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国古代之人是不穿“裤子”么?是,也不是。
从殷商遗址出土的陶俑、玉人等看的着装,包括周代考古及文献记载看,这一时期,不论男女,确实不单独穿“裤”。
目前所知,如《诗经》所云,人们主要穿的是“上衣下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云:“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裳”,是下身穿的裙子,男女皆如此装束。后来,有了“深衣”,就是上下连身的“袍子”。大致类似于秦兵马俑所穿的样子。
外面的“袍子”叫“深衣”,里面的才真正叫“袍子”,就是稍微柔软一些、可以穿着睡觉的“内衣”。
《诗·秦风·无衣》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var1]
汉代着“深衣”女俑
即便有外面的“深衣”和里面的“袍子”,毕竟“空身”穿容易进风,所以从战国开始,有了“曲裾深衣”——深衣外面有很长的“裾”,可以在腰上绕好几圈,扎紧,就容易保暖多了。
可是,腿还是冷。
于是,在“上衣下裳”的时候,就有了“袴”。
《说文》曰:“袴(或绔),胫衣也。”
“胫衣”类似于现在一些地方仍存在的“套裤”。汉墓中,出土了若干“金缕玉衣”,其“下身”就是“袴”这种“套裤”。
既然是“套裤”,就只有两条“裤腿儿”,中间并不连接。
对此似乎唯一有异议的,是王国维。他在《胡服考》中认为,先秦之“袴与今时裤制无异。”
不过,从考古来看,还真不像他说的那样。
[var1]
锦袴
属于战国晚期的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锦袴”,已经比纯是分开的“两条腿儿”的“袴”一步了一大块儿,但仍然远远出于现在人们的想象。
先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可以穿上两条腿儿的“袴”。相当多的人,天冷的时候,是用两块麻或葛布缠在腿上,叫“邪幅”或“幅(偪)”。
《诗·小雅·采菽》说:“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郑玄《注》说,“邪幅”就相当于后来的“裹腿”。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马,没有裤子大概很难受。战国的时候,有了“裈”。
“裈”分两种——一种是连裆裤,一种是以长带缠腰。
《释名·释衣服》载:“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这种“裈”,大约起于战国晚期至汉才较为普及。
第二种“裈”,亦名“犊鼻裈”,长带子缠来缠去,是当“内裤”穿的,现在日本的相扑运动员仍做此打扮,他们缠的就是“犊鼻裈”。
[var1]
先秦的“深衣”,一直到汉代才基本没人穿了。“袴”和“裈”越来越流行。此时,也有了“纨绔”一词。
《汉书·叙传》载:“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非其好也。”《注》载:“纨,素也。绮,今细绫也。并贵戚子弟之服。”
“纨绔子弟”就是穿着素色细绫之“袴”或“裈”的贵族子弟。
汉代以后,“袴”又逐渐进化,慢慢的就都是“连档”的了。
秦汉之前,许多载于史籍之人,也是很难穿上“袴”的。《列士传》载,“冯援经冬无袴,面有饥色”云云。
及至隋唐,一些“名士”,冬天仍因无衣只能所在草堆里御寒。更何况最底层的百姓。可正如白居易《卖炭翁》诗所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最苦的,一定是贫寒交迫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