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唐代邮驿体系究竟有多完善?

“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唐代邮驿体系究竟有多完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722 更新时间:2023/12/24 5:06:00

“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与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交通和通讯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核心命脉,只有条条大路都通往“罗马”,老百姓才能真正有机会到达“罗马”。

(唐朝疆域)

在经济高度发达、化高度繁荣的唐代社会,“邮驿”体系为其社会创造了极为便利的通讯体系。为加强国内外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唐代政府管理部门大力构建邮驿制度和运行体系,使得其通讯交通脉络如人体经络般密布而通达。

(都城图)

一、“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唐代驿道之通达

“凡万国之会、四夷之来,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奉贡输赋,修职于都者,入于近关,则皆重足错毂,一听有司之命。”唐朝社会经济发达、声名远扬,经常有外国使者前来朝拜。在其进献供奉、朝拜皇帝的过程中,离不开唐朝社会密布通达的邮驿体系。唐朝以都城为核心修建多条驿道和专门的驿站,为“四海八荒”的朝拜人士提供畅通无阻的交通轨道。

唐朝邮驿体系主要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条网络体系,水路由长江和大运河中轴线作为主干,陆路则以长安和洛阳中轴线作为主干,分别两旁分支而来。

出行图

驿道是邮驿体系如血管脉络般的存在。唐朝驿道整体上以长安和洛阳之间的对接轴线为主干脉络,再以这两个都城为发散核心向周边散布开来。长安是唐朝的“心脏”之所,其六条重要驿道从长安发散而来,并且与东都洛阳连成一线,中间增设会昌驿、湖城驿、都亭驿、憧关驿等30多所馆驿,同“赶路人”相互对接和休息。

江陵、开封、扬州、幽州、太原、益州、广州是唐朝除了两个都城以外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支撑着唐代老百姓的贸易往来和日常通讯活动。

除了以上多条重要驿道之外,唐代社会还设有水驿、海驿、空中邮驿等“小众驿道”。《唐会要》里记载:

“江淮之间多有水陆两路,近日乘券牒使命或使头陆路则随从船行,或使头登舟则随从登陆。”

在敦煌《水部式》中,记载有水手3400多人,大致分布在登、瀛、沧、莱等地,足以证明在当时其水路交通网络就已经十分发达。

唐代宴饮

《唐六典》载:

“凡四蕃之国经朝贡已后,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盖三百余国,今所在者七十余蕃”。

繁荣发达的经济体系离不开频繁的外交活动,大唐盛世对于当时很多外邦国家而言都具有极其神圣的地位,大家每逢良辰吉日从驿道前来朝拜唐朝皇帝,形成极为繁盛的外交体系。

据《皇华四达记》记载,唐代主要有七条指向外邦的驿道,分别通往东北的营州入安东道、大同云中道,联结西域的中受降城入回纥道、安西入西域道,通往印度的安南通天竺道,通往南洋、印度洋等地的广州通海夷道,通往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二、“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唐朝驿站之繁密

《唐六典》有言:

“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

普天之下,共设有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站,韩愈在《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曾以“鱼鳞”来形容当时驿站的宏大规模。

(传统邮局)

除去官方用于通讯往来的驿站,唐朝社会还发展出了很多私人化的邮驿点,供来往的赶考之人、商人暂时休息、调整行进状态。“沽卖之所为店”,在唐朝城市、商业发展的不断壮大过程中,各种私人性质的邮驿不断涌现,而且“官无役赋,因人成利,惠加百姓而公无末费”。这一类私人邮驿没有背负过多的官方赋税责任,为老百姓带来良好的生计环境。

私人邮驿,准确来讲分为“私书附驿、个人邮驿系统、平民私邮”三种。

(驿站)

唐高祖一反禁止官员间相互私通信件的传统,下令“自今以后内外官人须相存问,勿致增损”,鼓励官员之间相互联系增进情感,形成专门用来满足官员贵族相互通信往来的“私人附驿”。

刘晏专驿”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个人邮驿系统,负责刘晏个人意愿下的各种通讯事物。“晏常以厚值募善走者,置递相望,战报四方物价”,刘晏作为当时的转运使,通过个人邮驿体系更好的完成自身工作职责,

除去对刘晏个人发展而言的极大便利之外,对于当时的政权稳定也具有重大意义。

毫无疑问,无权无势的普通人也需要与自己的家人朋友互通信件、传达思念和爱意。由于没有专门的平民邮驿体系,当时的老百姓只能通过路人捎带进行信件传递。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发生信件丢失问题,导致杜牧曾在诗中写道:“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三、“诸使调发符牒二百函”——唐代邮驿职能的强大

“邮亭传急符,来往迹相追。更无宽大恩,但有迫促期。”(《舂陵行》)。

通达的邮驿体系为唐代社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正如现当代络绎不绝的邮件信息一样,当时专门的邮差常年奔波在路上,为大家传送着十万火急的各种消息,维持着当时经济政治事业的繁荣发展。

由“画旨而施行者曰发曰敕,用黄麻纸。承旨而行者曰敕牒,用黄腾纸。敕书皆用絹”可以看得出来,除了严肃的诏书要使用竹简书写之外,其余普通的政令消息借用纸张和绢作为载体,大大减轻通讯过程中由载体重量带来的传讯负担。

驿员

邮驿体系最重要的通讯内容是政府公文,在其过程中,主要分为绝密文件、普通政令、普通文书、机构呈文。

绝密文件即朝纲机密文件,需要专人专送且加急传送,称“驿使赍送”。普通政令即采取驿站之间无缝接力的方式,称“交驿”。普通文书即采用成本较低,依靠步奏官、健步、脚力等人员步行送达的方式进行传送,避免邮驿体系多种资源的浪费。机构呈文主要指进奏院向皇家呈送多种文件资料,也有服从皇家指令向下传达相关指令,通常结合以上多种方式综合进行以提高具体办事效率。

《唐律疏议》第25卷说道:“邮驿本备军速”,指出邮驿对于军事行动及指令的重要作用。在战乱频繁的封建社会,掌握更多战情就相当于掌握了更多的先机,邮驿体系作为国家通讯体系,必然少不了在战争过程中发挥自己强大的军机传送作用。

“烽驿”主要用于战事通讯,以烽火作为重要军令,诸将士只要看到定量定形定速等不同规律的烽火信号,就相当于是受到了上级的作战军令,可以马上采取行动展开相应的军事活动。

西周时期周幽王为了让自己的爱妃开心,留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便体现出烽驿的重要通讯作用。

(长安城)

军事指令为增强其传讯效率,一般都设有固定的文书模板,如《旧唐书》所言:

“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

将军事消息以体裁分类,只要看到其文书类型就可以迅速判断邮差所送消息的紧急程度,并且进行向对口的行动处理,大大提高其军事邮驿工作的办事效率。

进奏院在唐朝是一种专门负责上下传达的中介机构,除了延续其传统接见外地使者的功能,还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相互传报消息和指令的机构而存在,以“开元杂报”为具体信息载体。

“开元杂报”正如我们现代社会流行的报纸杂志,官方可以通过这一载体发布多种全国性政令,推动其政府管理措施的高效率实施。

新康驿站

唐朝官员负责处理政府和地方平民之间的各种繁琐事务,就需要像现代很多工作人员一样前往外地“视察”、“出差”。这个时候,邮驿便可以发挥其另外一种重要功能——食宿之所。

邮驿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基本上遵循均衡分布的规律,能够为外出行政的公职人员提供简单的住所保证其工作内容的正常运行。在必要时刻,行政官员还可以直接在这种官方邮驿“办公”,增强基本办事效率。

唐代驿站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官方邮驿进行临时食宿和办公事务,只有五品以上职事官和二品以上散官以及国公以上爵位可以直接凭借符节享用邮驿的食宿及办公功能。边远地区官员特殊情况下,可以放款限制,允许九品以上官员凭借相关证据使用邮驿。

结语

唐朝社会的邮驿体系就像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网络通讯体系,为当时多种政治、军事事物提供便利且高效的穿搭载体,从而保障其社会整体的稳定运行。正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言,只有在非常发达的交通及通讯系统支持下,皇权的触角才能够真正延伸到国土的每一个角落,依靠政令、军令、意识形态等因素实现大范围掌控。

参考文献

《唐会要》

《水部式》

《唐六典》

《皇华四达记》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

《舂陵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家三院士,九娃皆才俊,梁启超的娃个个牛,因为有个顽皮的老爸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梁启超简介,梁启超的父亲是谁,梁启超他奶奶的聊天记录

    我们都知道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头衔可多了:有我们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我们近代维新派代表和新法家代表。表面看上去梁启超是个博学鸿儒,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你可能认为,他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毕竟那么大的人物啊,肯定很有范。等你《梁启超家书》之后,你就不会这样想了。他在30年所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坐拥后宫佳丽,为何非要将李元吉之妻带入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害伤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甚至还将这两人的孩子也害伤了,而这两个人,都跟他是亲兄弟。当时的李世民,还做了一件让人很不理解的事情,就是他将李元吉的女子杨氏给带回了后宫,甚至还跟杨氏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世民身为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应该是不缺美人的呀,那

  • 知县出一刁钻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下联成就了千古绝对 乾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皇帝,是我们最长寿的皇帝,活到了89岁,并且一生无大病大灾。如果他愿意,他也可以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也是运气最好的皇帝,前面爷爷和爹历尽千辛万苦,打造了一个盛世交给他。而他,在25岁正盛年时继位,顺顺当当,没有人和他争皇位。他还拥有各种各样的爱情。他在宫里有令妃,宫外有夏雨荷,有龙凤店……我

  • 通过李白与宁毅两个奇葩,来看一看,古代赘婿想要出头有多难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赘婿宁毅手下大将都谁,赘婿txt全本宁毅,欧阳修举荐过李白吗

    能像宁毅一般走上人生巅峰的古代赘婿大多都有一技之长和真本领,因此能够在史册上留下姓名的赘婿往往都是极富盛名的人物,比如说诗仙李白、民族英雄左宗棠、清太祖努尔哈赤、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姜子牙以及一鸣惊人淳于髡(kūn)。诗仙李白和其他做赘婿的古人不太一样,在入赘之前,他就已经名扬天下了。在他的眼中,名

  • 康熙临终前几天做了啥?一共谋划三件秘事,每一件都影响清朝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是一位果敢的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平三藩、灭鳌拜、澎湖海战、一统台湾,他重视民族关系,重视休养生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康熙的儿子也是个顶个的人才。但是不论他的孩子多么有才,这帝王之位只能有一个,因此康熙年间,朝中九子夺嫡的情况尤为惨烈。康熙皇帝公元1722年的冬天,这位风光一世的皇帝

  • 历史上“最冷血的皇帝”,比李世民还要残忍,杀掉自己百名亲侄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掉对自己不利的人,或者有可能威胁到皇位的人,这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不就是如此,他不是长子,但是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最后拿下了皇位,逼着李渊退位,而他的那些兄弟也都离去了,不仅如此还有十个侄子也没有能活命,也是这样哪怕李世民把唐朝治理的再好,后人对他的评价也还是褒贬不一的。而小编今天

  • 直接的血缘联系不代表正统的皇位继承权,从溥仪与康熙的血缘谈起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什么叫“家国天下”?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杀伐决断,控制整个地方的运行中枢与关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把家和国一体化了。对他们来讲,家就是国,因为他们家控制着整个国;国就是家,因为在他们看来,整个国都是他们家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于是,我们再来

  • 袁世凯当皇帝时的“袁大头”,为什么80多天就7亿多?伤后还沿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的皇帝,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的“袁大头”呢,伤后还一直流通,所以“袁大头”就是袁世凯当权时发行的一种货币,因为那个时候袁世凯是我们民国总统被认为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所以说他推翻满清之后发行的第1套货币就是“袁大头”,顾名思义头像就是袁世凯的照片。其实,现实意义是当时政治上主要是

  • 愚不可及,在唐朝这个人称“小太宗”的皇帝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太宗之治简介,唐朝太宗晚年纪录片,唐太宗时期敢直言的大臣

    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至今,在漫长的过程中,有的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比如,“愚不可及”。随便从你身边挑选几个朋友问问,他们一定会说“愚不可及”,是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的意思。然而事实上,“愚不可及”并非此意。这个词语出自论语,《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

  • 中天易命理学赏析晚清重臣李鸿章命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张永红导师弟子谢曼君南方的仲春格外迷人,群山起伏起伏,河水清澈慵懒地流淌,岸边的柳枝柔柔的。我不禁想起了“碧玉使一树高如万条青丝垂下,薄叶不知谁裁”的小诗,二月的春风似剪刀。”桃花与李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让人心旷神怡。地上的嫩草探出一个小脑袋,仿佛在注视着春天里的一切。许多游人春天来这里,水鸟时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