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后期的时候,刘备、关羽、张飞等一众大臣都去世了,所以三国后期的人才变得极为的稀缺,但是好在还有诸葛亮在主持大局,并且在他的身边还有两位文武大将,分别是杨仪和魏延。但是两人的性格却十分的不对付,再加上两人都是为三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所以两个人便互相看不上对方,但是好在诸葛亮在中间制衡,所以才避免了他们两人之间正面的冲突。
杨仪,他在蜀汉发迹之前,负责担任荆州刺史主簿的职务,但是却没有待多长时间,便投奔到了关羽的麾下,幸运的事,来到这里,他得到了关羽、刘备乃至诸葛亮等众人的喜爱,后面还一直升职,甚至还坐到了尚书的职位。
但是人无完人,杨仪本人也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那便是他的傲慢与喜欢与人一争高低的倔强。在朝中,每次遇到大臣们讨论的时候,杨仪便有心表现自己,非要与大臣们争出个所以然来,以此还要以自己的想法为先,就连他的直系领导们也丝毫不顾,可以说他的情商是非常低的。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后来诸葛亮在决定北伐的时候,还聘请了杨仪去做参军的职务,负责管理军队的纪律问题。受到诸葛亮赏识的杨仪,变得更加的嚣张跋扈,自以为自己的功劳巨大,对其他人一律看不上,引得其他大臣对他愈发的不满。
而武将魏延,虽然功劳巨大,在战场上带领士兵多次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但是他生来便心直口快,说话不过脑子,想起来什么就说什么,因为口舌得罪了许多人,而诸葛亮便是其中一个。
诸葛亮在注备北伐的时候,魏延直接要求诸葛亮,让他把所有的兵权都给自己,让自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战争中去,但是他的想法却没有被采纳,民间至此便流传说诸葛亮怯懦,所以两人之间的嫌隙也开始越来越大。
在公元234年的时候,诸葛亮的身体愈发的不如从前,所以他便想在他去世之前,把杨仪和魏延两人处理一下,省得在他去世之后,没有人能压制他们二人,使得蜀汉发生内讧,从而对江山的和平造成威胁。
有一次,诸葛亮召集大臣们商讨北伐的事情,而这一次参加的人员里却没有魏延,以此可见魏延开始逐步淡出朝中,他们商讨后决定放弃北伐,但是当命运下达给魏延的时候,魏延却拒绝听从,他领导将士们继续北伐,但是不料士兵们却受到小人的离间,纷纷背叛了魏延,最终魏延落得个灭顶之灾。
小人得志的杨仪,在没有了魏延这个敌人之后,越发的显得自傲,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更是目中无人,使得大臣们都渐渐的远离了他。而他并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反而扬言说,要早知是这样的情况,还不如当时和魏延一起造反。
一句话使得杨仪落得个被贬的下场,被贬后的他更为放肆,对待朝廷不满,多次扬言表达自己的不满,最终远离官场的他,选择用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
诸葛亮,一代历史传奇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也犯下了这样的错误,作为后辈的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不要继续步入这样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