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是明朝大学士,生前被儿子反驳,伤后皇帝曾亲临祭奠

他是明朝大学士,生前被儿子反驳,伤后皇帝曾亲临祭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71 更新时间:2024/1/21 5:06:19

汉代董仲舒直接将君臣、父子的联系定格为”君要臣伤,臣不伤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可见,儿子反驳老子,皇帝为臣子祭奠实在与过去儒家的人生道德所不容,何况明清时代特别重视儒家封建思想的教化作用。

但反过来讲,既然能够接受儿子的驳斥,伤后得到皇上的驾临,则证明这个人的人品一定非常了得,在家里,推行纯正、和谐的家风;在朝廷,不卑不亢,尽职尽责,清者自清。

那么这位明朝大学士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明代武宗时的靳贵。

靳贵其人

靳贵出生于明英宗天顺八年、明宪宗成化元年(1464年),字充道,号戒庵,原籍庐州(安徽合肥),后迁徙镇江丹阳(江苏丹徒)。

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年仅26岁的靳贵先后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夺得第一、第二和第三,足见他才学过人,才思敏捷,由此受到朝廷的重视,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武宗出阁后,被选入东宫,掌管太子宫中图书(司经局校书),后升左谕德兼侍讲。

明孝宗退位后,武宗即位,靳贵被委以重任,升为太常少卿兼侍读。不久,靳贵辞去官职,回到老家为母亲奔丧,三年后官复原职,很快晋升为正三品礼部侍郎。

明朝宦官专权,当时正值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就向靳贵讨教管理朝政事,靳贵打心眼里瞧不上他,便拒绝与其为伍,这遭到刘瑾的忌恨,此后,经常找茬,为难靳贵,暗中将其官职降为光禄卿,掌管祭祀、朝会、宴乡等次要事务。

武宗得知后,坚决要求恢复靳贵的原来职务,不久又让其改任吏部右侍郎兼学士,辅佐吏部尚书管理本部事务,由于干的出色,又被擢升为礼部尚书。

正德九年(1514年),年满50岁的靳贵成了文渊阁大学士,掌管文学著作,并对朝政事务参与管理,还身兼太子太保(从一品)、户部尚书(正二品)及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

那时,武宗还没有皇子,这样皇储便迟迟难以确定,靳贵为安抚海内人心,便劝说武宗从宗藩中挑选贤惠之人置于宫中,等到皇子降生再让其回到藩处,足见靳贵的胆识和忠心。

正是靳贵行事简重静默,对他人不轻易置评,在内阁侃侃正言,毫不矫揉造作,故而深得武宗赏识和信任。

被儿子反驳

靳贵在朝廷履职尽职,严格要求自己,回到家里还不忘督促子女努力用功,他常常勉励他们要珍惜时光,力争学有所成,成为地方栋梁。

然而每个人的智商是不一样的,就像手指长短参差不齐,虽然靳贵用心教导,奈何儿子的学业总不见长,才学平平,出息不大。

与靳贵儿子相反的是,靳贵的孙子却因勤学好问,一举考中了进士,这使得靳贵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孙子为祖宗争了光,气的是自己的儿子反倒不咋的,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儿子还不如老子,这不免让靳贵郁闷得慌。

看来,不是什么智商问题,而是功夫问题,古人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必是儿子功夫不到家,”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才使得学问停滞不前。

所以,靳贵每每看到不长进的儿子,总要没好气地数落几句,称其为不肖之子,想通过激将法激发他锐意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天,靳贵再一次对老大不小的儿子提出了批评,说他不用功,心思没花在读书上,没有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下儿子终于被激怒了,脸气的通红,忍不住顶嘴道,“你总是批评我,指责我不肖,其实,你的父亲比不上我的父亲,你的儿子比不上我的儿子,两代人没有一代比得上我,我到底不肖在哪里?你说,你说!”

靳贵一听儿子说的气话,觉得也在理,便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再也不去数落他了,在其看来,父亲靳瑜只做过隶属于温州府的小官,每个人的才能不一样,尽力就好。

郁闷而伤

正德六年(1511年)和正德十二年(1517年),靳贵作为翰林编修,曾主持过两次全国举人考试,也称会试。第一次会试结束后,有人举报说,靳贵家童收受贿赂,出卖考题,但靳贵默不作声,没有申诉辩解。

等到正德十二年会试时,靳贵已经身体有恙,但为了证明清白之身,他决定抱病主持考试,未曾想,对他的怀疑更大了。

那些负责监督与上谏的言官们,对他极尽嘲讽、丑化和攻击之能事,人言可畏,靳贵压力山大,万般束手无措之下,便告老还乡。

回乡两年间,靳贵饱受精神折磨,加上疾病缠身,很快体力不支,抱憾而去。惊悉靳贵离世,武宗极为伤感,便停止临朝听政,派遣大臣给予安抚厚葬。

武宗想到靳贵在世时对朝廷的贡献,决定利用南巡的机会参加他的入葬仪式。他率领一些文武官员来到靳贵住所,亲自抚摸装有他遗体的灵柩,哀痛之情溢于言表,当即要求随行大臣为靳贵撰写祭文,然而武宗左看右看,总是不如意,索性自己写了一首诗聊以祭奠,众大臣看后,自惭形秽,自叹弗如。诗曰:“朕居东宫,先生为傅;朕登大宝,先生为辅;朕今南巡,先生已矣。呜呼哀哉!”

武宗之诗,全是肺腑之言,字字表达了君臣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对靳贵的敬重之情尽在不言中。

除了主考两次会试,靳贵还曾主持过多次其他类型的科举考试,他倡导典雅而非浮华的文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纵观靳贵一生,他不摆架子,平稳静谧,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从不随波逐流,有着高度的责任心;是非分明,忠心耿耿,日月可鉴,无论对皇上、对权贵,都本着一颗良心;他俭朴节约,身体力行,所作《师俭堂》,对后世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难怪他在皇帝、在家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是他一生人格的写照,也是其为官清廉的真实反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谁?不是武则天,比她还早了六十五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元姑娘是孝明帝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孩子。但是元姑娘并非皇后所生,她的母亲,是孝明帝九嫔之一的充华潘氏,她的祖母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即临朝称制的胡太后。胡太后的有名属于臭名昭著的有名,胡太后本来是北魏宣武帝的充华,但是却为她生的孩子却是宣武帝唯一的一个孩子,也就是孝明帝,孝明帝即位后,胡充华母凭子贵

  • 宋真宗的刘妃,没有狸猫换太子,从卖唱人妇到尊贵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真宗刘皇后简介,刘妃和狸猫,宋真宗与刘皇后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真正的刘妃就是宋真宗的章献皇后刘娥,她不仅没有狸猫换太子,而且还是一个贤内助。刘娥原来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为妻,为了生计她跟男子摇拨浪鼓在京城街头卖艺。她曼妙的身姿、清丽的面容和高超的技艺帮助她很快将名声传播出去,后来听说当时只是王爷的宋真宗赵恒王府在选姬妾,龚美不想放弃这次机会,改称是刘娥

  • 他是明朝最贤名的皇帝之一,因为一个小爱好,却背上昏君名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促织》里的“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宣德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他天资英明、聪慧过人,生下来就得到祖母仁孝文徐皇后的宠爱,带在身边亲自抚养,祖父朱棣又手把手教导他天子之道。永乐年间,朱棣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两兄弟展开了激烈的夺嫡斗争,朱瞻基作为皇帝的“好圣孙”是其父朱高炽取得胜利的新的筹码

  • 狄仁杰告诫女皇帝戒色,武则天却张开嘴:你看这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大哭,狄仁杰劝武则天原文,狄仁杰和武则天

    其实武则天的很多的男宠都是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献给自己的母亲的,从这一点也是能够看得出来唐朝的时尚的风气了,这个行为要是在宋朝之后的历史上,估计都得被人们给说惨了,当然这个是她的一个污点,但是在政治上,这个人的能力是突出的,尤其是治国和御人方面,可以说都是有着他的手段的。虽然她是一个皇帝的身份,但是在当

  • 崇祯临伤前,说了12个字,感动我们三百年,清朝皇帝也敬佩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话能站得住脚,就翻来覆去地从崇祯身上找毛病,什么优柔寡断了啦,什么刚愎自用啦,总之你能找到的不好的词大部分都用上了。但是这些人也不想想,如果崇祯优柔寡断,怎么会在上台不久,就快刀斩乱麻地除掉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还朝堂以光明。再者说了,明朝从朱元璋开国传到崇祯手里已经过了200

  • 从功臣到奸雄,大唐王朝最后一丝尊严的陇西郡王李茂贞,有多豪横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眼看大唐王朝的气数就要尽了,各到处都是煽风点火起义的将士们,这个时候谁能注意到一个乡野小子宋文通?为了填饱肚子去当兵,兢兢业业去打仗,根本不知道明天在何处!谁又能晓得一朝冲锋大获全胜,在龙尾陂这样一场新的的战役中把握住了机会,宋文通摇身一变成为神策军指挥使。原以为自此可以安享富贵,没想到后面还有更大

  • 穿越回南宋,看我们古代足球小将的一天怎么过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军穿越到南宋,小帅穿越宋朝,关于宋代足球小将的飞卢小说

    嘿,就是蹴鞠,还出了一个大球星叫高俅。那么,南宋足球小将的一天是怎样的呢?本文首刊在《浙江画报》原创小哥,抄袭必究。————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的一天,寺院头陀沿街报晓的木鱼声唤醒了租住在临安城内西北保和坊的黄如意和他的父母亲。保和坊,俗称砖街巷,又因为坊内开着许多售卖泥孩儿的商铺

  • 狂飙:高启强的草根逆袭与杨广的阴谋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斗。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黑暗;有智慧的地方,就有阴谋。通观我们古代历史,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为其所害者也不可胜数。放下高启强不提,夜读《资治通鉴》,看隋炀帝杨广夺嫡之路,小人心计,厚黑之道,真是防不胜防。且看杨广是如何“装、拉、谗”三“招”齐出,瞒天过海、成功上

  • 令北宋皇帝头痛的“契丹”,如今变成哪个民族?你可能永远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契丹那时候国力很强盛,因为是地处边疆地带,便能够与当时西方地方常有交往,直到如今,国外等一些地方仍然是将“契丹”看作是古我们,而当年辽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就连北宋等一些地方都要向辽国进贡,辽国的人口更是差不多超过了九百万之巨。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国,仍然躲不过历史车轮的碾压,最终崛起的女真成为他们的送葬者

  • 汪伦听说李白旅居南陵,连忙修书一封邀请,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李白作为唐朝的超级大诗人,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有极其多的读者,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流量明星”,这其中就包括汪伦这个“一号粉丝”。汪伦是唐朝开元年间的泾县县令,平时喜好吟诗作对,舞文弄墨,欢歌跳舞无一不爱。而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李白自然是汪伦心中的“超级偶像”,他渴望有朝一日可以一睹真颜,与李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