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国利用巴蜀三国混战而灭蜀,此战也是其远交近攻之体现

秦国利用巴蜀三国混战而灭蜀,此战也是其远交近攻之体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713 更新时间:2024/1/24 22:44:34

秦国巧施“金牛计”灭蜀

关于秦国用“金牛计”灭蜀的故事正史中没有记载,而是郦道元在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引用《本蜀论》记载的“金牛计”。以此来论述“金牛道”或者“石牛道”得名的缘由。另外在晋代《华阳国志》里面也记载了“金牛计”的故事,虽然与《本蜀论》中略有不同,但大体的情节是相似的。

“金牛计”又称“石牛粪金、五丁开道”。战国时期秦惠文想攻灭蜀国,但是却不知道通往蜀国的道路,于是就采用张仪的计策制作了五头石牛,将金子放到石牛的尾巴下,声称这些石牛有灵性,晚上会偷偷吃草,吃饱之后拉出的粪便都是金子。

而听说此事的蜀王对这些能拉出金子的石牛非常感兴趣,恰好秦王派人来告知蜀王要将这些能拉金子的石牛送给蜀王,但是却无法找到通往蜀国的道路。于是蜀王就派“五丁力士”开通蜀国通往秦国的道路,也就是如今剑阁的蜀道。

蜀国的金牛道开通之后,秦国的石牛的确运进了蜀国,但是跟随而来还有秦国的大军。在强大的秦军面前,蜀国不堪一击,失去地利的蜀国被秦国灭亡。

[var1]

《蜀道难》

这就是秦国巧施“金牛计”灭蜀的故事,虽然有些荒诞和传说的成分,在现代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是在古代这个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市场,连诗仙李白也引用国这个典故。《蜀道难》就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话。

巴蜀版“三国演义”演绎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大戏

根据正史的记载,蜀国的灭亡是秦国名将司马错领兵走石牛道攻灭蜀国。虽然在正史的记载中对蜀国灭亡的记载非常简短,但是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却有较大篇幅记载了灭蜀之前,秦国高层对灭蜀之战的讨论经过。只不过传说故事里构思出“金牛计”的张仪实际上是反对伐蜀的一方,当然在秦国确定了灭蜀的方略之后,张仪还是坚决贯彻执行了,而且在吞并巴蜀过程中也的确有不小的贡献。

结合正史和一些其他史料典籍的记载,秦国吞并巴蜀的一大背景是当时战国巴蜀地区的“三国演义”。在战国时期巴蜀地区有三个国家,分别是蜀国、巴国和苴国。其中巴蜀两国是古方国演化而来,因为在“武王伐纣”时支持和帮助了周人,因此在西周王朝建立后就被封为诸侯国。而苴国则是从蜀国分化而来,是蜀国分封出去的一个诸侯国。

在春秋时期一直到战国早期,秦国与蜀国就在汉中地区展开争夺,两国多次爆发战争,时而秦国占据优势,时而蜀国占据优势。周夷烈王时期,蜀王杜尚兼并昔阝、平周二国,控制了四川北部的广元地区,分封其弟为汉中侯建立了苴国。此后更是一度攻占汉中地区。而苴国也成为了巴蜀地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北与秦国接壤,东与巴国相邻,而南面则靠着蜀国。

作为从蜀国分封出来的苴国,按理说要和蜀国的关系更密切。但是正如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也相互兼并一样,苴国后来反而和有世仇的巴国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宗主国蜀国的压榨,加上实力最弱,苴国后来经常与巴国联合共同对抗蜀国。蜀国和苴国这两个同宗诸侯国关系完全破裂,蜀国的国君只是忌惮实力日益强大的秦国才保留了苴国作为秦蜀两国的战略缓冲地带。

[var1]

战国形势图

到了最后一任蜀王杜芦时期,巴蜀两国爆发最大规模的战争,最终蜀国大败巴国,取得了在巴蜀版“三国演义”中的绝对优势。眼看死敌巴国被自己打残的蜀王杜芦志得意满,决心惩罚在战争期间与巴国联合的苴国,他下令修筑扩大从蜀国到苴国的道路,即今天的蜀道。而自知实力不济的苴国赶忙向秦国求援,蜀国也派人与秦国结盟。实力强大且狡猾的秦国则两边结盟,借口帮助苴国抵抗蜀国的讨伐,借道苴国攻打蜀国,随后顺手消灭了苴国,直接上演了巴蜀版的“假道伐虢”。

吞并了蜀国和苴国后,已经被蜀国打残的巴国当然就是秦国的下一个猎物。在张仪的策划下,秦国攻灭巴国彻底控制了巴蜀地区。从而使得秦国获得了吞并六国的重要战略后勤基地。

“远交近攻”:秦国的战略选择

如果仅仅看“金牛计”或者巴蜀版“三国演义”,或许会让人觉得秦国是侥幸乘乱取胜。但是如果从正史中秦国灭蜀之前的讨论就可以看出整个过程都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体现。

在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惠文王之后,秦国一直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对东方六国逐步蚕食。对齐这样的国家结盟交好,集中精力打击韩、赵、魏三国。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有山东六国的混战,而秦国则躲在关中不断壮大实力,逐步向东扩张。

在秦灭蜀之前秦国内部有两种意见。张仪建议攻打山东六国中最弱的韩国向东扩张,而司马错则建议攻打蜀国向西南扩张。张仪的建议其实也是“远交近攻”战略的体现,但是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会引起山东六国的警惕和反弹,而攻打蜀国则不会引起山东诸国的重视,占据巴蜀之后不仅可以极大地扩张领土,而且占据长江上游可以极大的威胁南方的楚国。

[var1]

司马错

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一建议比张仪的建议更加符合“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因此张仪后来也坚决贯彻执行,在灭亡蜀国之后,张仪坚持乘胜追击消灭了巴国,并在江州(今重庆)筑城时刻威胁楚国。

由此可知,秦灭巴蜀不单单是因为蜀国、巴国和苴国的混战,也不是所谓“金牛计”的侥幸,而是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一种体现。这种战略是秦国变法之后以雄厚国力为支撑,辅之以“远交近攻”正确战略的结果。

更多文章

  • 湖北英山大发现,水沟旁找到神秘石碑,韩专家直呼:这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湖北英山石碑图,英山篓子石,湖北臭水沟挖出一石碑

    [var1]这件事情还要从这个石碑身上说起,在湖北省一个叫英山的小县城里,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情,一个本地的小伙子路过一条水沟,想在水沟旁边洗洗脚。但他意外发现水沟里的一块儿被泥埋住的石碑,石碑上还刻着很多文字。小伙子非常的好奇,他便把这石碑从水沟里拿出仔细看,发现石碑上写着神主二字。[var1]小伙子

  • 周朝被一分为二,到底是因为什么?人祸还是不可抗拒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王朝值得关注既然老易选择从战国时代开始来顺藤摸瓜地解说历史,那就不可避免地要交代一下周朝及之前的历史背景,否则,就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行为。因为战国时代本身就是周朝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部分,西周在前,东周在后。这么需要插一嘴,为什么是西周在前,东周在后?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统治中心

  • 重磅探险主播在深山老林中发现神秘骨头,上面竟然满是甲骨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甲骨文识别扫一扫,秘境探索直播发现神奇动物,考古新发现人气博主

    其探险中充满了神奇和未知,很吸引人,他们去年在国内某深山老林中,发现了一块神秘的骨头,(出于对创作者的保护和文物的保护不必说得太详细)。这块骨头上布满了文字,探险者初步认为上面刻写的可能是甲骨文。因为前段时间我研究了几天司母戊鼎,也顺便熟悉了几个甲骨文字,我一眼便断定这个骨头上的就是甲骨文。下面是这

  • 陈国内乱,田完逃到齐国,近三百年后完成田氏代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田氏代齐有没有预言,田单复国后为何离开齐国,田氏代齐的启示全文

    周平王东迁,周室衰微,诸侯国纷纷崛起,割据争霸,遂礼崩乐坏,到春秋末期,奴隶主贵族阶级日渐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强势崛起,诸侯国内斗争加剧,卿大夫日益把持朝政,晋、齐、鲁三国尤甚。如晋之六卿,鲁之三桓,最后三家分晋成功。而在齐国,最终导致田氏代齐。有妫之后,将育于姜田完→田孟夷→田闵孟庄→田文子须无→田

  • 封神演义:妲己成功怀孕,得意产下皇子,发现孩子半人半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苏妲己进宫时是被迫,而现如今妲己不只要报复纣王,她要让纣王整个朝歌国破人亡。不久妲己怀孕,妲己虽然痛恨商王,但却对肚子里的孩子下不了手,妲己决定将孩子生下来,生产的时候,纣王在产房外等了三天三夜,可能是狐妖附身在妲己的身上太久的原因,妲己难产,毕竟人妖合一有损人的精气。好不容易孩子生下来了,让众人惊

  •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名士叫祁黄羊 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晋国十大历史事件,晋国历史人物系列,春秋时期晋国有哪些名人

    有一次,晋平公问齐黄羊:“南阳县缺一个地方判官,你认为谁适合担任这个职位?”齐皇阳毫不犹豫的回答道:“陛下可以派遣谢虎前去,谢虎非常适合担任县令。””晋平公惊道:“桀狐不是你的仇人吗?齐黄羊答道:“陛下是问我谁有资格做判官,不是问谁是我的敌人。”于是,晋平公任命谢虎为南阳区判官。[var1]当然,谢

  • 西周国人暴动竟无人镇压?学者: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国中无主,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请颇具威望的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暂代周天子行使职权,主持大局。由于有2人共同执政,因此后世称之为“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也就成了共和元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历史开始有了明确的纪年。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发动了暴乱的是“国人”,这是周王朝特有的一个群体。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周

  • 古巴比伦法典与秦汉法典比较:私有奴隶制和地方公有奴隶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古巴比伦法典与秦汉法典分别对应是两河流域的古文明古巴比伦时期与我国的秦汉时期,在这一时期古巴比伦与秦汉都处于奴隶制社会。本文通过对古巴比伦法典和秦汉法典的分析,发现古巴比伦地方处于奴隶社会的早期阶段---家庭私有奴隶制阶段其奴隶基本上来自外族和债务地方对本族奴隶的数量要求不大法律处伤他人而不是成为奴

  • 西周疑案:众目睽睽下,被“冤魂索命”的周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西周历史上一桩疑案,关乎周宣王的伤因。周宣王,名姬静,西周第十一位国君,其父是遭遇“国人”驱逐的周厉王,其子乃是亡国之君周幽王,有着这样两个“闻名于史”的直系血亲,周宣王的遭遇可谓一言难尽,生前好不容易把王室威望推回巅峰,谁料伤后又被昏庸的儿子搞“塌方”了,好在历史给了他一个中肯的评价,叫做“中

  • 秦救楚之战,秦国如何发兵救援楚国?有什么结果与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四川属于秦国还是楚国,秦灭楚之战简介,楚国尚红秦国尚黑

    历史背景公元前506年,有周王大臣参加的中原十八国诸侯会于召陵,准备攻楚。因盟主晋国临时改变主张,未能实现。原楚属国蔡、唐自愿助吴攻楚。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统帅数万大军攻楚。孙武等认为楚已完全孤立,实力亦大有削弱,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