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在公元220年左右大规模去世?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著名人士,都在公元220年左右大规模去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4/1/24 3:24:23

至此,历史进入三国时代。

同样是在这一年前后,众多良将名士纷纷去世,上演了英雄集体谢幕之场景,而在去世的人中,魏、蜀、吴三方阵营均有。

其中,不乏有像曹操、关羽这样的重量级人物。

众多良将名士大规模的密集去世,看似偶然,但背后却也有迹可循。

名将谋臣集体谢幕

以公元220年为中心点,在改年前后去世的名将中,大部分均是死在了大大小小的各类战役之上。

先是在公元219年正月,曹魏大将夏侯渊与刘备相争于定军山,最终,夏侯渊被老将黄忠斩于马下。

紧接着,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方面的于禁以及庞德,双双被擒,最终,庞德因拒不投降而被杀。

一时间,关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但没过多久,关羽面临的形势也急转而下,由于东吴吕蒙的“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最终导致关羽大败,逃奔麦城。

随后,在临沮,关羽与其子关平,被吕蒙手下将领潘璋部擒获,并遭到杀害。

而吕蒙在成功偷袭了关羽之后,同样也没有活多久,仅一个多月后,正值壮年的他,便突然病逝。

除了吕蒙之外,东吴方面,还有孙皎和蒋钦,也是在这一年前后去世,且二人去世时,均在壮年之际。

由于吕蒙去世的突然,甚至在小说里,还用到了“关公复仇”来进行解释。

这么一来,魏、蜀、吴三方阵营,各自就损失了一名支柱型的大将,这对于当时的三方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不仅是上述这几个人,在当年前后,还有不少各个阵营中的谋臣良将去世。

比如,曹魏方面的杨修、徐奕,死在公元220年,蜀汉方面的法正和黄忠,则死在了公元221年,东吴方面,孙权堂弟孙皎、大将甘宁、孙贲、潘璋,谋臣陆绩,也是死在了公元220年。

这还不算完,就连当时的名医张仲景,同样死在了这期间。

而这还仅仅是在当年前后去世的人中一小部分,除了他们,汉末三国各政权的创业君臣,同样也迎来了一场集体谢幕。

三方阵营的三位君主,除孙权外,曹操去世于220年,刘备则去世于223年。

跟随君主创业的文臣武将,曹魏方面的夏侯惇、曹仁、曹彰和程昱、贾诩,蜀汉方面的张飞、马超、黄忠和法正,均在220年左右去世。

这还没有算像傅彤,冯习这些酱油角色,而他们也是在这期间去世。

整体来看,仿佛公元220年前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不少名将、谋臣,乃至君主,在当年前后集体凋零。

至于这些人为何会在220年前后集体谢幕,也许有人会说,生老病死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只不过是偶然凑到了一起而已。

但正如前文所言,这看似偶然的背后,实际上是必然的。

首先,空前激烈的连番大战,是名将去世的主要因素

从公元219年开始,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就没怎么停过。

先是在219年正月,除了夏侯渊与刘备在定军山前大战之外,在此之前没几天,庞德和曹仁,刚刚在宛城结束了厮杀。

当时,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等人的反叛,曹仁、庞德奉命平定,最终将侯、卫二人斩杀,并顺手进行了屠城。

他俩刚结束,就传来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的消息。

当时,不仅是夏侯渊被斩,曹魏阵营的益州刺史赵颙,也是死在了此战中。

与此同时,对合肥不死心的孙权,再次调兵遣将,对合肥发起进攻,而最终损失不少人马之后,又无功而返。

到了当年接近年中,关羽开始北伐,继而上演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壮举,于禁投降,庞德被杀,曹仁被困樊城,苦苦寻求出路。

再往后,就是孙权遣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的战役,比如在邺城,还发生了一场由魏讽引起的小叛乱,而刨除这些小型战役,单是公元219年一年,就发生了三场大型战役。

即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以及吕蒙偷袭荆州之战。

这三场战役里,于战中被杀的将领就有好几个,比如夏侯渊、关羽等,他们的死,均是惨烈的战争导致的。

而三场大战中,以荆州之战带来的后续反应最为明显。

比如,刘备义子刘封,便是在此期间,因不救援关羽,加上丢失上庸,最终被刘备亲自下令斩杀。

还有,桃园三兄弟之一的张飞,则是在关羽死后,因一心想为关羽报仇,结果鞭挞士卒,导致士卒趁其睡着,将其杀害。

最要命的,是刘备因为关羽之死,引发了与东吴之间的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蜀汉除了兵败战死不少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刘备也在夷陵大败之后,导致病情恶化而死。

也就是说,在公元220年前后,陨落的不少名将和枭雄中,大部分是因为频繁的战争,导致他们死亡的。

而这还只是在历史上留下名姓的人物,几场大战下来,死在两军拼杀的战争中的士卒,更是不计其数。

其次,瘟疫横行,也是导致当时大量人死亡的一大原因。

东汉末年,一场瘟疫席卷了中原大地。

史料记载,这场瘟疫其实在公元217年就已经开始,《后汉书.献帝纪》中就有记载,说当年“是岁大疫”。

短短四个字,隐藏在背后的,是人间的无数疾苦。

如果要问当时的瘟疫严重到什么程度的话,曹操之子曹植,曾做过一首《说疫气》,就相当详细的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从这字里行间之中,我们就不难发现,当时的瘟疫已经严重到了一个恐怖的地步,覆族而丧这四个字,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著名的建安七子,其中有五个,就是在这一年因为瘟疫而去世的,包括曹丕的一个亲戚,也是如此。

要知道,建安七子也好,还是曹丕的亲戚也罢,他们在当时,还算是社会的高阶层人群,医疗条件自然要比普通人好得多。

但饶是如此,他们依旧没能躲过这场瘟疫。

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以及平民,在当时公共医疗体系低下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熬过这场瘟疫。

可想而知的是,那些百姓和平民,更是因此而死的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由于连年征战,百姓们为了活命,或是主动四处迁徙,或是在各方势力的胁迫下被动迁徙。

而在这迁徙的过程中,自然就将瘟疫,从这个地方带往另一个地方。

最终造成的结果,不仅是瘟疫在中原大地多处大爆发,就连军队里也不能幸免,不少士兵因此而感染,最终毙命。

毕竟,不管是枭雄也好,还是名士也罢,他们也是血肉之人,所以,平民士兵会感染,他们也不例外。

因此,这就造成,不少当时的良将、名士受到了瘟疫的影响,继而造成了死亡。

更要命的是,当时正值战乱,不管是因为战争,还是因为瘟疫而死的人,尸首必然不会很快得到妥善处理,而尸体腐烂之后,无疑就更加剧了瘟疫的传播。

所以,三国时期的不少著名人士,之所以会在220年前后去世,瘟疫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再者,就是岁月不饶人,到了一定年龄,生老病死也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到了公元220年的时候,其实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年龄都不小了。

尤其是三方势力中的一大部分创业君臣,在这一年都已老迈,比如曹操,在这一年就已经六十多岁。

还有刘备,也就比曹操小几岁而已。

同样,像关羽、黄忠,乃至夏侯渊等,到了这个年纪,都算是踏入了老年人行列,均已不再年轻。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当时时值战乱,以及古代医疗水平低下等情况,自然就有人会因此离世。

而这其中,有一部分人的寿命,即便是放到今天,也不能算是短寿,相比之下,还算是比较长寿的人。

比如像曹操麾下的谋士程昱、贾诩,二人一个是在220年去世,一个是在223年去世,而他们去世的时候,程昱享年八十岁,贾诩则享年七十七岁。

依照当时的各方面条件,能在这个年纪安然去世,并非是死于非命,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此外还有两大枭雄,即曹操和刘备,这二人,一个去世时是六十六岁,另一个则是六十三岁,虽说比起程昱和贾诩来说,没有他们寿命长,但也不算差,起码属于一个正常水准。

不仅如此,像前文提到的斩杀夏侯渊的黄忠,他在去世时,大约是在73岁上下。

这么盘点下来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三国时期的初期人物,其实一个个年纪都不算小了,毕竟他们从东汉末年就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而到了220年时,差不多都是一把年纪了。

因此,到了这个年纪老死,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谁也不能阻挡生老病死的规律。

除了因为战争、瘟疫以及年龄因素造成的死亡外,220年前后,也发生了一些政治事件,造成了部分人的死亡。

比如曹魏方面的杨修,卷入了曹操关于册立继承人的事件中,被安上“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最终被处决。

虽说类似于杨修这种被处死的不多,但也是当时存在的一种情况。

如此算下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公元220年前后,之所以会有大量的三国知名人士密集死亡,主要的原因就是四点:

一是频繁的战争,导致不少名将陨落,同时几场战争带来的连锁反应,又间接造成了部分人的死亡。

二来则是瘟疫,瘟疫的横行,让不少人因此而丧命。

第三便是年龄因素,大部分三国初期的人物,都已垂垂老矣,最后就是受当时一些政治事件的影响,这四个因素加起来,就造成了不少人在这个时间段离世。

而随着三国初期的一些重要人物离世,公元220年也成了三国时期的一个分水岭,自此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成型,历史就进入了新的一个时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太子跳湖被救后朱元璋下令:救太子的侍卫一部分升官,一部分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奇怪奇怪,太子跳湖自尽本已奇怪,救太子侍卫的不同结局,更是奇怪。这个在别人眼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有无数个侍卫保护着、无数个宫女伺候着的皇太子,是什么事情,让他绝望到跳湖自尽呢?原来,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的宋濂,因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便担任了太子老师一职,从此,他对太子的读书教

  • 奸雄与能臣的称号集于一身,曹操克定天下凭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这号称“先生请出山走位舞”,配上酒醉的蝴蝶那首歌,很魔性。《先生请出山》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巧了,台下坐着的嘉宾于和伟就是古装剧《三国》中刘备的扮演者,刘皇叔当年凭借“接着奏乐接着舞”的蹦迪视频火了。当然,他也是既演过曹操,又演过曹操谋士荀彧的男演员,可谓一人纵横了三国。当三国的历史不

  • 曹操虎豹骑,吕布陷阵营,谁才是三国的最强特种兵?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纵然在这将星璀璨的乱世中猛将如云,不该忘记的是,成就其名将风采的,往往是身后被忽略的军队。尤其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普通士卒,一旦集结起来,就组成了知名的“传奇军团”,在风云诡谲的三国影响着局面的方向。要论其中最强精锐,恐怕要从曹操的“虎豹骑”开始说起。冠绝天下的虎豹骑在《三国

  • 北宋以前还没有种植棉花,冬天没有棉衣棉被,古人是如何扛过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过冬的方式无非就只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靠能源取暖,二是靠衣物保暖。现在我们的能源非常发达,电暖器、空调、天然气、煤炭都非常多;在冬季保暖衣物上,棉衣棉被更是常备,甚至还有貂绒、羽绒等层出不穷。编辑但是即使如此,全球范围内依然有170万人会因为寒冷而死,30万人因为炎热而死,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

  • 卧龙、凤雏都隐居荆州,为何刘表不用?真相:看看诸葛亮的关系网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绝大部分侨士很难进入荆州权力中心,一些才俊之士甚至受到冷落。1、刘表何以弃“海内俊杰”而不用呢?这与其经历和修养有关。作为老一辈“党人”,刘表用人重道德、讲礼法,行规蹈矩,故王夫之说:“刘表,文士也”;“表出自党锢,固雍容讽议之士尔”。但汉末大乱,士风亦随之大变,权谋策议和法术论辩之类的“俊杰之士”

  • 文化造极的赵宋,两度与虎谋皮,可谓愚不可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国家既不积贫更无积弱,纵观历朝历代的国祚,唯有两宋是真正超过三百年大关的,而且由于两宋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军事武器和装备上都做到了世界领先地位,在常年对外战争中胜率更是高达77%,由此可以看出宋朝在军事上一点都不弱。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具有两面性那么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宋朝在大部分

  • 宋仁宗皇后曹氏,老公不爱,一生无子却能稳坐后位二十八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仁宗皇后曹氏简介,宋仁宗吐槽曹氏完整版,曹氏与宋仁宗结局

    1033年,皇后郭氏因善妒无子被废,曹氏入宫,时隔一年,册立为皇后。曹氏入宫时,宋仁宗赵祯身边已有多位嫔妃。那年,曹皇后刚满十六,正是一个女子一生最好的年纪。曹皇后面容清秀,姿色隽逸,眸子中还带着一丝少女的娇羞,初入宫中,她也曾幻想过与夫君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赵祯却并不这样想,他对曹氏颇为冷淡,有

  •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楚霸王项羽之死,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为什么项羽之死获得尊重,项羽之死为何悲壮,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那么厉害

    (一)贵族气质我们都知道项羽是战国名将项燕之后,所以他身上流淌着的不仅有贵族气质,还是武夫气质。因为贵族气质,所以项羽始终有着一种对高尚人格的信仰;因为武夫气质,让他自信地遵守各种战争规则。但是这两点,在刘邦这里却被踩在了脚底,一文不值。项羽的贵族气质体现在这么几点:重视道义有尊严、保护弱小不滥杀、

  •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是非功过,他究竟厉害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在经济上统治了农民的人口,并且按照相应的人口进行了填补,两者之间互相依偎,并且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一年只收两次税。分别收的是夏天的税和秋天的税,而且还稳定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在刑法上面,他废除了1000多年以来的丞相之,而且还废除了中书省他的部队个个都能统领大军,但是却无法调兵,而且他还把大理寺改为了

  • 南宋官员遇到凶杀案,疑点重重中发现端倪,在一小孩身上发现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武将开国,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能像赵匡胤这般,文治也相当有水平的帝王却并不多。赵匡胤的出身,也决定了他对武将有着深深的忌惮,于是乎,北宋以及之后德南宋的朝堂之上就出现了一种重文轻武的局面。很多人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源所在,其实我想说的是,宋朝未必就如我们印象中的那般贫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