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国群臣想出“疲秦计”,后反被秦王嬴政利用,这事是怎么暴露的

韩国群臣想出“疲秦计”,后反被秦王嬴政利用,这事是怎么暴露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59 更新时间:2023/12/29 7:58:46

公元前770年,中原进入春秋分裂时期,此后晋国被瓜分更是拉开了战国的序幕。中原大地因此分裂了数百年,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在战国晚期,秦国的强大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无尽的惶恐之情,不断有能人志士出谋划策想要与之抗衡,但是终究还是秦国统一中原。韩国是当时最小的国家,面对秦国也有自己的谋划。

[var1]

韩国不甘心被秦国吞并,于是群臣想出计策打算暗算秦国

在秦国张仪破除六国合纵联盟之后,秦国的实力空前强大,中原六国没有能力再之为敌。邻国韩国更不好受,两国之间不断交战,它的实力大大削弱只剩下十万士兵,城池也被秦国吞并不少,国力每况日下。

面对危险的秦国,韩国必须想出对策,否则结果就是自己灭亡。韩王坐立不安,思来想去认为自己卑躬屈膝肯定不稳妥,如果和其它国家共同抵抗秦国,那遭殃的第一个就是自己,于是采取了群臣的建议。群臣的想法很简单,表面上对秦国阿谀奉承,背地里捅秦国刀子,让秦国意料不到。

[var1]

公元246年,一位名叫郑国的韩国著名水工,向秦国提出了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大水渠的建议,并声明大水渠能把整个关中地区的万亩盐碱地变成良田,秦国就可以不用从遥远的巴蜀地区运送粮食。当时,嬴政刚刚上任,相国正是吕不韦,二人听到这个建议都欣喜万分。毕竟关中地区如果变成粮仓,意义那是非同凡响。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人人都刻苦劳作,以勤劳为荣、懒惰为耻,更不能逃避兵役和徭役,只要一声令下,举国上下都会响应。这就是韩国阴谋考虑到的地方。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修建水渠这种大型工程,肯定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此以往,国家肯定会被拖垮。韩国只要在修建水渠的路上绕远路,尤其是要多找难走的路施工,计策就可以成功。

“疲秦计”事情暴露郑国被捕,秦王大度看出有利可图再次建渠

韩国这条计策就叫“疲秦计”,其实并不高明,万一被发现,秦国想灭韩国不会废太大功夫。果然,嬴政发觉了这条计谋,于是将奸细郑国打入狱中。这件事和吕不韦有关系,他当时因为政治分歧与后宫之事被罢免,同时是这条计策的知情人,无意之中一下子就把这计谋说出来。

[var1]

不仅是吕不韦,李斯也被扯进这件事情中来。郑国和吕不韦都是六国人士,身为高层想谋害秦国,又恰逢长安君叛乱,秦王一怒之下遣散秦国境内所有六国人士。当时,吕不韦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威信,于是服毒自杀。李斯不甘心被牵扯到这件事中,毕竟他还想在秦国一展宏图,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向秦王建议不要驱逐他。

王随机收回成命,废除了逐客令。至于怎么处置郑国,秦王听取李斯的建议让其讲述缘由,郑国并没有避讳自己是韩国间谍的事,全部托盘而出。郑国同时也说出了“疲秦计”虽然表面上是有害的计谋,但要是对关中水渠重视起来,秦国将拥有第二片肥沃的田野,这条水渠将会为秦国的同意开辟道路。

秦王嬴政能一统天下,足以证明他的智慧过人,能做明君。对于水渠建成之后,秦国能获利多少,他心里很是明白。于是,他大人有大度,再次选择相信郑国为他建造水渠。最终郑国渠建成,万亩良田形成,秦国有了强大后盾。

[var1]

韩国行事思路奇葩,想出“疲秦计”最终殃及自己也是情理之中

此时,秦军的部队已经集结完毕,郑国渠也建成,秦王统一六国的步伐已经无人能挡。韩国的这个计策真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没有获利,还把自己推向灭亡的边缘,连带其他六国一起走向灭亡。

这也不是韩国第一次想出坏主意。像秦国这样的法治国家,无论做何事,都是有条不紊的按照规定行事。韩国则不同,行事诡异,思路奇葩。韩国有座铁山,全国上下都打造武器,此举不是为了在战场上杀敌,而是为了贩卖武器赚钱,还是私下贩卖给秦国。韩国凭借贸易建立国家,这些贩卖出去的武器最终也是打到自己人身上。

[var1]

总结:

秦国能在嬴政手上发扬光大,最终统一六国,能说明他是一位明君。因此,他不在乎郑国的间谍身份,而是重用他再次建造能用的水渠,为统一六国助力。韩国则是自取灭亡,自己行事思路奇葩,还殃及鱼池,加快了六国被灭的步伐。

参考资料:《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薪俸的支付单位是不一致的,楚国的支付单位是?蚂蚁新村今日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薪俸制,五斗薪俸的意思,五斗薪俸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var1]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以为官者俸,着谷金各半”。汉朝时候的官员,“俸禄”是现金和粮食混合发放的。而在更早的战国时期,官员的工资刚刚从西周时期的食邑制度过渡到薪俸制度。其中“薪”指的是国家给官员发放的日常生活补贴,“俸”指的是钱币或者是实物,实物主要是粮食。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楚国的发薪俸的

  • 春秋的一次无厘头泄密,成就了千古君臣佳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君臣相得春秋时期夷狄逐渐强大,华夏各国受到夷狄不同程度的侵扰,损失惨重。齐桓公和管仲准备帮助诸侯国发动攘斥夷狄战争。离齐、鲁两国较近的东夷国家有莒、莱、任、宿、须句、郯、谭、费等东夷诸国,其中实力较强的是莒国、莱国。[var1]形势图为实现“尊王攘夷”政治目标和去除东、东南战略方向的掣肘

  • 那些年你读过的屈原名句,满满的全是感动!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屈原经典语录句子,屈原经典名句是什么,屈原诗词名句20句品读

    一、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出自《楚辞》,大意是:我愿意与你同生共死相与长做知音挚友。[var1][var1][var1]二、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出自战国屈原的《九歌·礼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表明了洁身自好、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三、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 诸葛亮为何53岁就走了?真实病因曝光,专家:他被活生生累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曾带领蜀汉北伐却以失败收场。(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日前有专家揭密了诸葛亮的死亡之谜,当中就有两种说法,分别是“肠胃疾病”与“肺结核病”。诸葛亮大大小小的战事都亲自参与,对于蜀汉政权的维护,身上肩负着刘备托孤重任,几乎是鞠躬尽瘁,但从一名被司马懿掳走的俘虏口中可得知,诸葛亮早起晚睡,几乎忙

  • 他是蜀国后期第一名将,如果此人不死,魏国很难能灭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看的就是三国乱世,在这个群雄割据,各方势力相互讨伐的年代,最终形成的局面是天下三分,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这种平衡和相互对立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蜀汉率先被魏国攻破。出现这样的情况,想必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大遗憾,毕竟刘皇叔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所积攒下的江山基业,只是传到了他儿子这一代

  • 因为一场内斗,蜀国失去了两大精英,从此蜀汉王朝走向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蜀汉陈恭,蜀汉走向灭亡的5大憾事,蜀汉英雄传人物培养

    自从费祎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制约的了魏延了,魏延本来就想一路带兵挥师南下,但费祎在的时候被费祎一再的制止,一直都没能如愿。但是如今费祎已经死了,就再也没有人能阻拦他带兵挥师南下了,在途中一直向汉中的方向撤退,并且过去之后还将路途之中全部的栈道都给烧毁了。与此同时还派出了信使向蜀汉后主刘禅告发说,当时蜀

  • 孙权比曹操、刘备多活那么久,为何还是没有统一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不打孙权结果如何,孙权为啥不能统一三国,刘备真的娶了孙权妹妹

    那么真的是孙权能力不足才没有统一天下吗?非也。孙权接手父兄打下的江东基业时才19岁,继位之后非但没有丢失江山,还能够任用周瑜、鲁肃、陆逊等贤才好好经营江东,顺利守下了这来之不易的基业。在曹操势大时联刘抗曹,在刘备势大时又肯屈尊降曹抵御蜀汉,可见其突出的政治能力。若历史能够假设,没有孙权联刘打赢赤壁之

  • 都江堰就这样被李冰搞成了-春秋战国(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简介,都江堰李冰文化产业园书记,都江堰客运中心李冰父子塑像

    [var1]春秋战国时期,粮食作物最主要的有:粟、黍、稻、麦、梁、菽、麻等。农作物产量有了提高。在一般年景下,一市亩的田地约可产粟9斗6升多,最好的年成,可以产3石8斗5升。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最初只是在木工具上镶铁刃,但因冶炼技术水平所限,多为白口铁,铁中的碳以极脆硬的碳化铁形式存在,农具易断裂

  • 李牧为什么能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李牧不死,赵国就不会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国李牧之父,李牧在哪个时期被重用,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吗

    [var1]李牧(图片来源于网络)李牧是一位颇具悲情色彩的英雄人物,他胆识过人,用兵如神,生平未尝一败,战国末年面对强大的秦军,他更是多次以弱胜强,以一己之力阻挡着秦军一统六国的步伐,几乎让拥有白起和王翦等名将,且实力远胜赵国的秦帝国也束手无策,而只能采用那下三滥的反间计,可昏庸无能的赵王迁,偏偏便

  • 有人采访吕雉:听说汉高祖去世时,您没哭?吕雉:我没笑就不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记者:对于您丈夫的去世,您现在有什么感想?吕雉:对于丈夫的逝去,我的内心其实是很悲痛的。记者:既然您这么悲痛,为何民间却有了您在葬礼上根本没有哭的传言呢?吕雉:既然是传言,那就说明这是不可信的。记者:可是,据小道消息说,您和丈夫的感情早已破裂,您可以仔细谈谈这件事么?吕雉:谁说我们感情破裂的?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