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谁才是覆灭西周的罪魁祸首

谁才是覆灭西周的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889 更新时间:2024/2/12 10:41:17

这个问题乍一听,有点明知故问之意。但若看到《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之句,或许便有些不确定了。褒姒何许人也?竟能灭了宗周(即西周)?

《史记》中有关褒姒身世的记载是这样的:夏朝末年,有两条神龙悬停在夏王的庭前不走,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先王。夏王惊异,即刻命人占卜。占卜显示“杀掉龙、赶走龙或留下龙,都不吉利,只有得到龙的涎沫储藏起来,才算吉利”。夏王将信将疑,派宫人布置玉帛,写文告请神龙。神龙遂留下涎沫,而后飞走了。宫人随即用匣子将神龙涎沫装好并储藏了起来。夏朝灭亡后,这个匣子传到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匣子又传到了周朝。虽然匣子历经三个朝代,但始终没人敢打开它。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出于好奇,命人打开匣子观看,结果神龙的涎沫流到了地上,怎么也擦除不掉。厉王便听信迷信之法,命妇人赤身裸体对着地上的涎沫大声喧闹。结果涎沫瞬间变成了一只大鼋,窜到了厉王后宫。这时有个年龄很小的侍女从此经过,恰巧碰上了那只大鼋,竟然稀里糊涂地怀孕了。厉王非常惊讶,便下令将那位侍女秘密囚禁起来。四十多年过去了,到了周宣王末期,那位侍女忽然在密室生下一个女婴。宫人觉得诡异,便将女婴丢到了河沟里,结果被一个卖桑弓箕袋的男子捡走。男子带着女婴,一起逃到了褒国。而那个女婴,便是褒姒。

倘若《史记》记载真实,褒姒有这样离奇身世加持,灭掉一个西周,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这样荒诞的记述,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褒姒最终的悲惨命运,其实早已说明了一切。造谣,终究是站不住脚的。

一个女子,任你有通天本领,也不可能灭掉一国,顶多也就算个诱因,属于众多原因中的一个罢了。

然而,翻开历史,妖化、毁谤和诟病,甚至是帅锅女子的类似事件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中国男人对美艳女子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作怪,进而在这种矛盾心理的驱使下,充分发挥独特的黑色想象力,将那些与历史上风评不好的男人扯上关系的女子,全都写成了祸国殃民的妖孽。

唐代的文学家元稹在《莺莺传》中揭示了这个规律,他指出:“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啥意义?意思是说,凡是被称为尤物的女子,不祸害自身(自古红颜薄命),必然祸害他人(红颜祸水)。看看,说得透彻又直白。

是啊,谁让你美到极致?谁让你美的让那些男人把持不住,江山不爱、性命可丢?不把你妖化,又怎能对得起那样的旷世容颜呢?又怎能给那些亲手断送祖宗江山社稷的男人们,找块漂亮而又华贵的遮羞布?这便是同样身为男人的史学家们的逻辑所在。

所以,史书中出现了复国棋盘上一颗用于性贿赂的棋子西施、和平祭坛上的供奉王昭君、色诱禽兽父子定社稷的貂蝉、代人受过的红颜祸水杨玉环,还有这个“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冷艳美人”褒姒,等等。

这些女子,纵使天生丽质,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注定不能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籍籍无名,老死于乡野之中,只能被历史的迷雾,隐去真实的内心想法,隐去真实的人生轨迹,不是被塑造成复仇工具、和平大使,便是被塑造成洪水猛兽、妖孽恶魔。

国破家亡,谁之过?明眼人,都知道,何必扯到女人身上?其实,很多时候,中国女人比中国男人更有情有义。

转回正题。覆灭西周的罪魁祸首既然不是褒姒,那又会是谁呢?我们不妨从西周的发展历程中找找答案。

西周,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中国远古社会奴隶制度的鼎盛时期。周人的始祖,名弃,号称后稷,因为善于农耕,被帝任命为农师,后人尊其为农神。起初周人在渭水流域从事耕牧,由于受到戎狄挤压,只得不停地迁徙。后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居周原(今陕西岐山),才逐渐稳定下来。周人开始以周为国名,一跃成为了一个臣属商朝的小方国,与商朝关系比较融洽。

到古公亶父之子季历时,周因勤于耕作、注重管理,实力急剧膨胀,遂引起了商朝警惕。为了遏制周的壮大,商王文丁趁季历来朝进贺时将其囚禁,以致气急交加的季历死在商都。季历的死,让商周关系恶化。

季历之子姬昌(周文王)继位后,忍辱负重,韬光养晦,表面恭顺商朝,暗地里却在积极进行着灭商准备。他对内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对外分化瓦解商朝附庸,成功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而后,他率领周人渡过黄河,攻占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又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即今陕西西安市西南。至此,周人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

姬昌死后,儿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他一如既往地推行灭商计划,仍然任用姜尚负责军事,又命其弟周公旦管理政务,于在位后的第九年,率军东进,在河南孟津大会八百诸侯。又于第二年,趁商朝出兵征伐东夷之机,联合诸侯和少数民族,从孟津渡黄河,杀奔商朝都城。牧野一战,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为了强化统治,武王将都城由丰迁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又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驻军东八师,负责管理殷商遗民和威慑中原诸侯。而后分封土地和百姓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让他们赶赴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此镇守疆土、护卫周室。而作为臣属的这些诸侯们,则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还要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如此一来,周王确立了自己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西周政局趋于稳定。

武王病逝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旦开始辅政。这时,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和霍叔(即“三监之乱”)发动叛乱,一度搞得东方十分混乱。周公旦遂发兵东征,三年平定东方。西周又恢复了稳定。

成王亲政后,依周公旦礼制,以德治国,任用贤能,西周大治。到了康王,他沿袭成王旧制,明德慎罚,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历史称成康两王时期为“成康之治”。到了昭王时,在位时间很短,虽说他在巡视南方时,莫名地死在汉水之中,但并未对西周政局产生太大冲击。等穆王继位后,西周已达到了鼎盛时期,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甘肃,南到汉江流域,比夏商两朝地域都要广阔。

相传穆王是个传奇人物。据《穆天子传》所载,他是一个资深驴友,曾自驾八匹骏马会见西王母。然而,他一生好大喜功,五十五年的在位时间里,除了四处游逛外,就是打仗,肆意炫耀武功和实力。这种行事作风,势必给西周带来危机。

起初,西北的戎狄臣服于西周,并按规定定期向周室上贡。可穆王闲来无事,打算征讨犬戎,炫耀兵威。他以犬戎首领不按期朝见上贡为由向犬戎开战,引起了戎狄部落的普遍抵抗。最终在耗费了大量军力物力后,他只带回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从此不再向西周进贡,也断绝与西周的正常往来。原先的友邦成为仇敌,这给西周埋下了隐患。

穆王之后,依次继位的是共王、懿王、孝王、夷王,他们被称为中期四王。在这四王期间,均不同程度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以为苦。

到了厉王时,他认为其父在位时,对内过于宽和,决心以严酷手段来震慑臣下,从而树立周天子权威。他本人贪财好利,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政策,不准国人以之谋生,以致怨声载道。他又采取高压政策,禁止国人评议朝政,但凡有议论者,不管什么原因,立刻捕杀。国人因此害怕,熟人在路上相遇时,只是看上一眼,都不敢打招呼。最终,国人忍无可忍,发动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今山西霍县)。召公和周公(此周公非彼周公)开始行政,号为共和。十四年后,厉王死于彘。厉王暴政,导致“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使得西周盛世荡然无存,内部矛盾开始加剧。

宣王继位后,他吸取其父教训,改变策略,暂时缓解了社会矛盾,又取得了防御戎狄和征伐淮夷、荆楚的胜利,为没落的西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被称为“宣王中兴”。然而,所谓的“宣王中兴”只不过是回光返照。在“中兴”的表象之下,西周早已矛盾重重,积习难改。宣王晚年,日益独断专行,不纳忠言,以武力逼迫鲁国废长立幼,不仅使鲁国陷于混乱,并且破坏了周朝传位于嫡长子的宗法制度,激起了同姓诸侯间的不睦。他听信谣言,杀害大臣杜伯,引起大臣们的惊恐和猜测,致使上下离心。军事上,他刚愎自用,穷兵黩武,先后征伐太原戎、条戎和奔戎惨败,尤其是千亩之战中,又惨败于姜氏之戎,致南国之师全军覆没,西周丧失了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军事实力一落千丈。此时的西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幽王,更是一个不靠谱的人,运气也不咋地。继位第二年,关中便发生了大地震,流经于此的渭河、泾河、洛河全部枯竭,西周的勃兴之地岐山也随之崩塌。接踵而至的灾害使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政局非常不稳,生产凋敝,国力衰竭。幽王不但不思挽救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与民争利,激化了阶级矛盾。这还不算,他又发兵攻打西戎,结果大败而回,将西周拖到了全面崩溃的边缘。

就在大厦将倾之际,幽王又干了一件自毁长城的事。相传他的妃子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笑过,他便悬赏千两金,只为博得褒姒一笑。虢石父遂献“烽火戏诸侯”之计。于是乎,他带着褒姒登上骊山,令守兵点燃烽火。诸侯们见警报,以为犬戎来攻,果然披坚执锐,气喘吁吁地带着本部兵马急速赶来,却不见半个犬戎兵,但见幽王与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不由面面相觑。当他们得知事情原委后,纷纷怀怨而去。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好玩得很,禁不住嫣然一笑。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此后,幽王多次跟诸侯们开这种玩笑,久而久之,诸侯们彻底对他失去了信任。

紧接着,幽王为了褒姒和褒姒的儿子伯服,竟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结果惹恼了老丈人申侯。申侯联合犬戎,先发制人,大举进攻镐京。幽王急令点燃烽火示警,结果没一个诸侯赶来勤王。镐京守军怨恨幽王已久,勉强抵挡一阵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顺势蜂拥入城。幽王带着褒姒和伯服仓皇逃往骊山,后被犬戎杀死。而那个被史学家诟病千年的褒姒,也被掳走,不知所踪,结局可想而知。

犬戎火烧镐京,西周灭亡。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任何一个王朝的兴起,都是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的结果。同样,一个王朝的覆灭,肯定不是某个人所致,更不是摧枯拉朽、一触即溃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经过一个逐渐衰亡的过程。

历史是客观的。今天,我们讨论西周的覆灭原因,目的不是为褒姒开脱,只是客观地陈述一个事实。历史不应苛责一个女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助力高考“文言文阅读”《战国策 秦策五》,便于掌握实虚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策秦策二阅读理解答案,战国策秦策全文译文,战国策秦策的看法

    1、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战事失利之时,应该如何对敌?”2、群臣莫对。姚贾对

  • 战国七雄军队哪家强,第一不是秦锐士,谁赞成,谁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七雄各自精锐部队,战国七雄第240过关攻略,战国七雄的军队数量

    [var1]top7:韩弩兵首先最弱的是韩弩兵。韩弩兵的优势在于兵器,史载天下强弓、劲弩、利剑皆出于韩。国外也是靠着这个优势苟活到了战国末期,否则凭着自己地盘最小,君王最昏、人才最匮乏早就被灭了。韩弩兵有没有什么很好的战绩呢?翻开史书,没有和战国七雄直接冲突还打赢的战绩,倒有一场欺负郑国的战绩。有一

  • 她是一位寡妇,但却与秦王嬴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他的生母外,还有两名女子与他有莫大的联系。就包括:湘水女神和巴寡妇清。秦王嬴政对她们的态度也是各有不一的。01巴寡妇清,名:“清”巴是巴郡之意。这个寡妇清自从丧夫之后为了能够顺利的继承庞大的家产,便没有选择再嫁他人。(传说这份家产之多约白银八亿万两,又赤金五百八十万里)在当时先秦两汉的朝代,女子

  • 秦王赵王会盟,两个人加起来八百个心眼子,句句有坑,时时有危险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秦王嬴政与赵王赵偃见面商谈会盟之事,两个人加起来有800个心眼子,那真是每句话都是坑,每分钟都在较量,时时刻刻都有危险。秦赵两国都是军事强国。秦国为七国最强,赵处于下风,但赵国也是六国最强。秦国欲灭六国,绕不过赵国这个钉子户。打他吧,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必致空虚,如果其他五国趁机攻秦,就很危险。不打

  • 秦国第一将门,王翦、王贲、王离,三代名将侍秦,最后为何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王贲简介,王翦王贲墓,王贲怎么评价王离的

    [var1]春秋战国是我们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也是一个瑰丽与冷酷交织,梦幻伴铁血而歌的时代,这两个时期,既可分开来说,又可合起来讲,五百多年的割据纷争,不过是周王室分封制留下的糊涂账罢了。五百多年,纷纷扰扰,多少霸主强横一时,多少小国无息消弭,历史像是一杆无情的笔,执笔人只管尽情地写,哪管地方更迭

  • 国外图谋使秦国劳民伤财,派郑国到秦国搞水利,最终给秦国做嫁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水利工程师郑国假装逃亡,来到了秦国。说服秦国政府,在仲山(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开山掘道,引导泾水沿着北南麓注入洛河。(郑国渠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南,注入洛河,东西长达一百五十余千米。)秦始皇嬴政答应了这项工程计划,并命郑国全面主持这项工程。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这是国外的阴谋(为了疲劳秦国人民,

  • 比夏朝还早的虞朝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良渚文化遗址早在1936年就被发现了,大致分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约34平方公里。考古学家最开始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证明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随着之后考古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良渚遗址又发现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品种丰富,雕琢精美,上面还有我们

  • 楚汉战争时齐国复国后对刘邦和项羽态度先后不同,最终被韩信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信后代子孙列表,韩信飞衡削了哪里,楚汉战争的结果及原因简介

    自立战楚项羽在分封完十八个王后,不久就因为对于齐地的分封非常不合理,导致齐地开始内战。项羽在齐地封的几个王分别是把原齐王巿改封为胶东王,和项羽一同救赵的田都为齐王,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而原本在齐地实力强大的田荣所立的齐王巿被废,感到十分愤怒,于是马上联合同样受项羽打压的陈馀一同反对项羽。田荣先是给

  • 秦庄襄王并不受宠故秦昭襄王敢于在其在赵国为人质时攻打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病薨的时候,秦始皇已经九岁了,但有意思的是,秦昭襄王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曾孙,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曾孙的存在。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秦始皇不可能这么没有存在感,其实他十岁之前确实是存在感极低的,尤其是在秦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原因很简单,秦始皇是在邯郸出生的,而邯郸是赵国的国

  • 秦国灭蜀后三封蜀侯但皆叛乱,此三任蜀侯应均为蜀王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开明氏蜀国(王都即在金沙遗址),蜀王随即南徙,其中蜀王当时死于武阳,也就是现在的彭山。同时,根据《水经注》的经载,蜀王后裔在此后迁徙到了交趾(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并在当地建立了蜀王朝,这在越南文献《大越史记全书》上有明确记载。并且,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