才博学却并不得志。其代作品《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触及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书中弱女子窦娥被冤“药公公”,之前许愿“天降三尺瑞雪遮尸身”,描绘了官场吏治黑暗,冤狱层出不穷,无独有偶,在《鲁斋郎》中也描写了了强权夺人妻,而无处伸冤的公案。

关汉卿还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剧,他有一种歌颂英雄,企图在黑暗喘不过气的现实中渴求英雄人物救赎苍生的倾向。以《单刀会》成就最高,描述关羽单刀赴鲁肃所设宴会全身而返的故事。

“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强中更有强中手,面对雄敌胆更豪”,塑造出一位愿为蜀汉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借历史题材融合现实,达自己对英雄重现的。

同为四大家的郑光祖“为人方直”,补吏入仕,难为官场相容,仕途失意。《王粲登楼》中写下“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越搅得我这一片乡心碎”,这是他沉抑下僚、壮志难酬的真实感情剖析,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中文人漂泊终不得志的泣血共鸣。

他的剧目主要以男女爱情为主,代其巅峰的作品是《倩女离魂》,刻画了一个追求婚姻自由、勇于打破封建礼制禁锢的女形象。描写倩女魂魄离身,追随秀才王文举共赴京城的故事,“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王国维评价“后人无能为役”。

白朴出生于官宦家庭,其家与元好问家族为世交,幼年遭逢金元战乱,母子相失,几经寓多。之后虽然治学诗赋,在心中却对蒙元统治充满厌恶,常怀山川错乱之叹,“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于是放弃了入宦逐利,以亡国遗民自适。

其代作品《梧桐雨》描述唐明皇缢杨贵妃后的凄楚思念,“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纤腰”,“好梦将成还惊觉,半襟情泪湿鲛绡”,在秋叶梧桐雨的凄清里,明皇的心更荒凉愁苦,“雨和人紧厮熬”,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品”,在于它融入了白朴对战乱的亲身经历,塑造明皇贪享乐坏江山的形象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束语

元代选拔官吏重“根脚”出身,几次停开科举,又有严格民族等级歧视政策,几乎断绝了汉人士子的入仕之途。同时,元经济繁华,文化氛围宽容,这就在元一代形成了庞大的“在野”士人群体,他们向下融于民众,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另谋出路,逐渐和戏剧结合,终于塑造了中华文学史上的另一奇珍——元曲。

参考文献:

《元朝用人政策下文人生存状况及俗文学的发展》

《元杂剧文化研究》

《元代族群涵论与戏曲考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袁崇焕被杀冤不冤?崇祯帝为什么对他这么痛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崇祯杀袁崇焕后悔吗,袁崇焕杀得一点不冤,袁崇焕与崇祯

    一崇祯与袁崇焕的“蜜月期”虽然此时,崇祯帝如此痛恨袁崇焕,然而在他刚即位时,两人却有一段蜜月期。17岁的崇祯帝(1627年-1644年在位)即位之初,非常仰慕在宁远之战中战胜努尔哈赤的袁崇焕大名,几个月内就将他由在野之身一路提拔到尚书、督师(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之职,负责统

  • 元朝灭亡,蒙古人逃入大漠,回头又把明朝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被明朝灭的原因,元朝灭亡皇室的下场,明朝怎么打败元朝

    第二,依赖蒙古军队。明成祖朱棣在北方,受蒙古人影响很深,他的军队有很大部分是元代留下的蒙古军队,战斗力很强,是靖难之役的主力。朱棣想像成吉思汗那样雄霸天下,派郑和下西洋,花费巨大又没有收获。朱棣在稳定政权后,把他的蒙古军队放在北方塞外,他们与北方蒙古人勾结,造成整个明朝北方边境都不稳。第三,对军队过

  •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就在朱元璋一个一个的消灭南方的起义军或以起义军起家的军阀之时,元廷内部确是乌烟瘴气。1355年,脱脱被害死后,元顺帝便开始日怠于政务,贪玩享乐。而在脱脱后,元顺帝任命的丞相都是碌碌无为之辈,非奸即贪,元朝国政也日渐凋敝。而扳倒脱脱后的哈麻虽然如愿以偿成为了丞相,由于哈麻和奇皇后曾经密谋以“内禅”的方

  • 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刘三吾说了一句话,朱元璋听后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在此之前,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朱标13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为了培养朱标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朱元璋将朝廷极富才能的文臣武将都派去给他当老师,还给他配备了十几位优秀的国子监学生当陪读。一系列、全方位配置,只为了把朱标培养成为文治武功俱佳、才能德性都好的标准君主。可是,这样一位被朱元璋用尽心力培养的继承

  • 谁是南北朝第一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南北朝的猛将排名,三国两晋南北朝顺口溜,谁是两晋南北朝第一猛人

    萧摩诃(532-604),字元胤,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峄城东)人。他的祖父萧靓曾经是梁朝的右将军,父亲萧谅做过梁朝的郡丞。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他的姑父收养了他,并把他培养成了一名勇敢善战的武将。到了陈朝天嘉初年(560-566),少年萧摩诃就已经因为战功卓著而被朝庭封为了巴山太守。陈太建五年

  • 赐鹅毒徐达 凤阳闹饥荒 火烧庆功楼 这些事到底与朱元璋有没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276年的大明王朝,无疑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帝王之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和“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等影响后世的著名口号,都是他率先提出来的。毛主席曾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又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但《明史》已经载

  • 静海慈儿庄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吗?沧海桑田话天津217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天津静海区唐官屯镇牌楼传说是这样的:隋末唐初,时属平舒县(汉王五年即202年设东平舒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即487年改称)的静海地方有个十七八户人家的小李庄,小李庄有位乡绅人称李善人,知县曾匾牌褒奖。大唐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征高丽,军队从村旁开往前线络绎不绝。一天,知县带几个人来找李善人说:“这

  • 朱元璋明孝陵600年无人敢盗,康熙都会前来祭拜,究竟有何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为什么选明孝陵,明祖陵跟朱元璋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埋在明孝陵吗

    虽然帝王陵墓众多,但是保存完整的可谓是少之又少,其中朱元璋的明孝陵就是一个在这600年来完全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的陵墓,甚至康熙皇帝每逢经过都会前来祭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元璋明孝陵到底有何玄机呢?朱元璋,洪武之治朱元璋,别名为朱兴宗、朱洪武,字国瑞,于1328年10月21日出生于濠州的一个村落中,

  • 江南才子高启:因四个字被朱元璋腰斩,死前沾血写下三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高启上梁文全文,明代高启简介,高启是什么意思

    一不小心,当文章诗词中的语句触动了统治者敏感的内心,就有可能遭遇牢狱之灾,甚至失去性命。一、“乞丐皇帝”朱元璋的杀伐果决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种多疑专制的君王。在明朝初期他为了稳固江山,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人必须敬仰皇帝的威严,臣子如果犯了他的忌讳,可能就会招致杀身

  •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将哥弟的儿子全部杀死,为什么不杀哥弟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视频完整版,李世民兵变玄武门守将结局,李世民回忆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在长安城太极宫的玄武门处,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事件,秦王李世民当场击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逼宫”唐高祖李渊,成功地当上了新的太子,并在数日后,接受李渊的“禅位”,自此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而在玄武门之变中,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