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第一将门,王翦、王贲、王离,三代名将侍秦,最后为何没落?

秦国第一将门,王翦、王贲、王离,三代名将侍秦,最后为何没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84 更新时间:2023/12/18 9:59:09

[var1]

春秋战国是我们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也是一个瑰丽与冷酷交织,梦幻伴铁血而歌的时代,这两个时期,既可分开来说,又可合起来讲,五百多年的割据纷争,不过是周王室分封制留下的糊涂账罢了。

五百多年,纷纷扰扰,多少霸主强横一时,多少小国无息消弭,历史像是一杆无情的笔,执笔人只管尽情地写,哪管地方更迭,兴盛而衰?结果,自西周而下的这笔糊涂账,越写越乱,剩下来的这七大战国,亦是一个比一个强横。

[var1]

正是因为这样的前提存在,秦国一统天下的伟业,才那么叫人震惊,而秦国一统天下,成就大一统的帝皇霸业,是离不开那些赫赫有名的秦国战将的。

白起、蒙恬、王翦、王贲……大战过后,王氏一族成了秦国第一将门,王翦、王贲,乃至后来的王离,王氏三代为秦国大将,按理来说,应该是十分显赫,足以名垂后世。

可是,秦始皇嬴政登基后,王氏一族却是销声匿迹了,后来秦国只历二世就分崩离析后,王氏一族也跟着彻底无声了。

[var1]

这一门三大将的秦国第一将门王氏家族,究竟是如何无声无息地消失的?王翦、王贲、王离的结局如何?后世历史中的那些王氏族群,又是否存在秦国王氏一族的血脉延续?

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秦国大将,主要功劳包括攻破赵国,扫平三晋,攻破燕国,继而灭楚。

王翦出身于秦国的频阳东乡。

王翦祖上世代为军,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人的社会地位达到提高,而且因为军功爵位制的存在,杀敌就立功,立功就有爵,所以王翦的家庭是很不错的。

王翦生得膀大腰圆,这样的力士在秦军中是很吃香的,可是王翦的崛起靠的不是力气,而是精于算计的智慧。

[var1]

秦国大将白起之后,秦国最高级别的将领名叫蒙骜,这位祖籍齐国的秦国名将,承担起了承上下之作用,送走了“战神”白起,又迎来了另一位新的秦国战神,王翦。

蒙骜时期,王翦就是蒙骜军帐中的行军司马,跟随蒙骜南征北战,后来独领一军,越发稳健,也越发时尚,被蒙骜视为军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最杰出的年轻将领。

不止如此,王翦与蒙骜的子孙辈也交情匪浅,比如蒙骜的儿子蒙武,就是王翦担任秦国主将时,担任王翦的副将,后来王贲成为秦国主将,蒙骜的孙子蒙恬、蒙毅等都是王贲的副将。

[var1]

可以说,王翦不仅自身有能力,在军中的地位也相当了得,再加上他还立下了大破赵国邯郸,扫平三晋之地,破燕灭楚的巨大功劳。

当时,秦国刚刚灭掉国外不久,紧接着目光看向了其他的几大战国。

秦王嬴政任命王翦为秦国上将军,亦是秦军最高统帅,主持灭国大战。

[var1]

根据李斯、尉缭子等谋臣定下的“一统大策”,秦国对其他几大战国用兵,以先近后远为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临近的魏国和西北的赵国。

其中,赵国相对于魏国更弱一点,所以王翦决定先打赵国。

彼时,赵国虽经过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富国强兵,但之后多年屡经秦国打击,早已大不如前,于是,公元前229年,王翦便率领大军,挥师攻赵。

[var1]

当时,赵王任用名将李牧,来对抗王翦李牧不愧为与王翦并称的当世名将,以三四十万赵国老卒,硬是顶住了王翦大军的攻势,拒秦军于其外。

若不是后来秦国派出了不法,离间了赵王迁与李牧的君臣联系,赵王便罢黜并伤害了李牧,改用几个公室子弟当大将,结果不堪一击,恐怕秦赵持久战还要继续下去,演变家庭肉绞杀机般的残酷战争。

[var1]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军遂长驱直入,一举攻破了赵国邯郸,赵王迁下令开城投降,残余的赵国王族远逃,另立一国,赵国徒有其表,名存实亡。

其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未果,秦王政暴怒,秦军以此为借口攻打燕国,王翦领兵,与他对阵的是残存的赵国代王赵嘉的几万赵兵,与燕太子丹率领的燕国兵卒联合的燕赵联军。

[var1]

结果,这二十万燕赵联军,被王翦打破兵败,统统葬送在了易水河边,王翦乘胜追击,燕国名存实亡。

一统功臣王贲

公元前225年,灭魏大战的实际执行者,是王翦的儿子王贲。

但是王翦仍然是秦国上将军,是王贲的顶头上司,所以这个功劳王翦也有份,这样算下来,秦国统一六国,王翦的功劳,至少在一半以上,这份功劳可着实不小。

王翦自然是知道功高震主的危害的,当年他还是个军中小校时,他的顶头上司白起,最后就是因为功高震主,而引来了杀身之祸。

[var1]

于是,打完灭楚大战以后,王翦便向秦王嬴政说,自己久经大战,身体有恙,秦军上将军之位请秦王另选其人。

嬴政对王翦的表态很满意,但是当时的秦国,只有王翦的威望能力足堪担当秦国上将军,于是他对王翦的请辞不予准许,让他仍然担任上将军一职,而具体的领兵打仗,则交给更年轻的秦国将领。

而当时风头最劲的将领,便是王翦的儿子王贲。

[var1]

王贲,王翦之子,秦国大将,主要功劳包括灭楚大战、灭魏大战、灭燕大战、灭赵大战、灭齐大战。

王贲少时聪颖,再加上他父亲是秦国名将,自己又少年从军,长于军旅,所以虽然年纪轻轻,却熟谙军事,长于精打细算和军事谋略,而且他领兵打仗但求务实不喜务虚,与赵括那种纸上谈兵完全不同。

[var1]

秦王政正是看王贲有这份才能,才将消灭剩下几大战国的重任,交到王贲,与蒙恬等人的手里。

而王贲的能力,也没有辜负秦王的期许。

公元前225年的灭魏之战中,由于魏国都城大梁乃新都,而且城高墙厚,很难以人力攻克,秦军猛攻三月,都没有奈何大梁城,于是王贲建议,凿开黄河水,水淹大梁。

[var1]

秦王采纳了王贲的建议,王贲于是凿开黄河大堤,引大水冲击大梁城,又是三月,大梁城城塌墙毁,魏国随之灭亡。

随后的灭楚大战,虽然有李信轻敌冒进,折损秦军二十万的波折,但是后来由王翦统帅,王贲领军的秦军,依然打败楚国,并顺手消灭楚国。

最后一场灭国大战,是秦齐之战。

[var1]

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攻打齐国北部,旦日之间,已经逼近齐国都城临淄,齐国国王齐建见兵临城下,马上出城献降,灭国大战至此结束。

王氏之没落

除了已经在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时,就已先期被内史嬴腾灭国的国外以外,五大战国的灭国大战,都被王氏父子包圆。

再加上另一位秦国名将蒙恬,秦统一天下的首功,就要记在这对父子将军,与蒙恬的头上。

[var1]

秦国稳定天下以后,王贲的儿子,年纪轻轻的王离也成了秦军主将,主要戍守边地,以备胡患。

王家一门三将,虽然无法与一门三相之类的荣誉相比,但也很了不得了。

那么,如此气派,如此功业了得的一个秦国第一将门,又是如何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崛起,又迅速消失了呢?

[var1]

古语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王氏一族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内中苦涩,只有王翦王贲父子心里知道。

王家一门两将,几乎包揽了灭国大战,功劳不止是大,简直是天大,大得雷人,这让已经登基为帝的嬴政如何看待王氏一族?

[var1]

功高震主,主怒臣伤,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无数,王翦在军中就没少看到。

王翦长于军营,也看得透朝堂,而王贲更是聪慧过人,心思机敏,以他二人的青春,怎么会看不明白自己的地位?

地位越高,越容易招来艳羡,工具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理。

[var1]

于是,不止是王翦,王贲在秦始皇登基以后,也迅速请辞,说要回家清闲,嬴政也准了他的请奏。

不过,虽然王翦父子隐退了,王家还是有子孙在军中经营的,那就是王贲的儿子王离。

王离镇守秦国边境,防备胡人南下作乱,按理来说,只要安心经营,也没有什么危险。

[var1]

只不过,秦始皇英年早逝,秦二世不是仁君,不行仁政,百姓怨声载道,沸反盈天,反秦旗帜到处都是。

王离被临时任命为秦军主将,奉命率军南下,与秦将章邯一起镇压叛乱,结果,巨鹿之战中,章邯坐山观虎斗,坐视王离的二十万大军,被项羽的军队消灭,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随后被害。

[var1]

王离一伤,王氏一族在秦军中再无根基,渐渐没落,后来秦朝灭亡,王氏一族也随之分崩离析,天各一方。

不过,王氏一族到底有底蕴存在,并未彻底消亡,后世子孙族群也不少,比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等名门望族,大体都是王翦的后代,只是联系比较远了而已。

更多文章

  • 国外图谋使秦国劳民伤财,派郑国到秦国搞水利,最终给秦国做嫁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水利工程师郑国假装逃亡,来到了秦国。说服秦国政府,在仲山(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开山掘道,引导泾水沿着北南麓注入洛河。(郑国渠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南,注入洛河,东西长达一百五十余千米。)秦始皇嬴政答应了这项工程计划,并命郑国全面主持这项工程。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这是国外的阴谋(为了疲劳秦国人民,

  • 比夏朝还早的虞朝真的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良渚文化遗址早在1936年就被发现了,大致分布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约34平方公里。考古学家最开始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证明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随着之后考古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良渚遗址又发现了大量玉器,这些玉器品种丰富,雕琢精美,上面还有我们

  • 楚汉战争时齐国复国后对刘邦和项羽态度先后不同,最终被韩信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信后代子孙列表,韩信飞衡削了哪里,楚汉战争的结果及原因简介

    自立战楚项羽在分封完十八个王后,不久就因为对于齐地的分封非常不合理,导致齐地开始内战。项羽在齐地封的几个王分别是把原齐王巿改封为胶东王,和项羽一同救赵的田都为齐王,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而原本在齐地实力强大的田荣所立的齐王巿被废,感到十分愤怒,于是马上联合同样受项羽打压的陈馀一同反对项羽。田荣先是给

  • 秦庄襄王并不受宠故秦昭襄王敢于在其在赵国为人质时攻打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也就是说,秦昭襄王病薨的时候,秦始皇已经九岁了,但有意思的是,秦昭襄王从来没有见过这个曾孙,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曾孙的存在。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秦始皇不可能这么没有存在感,其实他十岁之前确实是存在感极低的,尤其是在秦国,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原因很简单,秦始皇是在邯郸出生的,而邯郸是赵国的国

  • 秦国灭蜀后三封蜀侯但皆叛乱,此三任蜀侯应均为蜀王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开明氏蜀国(王都即在金沙遗址),蜀王随即南徙,其中蜀王当时死于武阳,也就是现在的彭山。同时,根据《水经注》的经载,蜀王后裔在此后迁徙到了交趾(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并在当地建立了蜀王朝,这在越南文献《大越史记全书》上有明确记载。并且,这一

  • 秦国利用巴蜀三国混战而灭蜀,此战也是其远交近攻之体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国灭巴蜀的详细过程,秦国吞并巴蜀后面积,巴蜀在秦国地位

    秦国巧施“金牛计”灭蜀关于秦国用“金牛计”灭蜀的故事正史中没有记载,而是郦道元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引用《本蜀论》记载的“金牛计”。以此来论述“金牛道”或者“石牛道”得名的缘由。另外在晋代《华阳国志》里面也记载了“金牛计”的故事,虽然与《本蜀论》中略有不同,但大体的情节是相似的。“金牛计”又称“石

  • 湖北英山大发现,水沟旁找到神秘石碑,韩专家直呼:这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湖北英山石碑图,英山篓子石,湖北臭水沟挖出一石碑

    [var1]这件事情还要从这个石碑身上说起,在湖北省一个叫英山的小县城里,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情,一个本地的小伙子路过一条水沟,想在水沟旁边洗洗脚。但他意外发现水沟里的一块儿被泥埋住的石碑,石碑上还刻着很多文字。小伙子非常的好奇,他便把这石碑从水沟里拿出仔细看,发现石碑上写着神主二字。[var1]小伙子

  • 周朝被一分为二,到底是因为什么?人祸还是不可抗拒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王朝值得关注既然老易选择从战国时代开始来顺藤摸瓜地解说历史,那就不可避免地要交代一下周朝及之前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行为。因为战国时代本身就是周朝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西周在前,东周在后。这么需要插一嘴,为什么是西周在前,东周在后?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统治中心

  • 重磅探险主播在深山老林中发现神秘骨头,上面竟然满是甲骨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甲骨文识别扫一扫,秘境探索直播发现神奇动物,考古新发现人气博主

    其探险中充满了神奇和未知,很吸引人,他们去年在国内某深山老林中,发现了一块神秘的骨头,(出于对创作者的保护和文物的保护不必说得太详细)。这块骨头上布满了文字,探险者初步认为上面刻写的可能是甲骨文。因为前段时间我研究了几天司母戊鼎,也顺便熟悉了几个甲骨文字,我一眼便断定这个骨头上的就是甲骨文。下面是这

  • 陈国内乱,田完逃到齐国,近三百年后完成田氏代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田氏代齐有没有预言,田单复国后为何离开齐国,田氏代齐的启示全文

    周平王东迁,周室衰微,诸侯国纷纷崛起,割据争霸,遂礼崩乐坏,到春秋末期,奴隶主贵族阶级日渐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强势崛起,诸侯国内斗争加剧,卿大夫日益把持朝政,晋、齐、鲁三国尤甚。如晋之六卿,鲁之三桓,最后三家分晋成功。而在齐国,最终导致田氏代齐。有妫之后,将育于姜田完→田孟夷→田闵孟庄→田文子须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