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智宣子和赵简子相继离世,二位新任族长也从幕后来到了台前,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即“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var1]
这里需要说一下,此时晋国四大家族分别是:智家、赵家、韩家和魏家,韩赵魏也就是后来战国时期的国外、赵国、魏国,四大家族的族长分别是:智襄子、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
这不,智襄子这天约韩康子、魏桓子来蓝台吃饭,期间智襄子出言不逊,戏弄了韩康子,伤害了韩康子的贴身管家段规
为啥智襄子胆子这么大呢,主要是因为智氏家族这几年发展太猛了,实力极强,在晋国是一家独大的地位,隐隐的还有吞并韩赵魏的势头
[var1]
那这种一强三弱的局面,为啥韩赵魏就不能联合在一起呢?主要原因就是不敢,一旦公然结盟,估计先提出这个建议的家族,就首当其冲被智襄子给灭了
所以韩赵魏三家都是战战兢兢地维持当下的平衡局面,以至于就算自己的大管家被伤害了,韩康子也不敢公开顶撞智襄子
不过呢,智襄子伤害人这事儿,传到了智国那里,智果就劝谏智襄子,说你这样做不对,你太盛气凌人了,以后会吃亏的
[var1]
智襄子却不以为然,老夫天下无敌,文武双全,怎么可能吃亏?从来只有我让别人倒霉的,我不招惹别人就不错了,谁还敢来招惹我?
对此,智国也没有生气,反而说了三句名言,试图真的劝动眼前的家族族长
智国就说,“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
[var1]
第一句话出自《尚书》的《五子之歌》,意思是一个人犯错太多的话,就别等到别人积怨已久爆发之后再想对策,要防患于未然,意思就是告诉智襄子,你可以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但最好提前想到对策,找个能兜底的办法
第二句话是智国自己的想法,意思是你当族长的,如果能在细节上足够的严谨,就不会有大的灾祸,告诫智襄子你最好谨言慎行、心思缜密一些
第三句话也是智国自己的想法,意思是连蜹、蚁、蜂、虿这种小虫子都能伤人,更何况是一个家族的负责人呢,这里就是暗指,韩康子毕竟是韩家的老大,你多少给点面子,不然日后他要想伤害你,你也没办法啊
[var1]
综上所述,智国是想告诉智襄子,我们不应该欺负那些比我们弱小的人,因为一旦他们积怨已久,爆发起来的话,就算他们再弱小,也会伤及到我们,况且他们也不是真的弱
可惜啊,智襄子才不听智国的劝谏呢,就跟智宣子一样,一副“不听不听、王八念经”的态势,赶走了智国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智国的想法似乎是正确的,在我们不具备碾压性优势之前,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去招惹和欺负一个人,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var1]
那为何智襄子不听呢?一来就是他“不仁”,本就是狂妄之辈,二来则是,他想试探一下韩康子的底线,为日后打压韩家做准备
智襄子想的是,既然戏弄和伤害并没有激起韩氏家族的反抗,那就可以再进一步,正所谓“得寸进尺”,你忍一次就得忍两次,忍的多了,我获利就多,到时候你算你忍不了想反抗也白搭
站在智襄子的立场,这种试探策略不失是一种好的办法,因此,在下一期中,我们就能看到,智襄子是如何一步一步索要韩康子的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