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族姓的式微:北朝隋唐时期西秦乞伏氏的迁徙流变与民族融合(下)

族姓的式微:北朝隋唐时期西秦乞伏氏的迁徙流变与民族融合(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96 更新时间:2024/1/20 7:01:46

1、地理环境自然条件

正如上述乞伏氏的迁徙也一样,说到民族融合的原因,无不谈及优越地理位置,地理条件的争夺以及历史事情的影响。

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主要处于宁夏甘肃地区,但极盛时期其领域也可涉及到四川一带,其自然条件虽不及当时的汉族地区,但也能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加上西秦与夏之间积累多年你争我抢的恩怨,发生地方间的战争再正不过。

而地方大规模或者长时间的战争必然导致百姓流离失所,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大规模的境外或境内迁徙必然发生。

除了乞伏氏之外,匈奴羯族汉民族迁徙和融合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匈奴世代生活在广袤的蒙古高原,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晋书·北狄传》中就有记载,因为受塞外水灾影响,一部分匈奴首领率手下的族人归顺晋武帝,迁居至河西故宜阳城下,后来分布范围又扩至乐平、新兴、西河、平阳、太原等郡。

公元302年,羯人所在的并州遇到严重的旱灾,同时又受到了外敌的进攻,百姓饥荒失所,最后羯人也迁徙到了河北、山东等地区。

2、频繁迁徙

对一个家族,一个民族来说,传承至关新的。其内容包括化,风俗,观念等的世代相传。然而,倘若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始终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传承又如得以延续?

乞伏氏也是如此,自西秦灭亡之后就一直在众多地方流离,家族成员不断经历分散和聚合,家族间的交流和传承自然会式微甚至中断。由此,乞伏氏便会不自觉地依附于其他文明,最后与其他民族融合。

其实,乞伏氏内部的民族融合在西秦灭亡之前就开始了。那时,有些乞伏氏会收养一些鲜卑孤儿,在的期间内,也有其他民族,如汉族,鲜卑族等参与朝政,民族融合很难不发生。

西秦灭国后,乞伏氏迁出陇西,在平城、关中、河南等地定居,长时间与其他民族杂居生活,随之在语言,政治,文化方面相互交流,作为弱势一方的乞伏氏也逐渐被强势一方的当地民族同化。

更新的的是,在频繁的迁徙与定居过程中,年轻一辈的族人很难再完整地记得本族的文化和习性,将其一代一代传下去,对原始族源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产生族源历史上的“失忆现象”,最后不得不与经常接触的其他民族融合。

乞伏氏墓志就能佐证这一现象。北魏时期,乞伏氏的迁徙时间不长,他们的墓志还能追溯到西秦室,强调其王室后裔的贵族出身。

但是到了北齐时,在一名叫乞伏报的墓志上,赫然写着追溯夏为祖先,乞伏氏的族源认同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可见,在北齐时期,乞伏氏原有的族源记忆已经在频繁而长期的迁徙中模糊甚至丢失,于是主动加入华夏民族共同体中,将华夏祖先视为自己的祖先。这也是乞伏氏在迁徙过程中文化式微的一大表现。

3、强大的文化向心力

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面对强大的汉族华夏文化,即使抗拒华夏文化的影响,也挣不开被同化的命运。

在历史上有些少数民族的君主选择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主动与汉民族同化,比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变化,不仅使用汉字,还迁都洛阳,开展大刀阔斧的汉化变化。

有的少数民族与汉文化接触的过程中,虽然为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征而进行斗争,但是迫于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压力,最终被汉民族同化。

如蒙古灭南建立元朝之后,竭力压制汉人势力,限制汉人科举考试,推行使用蒙古文等。但这些举措在强大的汉文化面前,无异于“以卵击石”。

北魏尚且如此,作为大部分依靠于北魏的乞伏氏自然也受到了华夏文化同化作用的影响。

在已经发掘的隋唐乞伏氏墓葬中,研究人员就找到了许多高度汉化过的随葬品。并且随着孝文帝改用汉姓的推广,绝大部分乞伏氏在后续的朝代中都改换了姓氏。如在《官氏志》中就提到,乞伏氏改为扶,在河南地区,也有扶氏聚居。

可见,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随着朝代的更替,大部分的乞伏氏已经完全融合于汉族之中,与汉族通婚,学习汉语言文字,改名换姓,与汉人无异。

总结

西秦灭亡后,一部分乞伏氏迁徙至北魏境内虽然得到了一时的特殊待遇,但是一旦处于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原来享有特殊地位的乞伏氏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特别是时间久远,朝代更替之后,其宗族力量已经远离了王朝的中心,优越地理位置的追逐,平凡的迁徙,强大汉文化的同化力,也使得诸如乞伏氏之类少数民族的族姓式微和势力边缘化成为必然的结局。

更多文章

  • 《清平乐》中看宋仁宗:不和亲,不吃螃蟹,最大遗憾是无子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看原著,更深入。《清平乐》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宋仁宗执政时期的清平盛世。纵观历朝历代,那都是一个极好的时代。政通人和,言路开明,贤臣汇集,海晏河清。在那个时代,台谏威武,皇权被约束;群星璀璨,奸佞也不敢妄为。如果说,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最应该感谢谁?那无疑是身为天子,贵为皇帝的宋仁宗赵祯。宋仁宗到底是怎

  • 仅几万平方公里的关中地区,为何能孕育周秦汉隋唐等强大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政治、军事因素外,关中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也是定都的新的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关中地处西北一隅,不便于对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控制,况且江淮地区的漕粮要运抵关中,过函崤之谷极为不便,于是唐中后期洛阳便取代了长安的地位,到五代至北宋,开封又取代了洛阳的地位。关中的自然地理十分优越

  • 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了那么多儿子,朱元璋为什么最喜欢朱标?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太子朱标简介,侯祥玲朱标,朱标的岳父吕本

    朱标和朱元璋是真正的父子——这并不是否认朱标的弟弟们和朱元璋之间的血缘联系,而是就心理情感所言。事实上就血缘联系而言:朱标和他的弟弟们都是朱元璋的亲生骨肉;所不同的在于:当朱标的弟弟们出生时朱元璋已是九五之尊,他们之间首先是君臣,其次才是父子,而朱标出生时朱元璋还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可以说朱标是所有孩

  • 长孙晟丨李世民的岳父,绝代智谋,上兵伐交,分化瓦解突厥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反倒是他的儿子一辈中涌现了众多著名人物,比如,他的儿子叫长孙无忌,是唐朝著名权臣,女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女婿正是李世民。不过,咱们今天的主题,还是着重了解长孙晟这个人,因为他也是一个厉害的角色。长孙晟不仅智谋出众,而且有文武之才,凭一己之力把强盛一时的突厥人肢解成为东西两部,自此,突厥由盛转衰。

  • 皇帝20年不上朝,明朝的官僚制度是如何确保地方机器运转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背景:皇帝的定位因为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因此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古代政府的运转是靠着皇帝的励精图治。实质上我们的皇帝一直以来就不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皇帝是半神的天子,是一个地方的元首,政府运转一直以来都有一整套的机构来管理维持。皇帝最高统治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皇帝的作用是代表地方的最高权力,负责地方事务

  • “反复横跳”的百济国,因为什么惹火了唐朝,被合围剿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初对国外半岛的调解新规与百济的朝贡外交唐朝建立以后,东北亚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半岛三国相继与唐建立了朝贡册封联系。唐初一方面国内的体制建设急需加强,还有突厥虎视眈眈,所以在对待国外半岛三国的新规上主要采取调停新规。其后,随着唐朝内部及周边局势渐趋稳定,便加深了对半岛争端的介入。从武德年间

  • 为什么宋徽宗钦宗被俘以后,大臣会选最小最不起眼的赵构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战争的开始,金军率领大军逼近北宋,宋徽宗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也就是赵构的哥哥。宋徽宗带着一帮大臣来到南方,留下宋钦宗驻守北方。宋钦宗一边让李纲驻守开封。一边让不受待见的赵构去和金军谈判。结果金军嫌弃赵构级别不够,将他赶出去了。金军围困开封,李纲击退金军。赵构走到半路上,害怕被金兵扣留,干

  • 元朝:我国古代疆域最大的朝代,为什么没有人拍成历史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为什么不拍元朝历史剧,面积最大的朝代元朝,元朝为什么是正统朝代

    要知道,元朝在古代大一统王朝中,可是疆域最大的朝代,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难道我们的导演和编剧,都看不见吗?对此,倒不是导演不拍,而是拍摄难度太大,同时,元朝的历史,还有些黑暗,拍出来容易招说。好战王朝,不重视记录,存在时间太短首先,元朝虽然国土面积很大,足足1000多平方公里,但是,它却只存在了98

  • 唐高宗李治,一个勤于政事关注民生的好皇帝,但能力却被严重低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李治出生于公元628年,为太宗皇帝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他三岁时即封晋王,五岁时挂衔并州都督,深得圣宠,作为嫡三子,李治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上面既有亲大哥李承乾名正言顺继承大统,又有嫡次子魏王李泰吴王李恪等补缺,因此李治只要安心做个闲散王爷就足够他尊贵显赫的度过一生了,这简直是多少纨绔子弟想都不敢想的

  • 朱元璋当皇帝后有一个习惯,让后宫妃子们苦不堪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农民出身,十七岁时,黄河发生了水灾,家乡发生了严重饥荒。当时还叫朱重八的朱元璋,父母兄嫂都被饿伤了。他听说当和尚能有口饭吃,就出家做了和尚。但灾情逐渐严重,连寺庙也受到影响,香火客越来越少,庙里的僧人都开始跑到其他地方化缘,说白了集体出去讨饭去了。但灾情太重,讨饭这种职业也没有啥前途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