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一开始只是边陲小国,正是因为秦穆公向西发展,称霸西戎,才为秦国之后的春秋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穆公一生有许许多多事迹为人所称道,就连孔子都对他另眼相看。即使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孔子也认为秦穆公的功绩在齐桓公之上,给予秦穆公很高的评价。
后世对秦穆公的评价十分矛盾,有的认为他英明一世,功绩卓著,为秦国的大一统铺了一条“阳光大道”,而有的人觉得秦穆公是个昏君,伤后竟拉着身边的上百名英才陪葬,导致秦国在秦穆公伤后的260余年无力东征。
[var1]
那么,秦穆公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呢?是爱民如子,英明一世,还是昏庸无道,残暴不仁?又为何会出现上百名英才陪葬的局面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秦穆公的一生来一探究竟。
秦穆公如何赢得民心
在秦穆公上位之前,秦国君主的寿命都过于短暂,总是无力管辖,导致政局混乱,甚至大臣谋权篡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var1]
因此秦武公为了改变秦国君主在位时间短的问题,将皇位的继承改成了兄终弟及制。一旦皇帝驾崩,便由皇帝之弟即位。原本以为这样地方的局势就能稳定下来,谁曾想,君主的寿命依旧十分短暂,很少有君主能活到35岁以上。
秦穆公的出现,秦朝的国君命短的局面就被打破了,据推测,秦穆公很有可能活了70年左右。再加上秦穆公有野心,有头脑,他在位时所成就的事业,为当时以至后来秦朝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秦穆公在政治上创立了客卿制度。秦穆公爱才如命,他选拔人才的标准,不是门第出身,不是依据地域等级划分,而是通过是否贤能来选拔。
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秦穆公。他不仅任用宗亲和秦国的士大夫,而且任用外来人才。秦穆公总是对人才无条件信任,对人才委以重任,使他们能够为地方的政治场“增光添彩”。
[var1]
秦穆公在对人才的追求上达到了极致,也有许多事迹被后世传颂,比如羊皮换相,讲的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了一代名相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并非是秦国人,而是来自虞国。百里奚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但是由于虞国宗法制度森严,而百里奚家境贫寒,所以才学无法施展。
百里奚的女子觉得百里奚才学不俗,不应该拘泥于虞国,应该多出去闯荡。终会有一天,会有明君“慧眼识英才”,重用百里奚。
在百里奚决定游历各国之时,他的家里已经穷的家徒四壁。他的女子杜氏早早便起床,杀了家里的唯一一只母鸡炖汤给百里奚饯行。
百里奚先是游历到宋国和齐国等国,奈何朝中无人,依旧仕途失意,没有得到重用。百里奚在齐国时人生达到了低谷,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只能成为乞丐,沿街乞讨。
之后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一位贵人——蹇叔。两个人十分投缘,在一番谈论后,二人一拍即合,成了知己。在蹇叔的举荐下,百里奚终于有了入仕的机会,他回到了虞国当了士大夫。
虞国君王视财如命,收了晋国的好处后,就准许晋国经过自己的地方,借用虞国的道路去攻打自己的同盟国虢国。百里奚见到此状,极力劝谏君王不要如此,给君王讲述唇亡齿寒的道理。
[var1]
虞国君主压根不听劝,执意如此。百里奚十分心寒,从此闭口不言,再不关心虞国国事。果然,晋国灭了虢国之后,便将矛头对准了虞国。
公元前655年,虞国被灭,百里奚被俘,之后他作为穆姬的陪嫁被送到了秦国。但是在去秦国的途中,百里奚逃到了楚国。
楚国国君见百里奚并无大用,就让百里奚给自己养牛。与此同时,秦穆公听说了百里奚的才能,便想花重金将百里奚赎回为自己所用。
但是这一想法很快遭到了否决,既然百里奚在楚国都成到为国君放牛的地步了,那一定是楚国国君没发现百里奚的过人之处,如果冒然花重金赎回,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在公子絷的建议下,决定用五张黑羊皮将百里奚作为奴隶买过来。果然,楚成王并没有任何怀疑,将百里奚卖给了秦国。
当百里奚被押送到秦国之后,秦穆公亲自见了百里奚。百里奚十分不解,为何他一个亡国之徒,秦穆公要大费周章将他买回来垂询地方大事。
二人相谈甚欢,竟日高谈阔论。之后秦穆公竟拜百里奚为士大夫,将地方的军政大权都交与百里奚之手。
[var1]
这么高的权力,百里奚自然不敢接受,于是连连推辞,还推荐由蹇叔当士大夫。秦穆公见状,盛礼邀请蹇叔来秦国,还让他俩一同做了士大夫,为秦国大业出谋划策。
思想上秦穆公受民本思想影响很大,每当决策地方大事的时候,都会充分考虑百姓的意见,因此秦穆公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三百多个乡里人无意吃了自己的好马,本来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但是秦穆公丝毫没有怪罪他们,反而赐酒给他们喝。本来韩原之战败局已定,但是秦国上下齐心,硬是扳回一局。
在外交上,秦穆公对晋国以“礼”相待,当与晋国发生韩原之战时,生擒了晋惠公,但是后来将晋惠公放回了晋国,还以诸侯之礼赠予他七牢。
在两国的宴会上,两国君主用“诗”来表达各自的政治诉求,修得了“秦晋之好”。除此之外,两国还通过联姻来促进两国联系。比如,秦穆公的夫人伯姬就是晋献公的女儿。
[var1]
秦穆公实现称霸西戎
在秦穆公生命的最后四年里,秦穆公称霸了西戎,为自己留下了千古盛名。西戎与西周对峙了很长一段时间,本该就这么一直僵持下去,但是秦穆公却妙用巧计,一举伐戎,称霸西戎。
秦穆公34年,戎王久仰秦穆公之名,便派遣由余出使秦国来刺探敌情。在秦穆公与由余交谈之余,秦穆公内心充满了忧虑,因为他发现由余才能出众,想要拿下西戎,恐怕并非易事。
于是秦穆公便向内史廖垂询:“由余能力十分出众,我现在心生忧虑,该如何是好?”内史廖静思片刻,向秦穆公提出了一个十分有力的弱敌之计。
内史廖说:“西戎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戎王一定没有听过我们的声乐,您可以尝试给戎王进献歌姬舞女,这样的话,戎王肯定沉迷歌舞,无力朝政。既然由余是个大患,那就想办法离间君臣联系,您可以向戎王替由余讨赏,然后您再多多挽留由余,这样的话,由余迟迟未归,戎王必定心生嫌隙。”
[var1]
果然,不出所料,戎王整日沉迷莺歌燕舞,国势岌岌可危,而由余也被戎王猜忌,只好逃回了秦国。就这样一手漂亮的反间计以及弱敌计,秦穆公在37年,成功拿下了西戎,至此,秦国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攻势势不可挡。
分封制下陪葬成了必然
秦朝时期选官,基本上都是世卿世禄制,只有大家族的后代才能当官。再加上分封制,贵族们都有封地。而世卿世禄制在朝堂上发展到最后,会形成固定的几个大家族。
大家族一出现,地方的封地就会被大家族大量掌握,大家族的实力会“腾云直上”,而地方的实力就会被大大削弱。
这一问题在当时的晋国就大有体现。晋献公登基前,晋国曾发生过一场长达几十年的内乱。晋国的一个大家族,花了几十年的时候,成功谋权篡位。
因此晋献公对此十分忌惮,所以在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灭了自己满门。这就导致了后来晋文公即位时,身边已经没有多少宗亲了,只能任用昔日随自己一同逃亡的大臣为高官。
同晋文公出生入伤的大臣的衷心天地可鉴,日月可表,但是他们的子嗣是否衷心却无从知晓,因此不得不提防着点大臣的子嗣。
[var1]
果然,事实证明担心并非多余。当时的晋国君王,竟然被大臣刺杀了。在这之后的许多年,晋国的大家族势力越发展越强大,最后直接三个大家族瓜分了整个晋国。
秦穆公虽然能力出众,但是比较秦国是比较早期的朝代,无法解决也十分正常。因此自然而然,秦穆公就想起了自己的老丈人晋献公自灭满门这件事,也就有了随葬。
再加上秦国重祭祀天地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秦国的祖先就是夏朝的贵族,后来成功追随商朝。大家都知道,商朝是一个十分迷信的朝代,十分注重祭祀之礼。
祭祀就需要祭品,而祭品的最高级别就是活人,这里的活人并非平民百姓,而是奴隶或者战俘。在那个条件十分落后的朝代,有此举也只是时代所造就的必然事情。
在这样的基础下,活人祭祀这种事情常有发生,只是之前的秦国不够强大,活人陪葬的规模不够大。但是到了秦穆公之时,地方发展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自然有资本用大量活人陪葬。
[var1]
正如上文所说的晋国大臣篡位之事,秦穆公大概也是怕功成名就的大臣蓄意滋事,谋权篡位,所以将大量大臣拉下去陪葬。其中就有奄息、仲行、针虎三位大将军。
在一次酒宴上,秦穆公曾表示自己伤后也希望他们能够陪伴自己左右,不知道这三位大将军是否是为了表忠心,自愿陪葬。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驾鹤西去,殉葬人员多达177名,其中大多都是能臣悍将。国人十分哀伤,写了《黄鸟》一诗来悼念,但悼念的并不是秦穆公,而是子车氏三将。
[var1]
自从177个人被拉去陪葬之后,秦国的能臣猛将没了大半,而且之后秦国的君主还喜欢效仿秦穆公伤后让大臣随葬的做法,因此,很少有大臣能好好活着,为地方“添砖加瓦”。所以秦国长达260余年,再也没出现过什么人才,地方无力东征,不断走向衰落。
这也确实有效的防止了大臣篡位的现象发生,但这相对于秦朝的发展来说,这点优点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虽然秦穆公对秦国发展做出了很大了贡献,但是后来秦国的发展停滞不前也是他一手造成的,所以是功是过,谁又能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