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对“王莽篡位”这一说法争议很大,甚至在历史上都不承认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尽管新朝只维持了14年。
西汉史学家班固将王莽定性为篡汉的奸臣,是乱臣贼子,然后被后世史学一直沿用,不愿称其为新朝,而称新莽。直到近2000年后,人们才重新审视这位新朝皇帝。
胡适和其他近代学者,开始认同王莽改革中的王田制,五均制和废除奴婢制这三个重要政策,还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古人。
那么,王莽究其是个怎样的人?他所建立的新朝究竟又是怎样的一个政权?
王莽出生于邯郸大名县,但在他的故土,后世之人没有给他建祠堂,更别说立雕像了。在大名县的方志馆里才能找到有关王莽零星的记载。
《大名县志》里,王莽的姑姑被汉元帝立为孝元皇后,所谓,一荣俱荣,王氏家族便顺理成章成为外戚家族,声势显赫,而王莽当属家族里最显赫的人物了。
王莽从小缺乏父亲的教诲,只能自己试探着寻找成长的窍门。他按儒家思想,来践行自己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
王莽简直就是这个家族中的另类,一股清流,五好青年。
大将军王凤是王莽的伯父,有一天王凤病倒了,王莽不解衣带地照顾王凤,临终前,王凤特地向皇帝推荐了王莽,皇上刚好要找个道德楷模,很快就将他提拔做官了。
公元前22年,二十四岁的王莽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就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之类的职位。替皇帝传传话,偶尔打个杂,职位不高,却距离权力的中心非常近,升职加薪易如反掌。
在任职期间,他认识了同朝为官,在天禄阁校理图书的刘歆。刘歆自小跟随父亲刘向整理校勘皇家藏书,接触到一些稀有古籍,有很多都是先秦古书。
而这些古书与自己所学经书天差地别,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假书。
其实,刘歆看到的那些古书就是古文经。汉代时主推儒学,儒学又称为经学。随着经济的繁荣,儒学产生了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两大学派。
古文经和今文经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所记录的文字形体的不同,更重要的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一个是百年前的古书原本,一个是人为口耳相传,由不同的人记录下来的今人之作。
到了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已是一本歪曲事实,胡说八道的书了。
而古文经学是在进入汉代后陆续被发现的先秦古书,是对我国的文化史有着非凡意义的书。没有它我国的文化将是割裂的,甚至经典的传承都是谬误的。
当今文经学越来越陈腐,保守时,在野的古文经学则展现了勃勃生机,将王莽和刘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王莽和刘歆二人年龄相差无几,在古文经学上他们有共同的契合点,志同道合让两人惺惺相惜。
王莽良好的品行无论在民间还是朝堂之上都有很高的人气和不错的人缘。家族的帮扶,自己的贤能让王莽的仕途平步青云。但即便地位再高,王莽一如既往地礼贤下士,救济贫民,因此,他也非常受人敬重。
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马后,他便与刘歆传播讲授古文经学,他们希望让人们都知晓古文经学,这将会促成整个社会秩序的重大变革。
然而过了一年,汉成帝驾崩,汉哀帝继位。丁氏和傅氏必然要争取成为当朝的掌权派。在宦海浸淫多年的王莽自然看得清楚,于是便主动向汉哀帝递上奏章,请求辞官。
不过,汉哀帝毕竟是外来户,又刚刚即位,根基未稳,所以便下诏书挽留王莽,命王莽继续任职理事。
但傅太后非常怨恨王莽,汉哀帝无法顶住傅太后的压力,在赏赐王莽黄金五百斤,安车一辆和骏马四匹后,让王莽免职回家。
一天,王莽的二儿子王获打死了一个家奴,这在当时不是什么大事,毕竟在奴隶制社会,奴婢哪有人权可讲。但是,王莽在当时是股清流,他认为人命都一样,杀人就得偿命,因此,他把儿子给逼死了。
可以说“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
其次,他尊重人权的先进思想是非常少见的。这也使他的声誉和人气得到很大提高。官员们纷纷为他奏请皇上,希望他再次回到朝堂。
西汉从昭宣中兴之后短短五十年迅速走向衰败,其原因就是外戚之乱。外戚专权,宦官参政,贤臣罢的罢,免的免,留在朝廷内的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朝堂如此,地方上更是肆无忌惮,弄得天怒人怨。
据史料记载,西汉末年的人口达到6000多万,在人口稠密的关东,关中的土地又大多在大官僚的手上,很多农民根本没地可耕。也就没有足够的粮食来满足果腹之需。
元始三年(公元3年)春天,王莽想加强自己的地位以便更好地推广古文经学,遂想到将女儿嫁与汉平帝为皇后这一计。
他首先建议为汉平帝选妃,又故作谦辞说不让自己女儿来参选。这样,太皇太后不得不将包括王莽女儿在内的王氏诸女全部淘汰。
而天下百姓和王公大臣们不干了,千呼万唤极力推荐王莽的女儿王氏必须入选而且必须做皇后,太后无奈,点头应允。
第二年,王莽的女儿众望所归坐上了皇后的宝座,王莽因此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高了。
这时,王莽就需要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这自然就想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刘歆,于是将刘歆调到中央,先是出任侍中太中大夫,后又升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刘歆的政治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
随着古文经学的广泛传播,人们看到了王莽理想中的美好景象,人人讲礼貌,讲文明,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四海升平。
而这种理想不止是让天下儒生为之倾倒,也几乎激励了各个阶层的民众。于是王莽就像带着光环般被万民敬仰,人们尊他为圣贤,大圣人。
公元6年,汉平帝病死。王莽选了没有任何威胁的两岁的刘婴为太子,从此代行天子事。
这时王莽觉得他称帝的机会来了,他利用自己精通的“谶纬之学”来制造舆论,这是一种带着神学色彩的政治舆论。
谶纬之学,在中国古代十分风行,它以神秘复杂的言语、图案,搭载着政治、军事等因素,大行一时。因其自身的神秘性以及诸多案例而被人们所啧啧称道,而古代人往往迷信,通过谶纬之言煽动民心大造声势,可达到一定的目的。
特别是在西汉末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种牵强附会的主观意愿也是他们心中最希望看到的。人们只想通过“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等等刻意看上去祥瑞的预兆来说服自己,改变现状是最好的出路。
在长安求学的梓潼人哀章是最终让王莽如愿以偿的。他做了个铜龛,在龛盒里写上王莽是真名天子,皇太后应顺应天命。
还将王莽的八位大臣和他自己还有他胡编的人共十一人都写上。黄昏时分,哀章穿着黄衣,煞有介事地捧着龛去了高祖庙,高祖庙的门卫签收了。
王莽得知此事后,佯装诧异,然后很庄重地选了个日子,然后去了高祖庙将铜龛迎到未央宫前殿。
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众望所归地接受了西汉末代皇帝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
从此时,历时二百一十多年的西汉王朝结束,王莽的时代开启了。
西汉王朝在历时二百一十多年后于平静中默默消失了,新王朝也在百姓哭着喊着,心心念中诞生了,两王朝交接之际,无刀枪剑戟,无伤亡流血。
王莽称帝不久便开始实施新政。在经济上的改革首先是工商业政策的推行。
公元10年,王莽实行“六筦”,也就是将酒业、盐业、冶铁、货币、山川、赊贷六大产业纳入国营范围,禁止民间商人经营。同时,王莽在效仿“均输平准”,实行了“五均”政策。在长安、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等,以征收新税,并且以买卖的方式来稳定市场物价。
王莽的另外一项经济措施就是进行了国家放贷,也就是向银行贷款。其主要的内容是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可以向国家借贷。
祭祀借贷和丧事借贷属于短期贷款,不收利息,分别要在10天内和三月内归还。而工商贷款属于长期贷款,每年需要交纳不超过十分之一的利息。
王莽的工商业政策基本就是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延续,但是因为王莽依靠富商大贾、豪强地主来推行这些政策,导致这些人利用特权从中获利,以公谋私,最终一场有利于普通百姓的经济变革变成了鱼肉百姓的弊政。
王莽即位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一个王朝在仅仅只是7年的时间,就接连换了3种货币,而且每次进行改革的时候都要把前一种货币全部废除掉,而在这之中使用最长的货币也就只是4年的时间。
当王莽每换一次货币,都允许百姓以旧换新,但却不是原价换新,是打了折扣的。那百姓损失的差价谁来补,这跟抢没区别啊!
西汉末年的社会主要矛盾来自于人口暴增和土地兼并的矛盾。于是,王莽推行了“王田”和“私属”两项措施。
“王田”就是土地国有制度,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禁止土地买卖。然后按照《孟子》描绘的井田制模型来推广理想中的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私属”就是规定奴婢不能买卖,给与奴婢家人的身份。
不可否认,王莽的土地改革在当时土地兼并十分严重的条件下,是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的。而将奴婢提升为“私属”,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的。
然而王莽的这两项措施矛头直指那些土豪劣绅,皇亲国戚们,看着他们的利益被赤裸裸地
收走,于是他们抱团反对,因而也无法执行下去。
公元12年,王莽被迫取消了这两大政策。王莽的这些政策固然好,利国利民,却太过理想主义。积弊甚久的社会问题如何在一朝一夕间解决?
政策朝令夕改,必将使百姓不再信任朝廷,也降低了皇家的尊严。而且,王莽称帝前谦恭下士,称帝后性情狂躁,疑神疑鬼,轻于改作,急功好利,也是最终导致其改制失败的原因。
王莽的理想与现实,动机与效果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
公元22年,社会矛盾空前混乱,各地农民相继起义,而此时刘歆的背叛给本就雪上加霜的王莽来了致命一击。
公元23年,刘歆参与了一场兵变,失败后,自杀身亡。自此,王莽深居宫中,他已经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他秉持儒家思想推行的理想化改革让他走到了悬崖,最终死于乱军之手,结束了14年的新朝政权。
可能王莽也感叹吧:本就心系苍生,也是百姓所选,现在却又把错归于他一人!
对于的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它违反了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但我们必须承认他的改革对后世的很多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甚至是当今!
他的新政带浓重的社会主义色彩。王莽是实际政治的失败者,也是复古思想的殉道者,他在政治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虽然最后都归幻灭,但实在是不平凡的。
然而,我们依然应该肯定王莽作为壮志未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肯定他为克服西汉末年社会危机而进行改革的见识和勇气,肯定他为实现儒家构想的理想社会而作出的大胆尝试。
我们还可以从斑驳的历史记忆中,从儒家恢宏的理想和未取得成功的改革实践中找到一些经验,一些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切合实际,措施得当,贯彻有力,善始善终,如此,我们将在历史的教训中汲取营养,成就我们自己的辉煌。
#头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